俄罗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社会分析
2009-06-15刘颖宋丽荣董红梅
刘 颖 宋丽荣 董红梅
进入转型期的俄罗斯,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改革带来的伤痛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成为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客观环境。本文将俄罗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融行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通过对俄罗斯国内政治权威与民主化、经济自由化、文化的变化及教育自身的改革几个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找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元素,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启一扇新的思想之门。
一、政治“权威与民主化”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化
(一)政治的权威与民主化改革
目前,俄罗斯的政治体制是俄罗斯传统的个人治理模式与新的政治环境得到结合的产物。俄罗斯的基本治国思想是:在建立基本的西方民主政治框架的同时,不放弃俄罗斯的传统治理方式;在保持国家联邦制度的同时,不放弃加强中央集权;在主张建立自由市场体系的同时,不放弃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在致力于完善公务员制度和提高国家机关工作效率的同时,不放松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等等。俄罗斯在推行权威政治改革的同时,也不否认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普京曾指出,俄罗斯今日要同自由、民主国家共同体一样实现一体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只有将市场经济和民主制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此外,自由民主的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对民主的价值追求将促进俄罗斯向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俄罗斯推行的政治民主化不仅为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赢得了民意,而且为经济市场化创造了条件。
(二)高等教育的“统一与人性化”
俄罗斯政治体制转轨的过程充满了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引起了剧烈社会震荡,同时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历史演变形成的苏联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包括对高等教育政治性质的定位、高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定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选择及高等教育结构的安排等等,在受到今天俄罗斯政治改革的冲击下不得不发生变化,特别强调加强联邦空间内教育的统一性和教育的国家标准性,强调国家对教育应负的责任和使命。随着国家在整个社会改革中地位的增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作用也日渐增大。这既符合俄罗斯人排斥市场与服从国家传统文化心理的需求,又是俄罗斯继承苏联传统的结果,也是转型期国家主导角色进一步强化的反映。
经过改革,各类教育机构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尤其是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体现其民主性。教育对个人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992年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突出强调了教育的自由和多元化、人的生命与健康、个性自由发展的优先性,并明确了教育的人道原则,其实质在于强调以“人”为本的民主作风。尽管通过政治手段推行俄罗斯民主化进程不甚成功,但政府和民主人士正试图通过教育来培育民主意识,推进民主化进程。
二、经济自由化与高等教育市场化
经济因素是当前各国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直接原因,市场机制是各项改革措施的基本取向,这种改革趋势已形成全球性的改革潮流。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作为其主要继承国,推行了以全面私有化为基础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对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趋势,俄罗斯高校逐渐走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步人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轨道。
俄罗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实行了经济自由化,取消限制、取消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和对资源的集中分配制,取消或限制国家对所有经济活动领域的监督,充分发挥市场的职能作用。但是,俄罗斯的经济自由化还只是市场改革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是经济自由化的前提,自由化并非经济增长的前提。俄罗斯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并不成功,国家经济处于持续的衰退中,政府财政非常紧张,导致高校人才流失严重,科研经费急剧减少,学校生存举步维艰。前总统普京提出,强国离不开教育,如果处理不好能源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强国富民”的目标将很难实现。国家把市场化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1992年,俄罗斯通过立法承认并保障国有和市有企业私有化形式的存在。教育的私有化也就伴随企业的私有化进程展开,甚至在此前高等教育市场就出现了收费机构。十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研究领域,围绕着教育市场化问题展开了争论。
三、俄罗斯文化特质及对教育的渗透
俄罗斯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俄罗斯民族的整体文化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东西交融性质之中。因而决定了民族性格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都包含了双重的选择性,它的情绪意识也沾染了矛盾的融合性及情绪的两极性。这些因子使俄罗斯民族不懈地追求强国的目标,在它的经历中升华了民族主义,构成了带有极端色彩的大俄罗斯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元素始终影响着高等教育领域的理念和制度。
俄罗斯文化特质中始终坚守着“强国”的信念,这个信念伴着俄罗斯成长与强大。无论是演化成了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还是新时代的俄罗斯新思想都是对俄罗斯的强国精神的实践。它们都是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推动力,使俄罗斯高等教育沿着强国的主线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完善。
(一)大俄罗斯主义的强国精神
俄罗斯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深刻的思想文化底蕴就是它的不断寻求发展的精神。实质性的根源是一种“大俄罗斯主义”的倾向。无论这个民族具有怎样的兼容性、多重性与极端的情绪性,都统一在令民族越来越强大的目标之下。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没有脱离这一文化底蕴,使它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有这种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强国精神”是各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支撑。对于俄罗斯而言,其“强国”的精神一直是大俄罗斯主义的精髓实质。这种精神的依托,让俄罗斯摆脱了民族的厄运,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显示出一个民族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强国精神也强调了俄罗斯民族的优越性,特别是在苏联时代创造的经济奇迹,更增强了民族的心理优势感。因而这种思维导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的行动均以大国强势为指引。
高等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实现“强国”梦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它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并且将这种“强国”的思想内涵一代代地传输。因而高等教育既受强国思想的引导发展着,也推动了这种强大文化底蕴的流动。在各个不同时期强国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有所差别,也必然从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体现出来,高等教育作为—个独立的领域也会不断地改革,其根本的动因就是整个民族发展的一条主线,即强国精神。因
此,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发展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并且从教育的改革中可以透视出民族发展的轨迹。
(二)集体主义精神
俄罗斯的集体主义在苏联时代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它的公有化程度很高,由此,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形成了对集体的深刻依赖、对平均的积极崇尚及严重缺乏个人竞争的市场意识。一方面,集体主义精神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质内涵添加了浓重的俄罗斯民族气息,使传统中的助人与普世仁爱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发挥,并且俄罗斯民族的高素质传统亦与“集体”观的培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集体主义观念中重视“公有”,私有观念淡薄,个人的生存发展实现在集体中。反映在教育领域中是对高等教育私有化的排斥,不利于市场化观念的形成,制约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可以说,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质体现的也是一种观念上的革新。从“集体化”的思维方式演进到“市场化”“竞争意识”。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必然涉及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而不是靠单一的政府扶植。教育的收费在无形中对高校产生了竞争效应,由此引起了教育理念的新探索。
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
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俄罗斯高等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它既受到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又要符合政治发展方向,同时还秉承了民族文化传统。
(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与教育现代化
在复杂多变、形势逼人的背景中,俄罗斯迅速通过立法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法律地位,依法强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的政策体现在:国家保障公民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在教育领域形成有效的经济关系;为教育系统提供高素质的师资,国家和社会要给予支持;明确各联邦主体之间的各自职责,管理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折射出俄罗斯一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强烈意志与强力推进的决心。
为了在2010年前努力实现各领域、各层次的教育现代化,俄联邦政府通过了《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该构想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在建立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国家高教政策必须保证俄罗斯高等学校的巩固和发展。因为高校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环节,它们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和进行科研活动的最重要领域,决定着国民经济的人才和技术水平。普及、质量和效益是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词。俄罗斯高等教育领域在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加高等教育办学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二)高等教育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俄罗斯高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意识形态多元化。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的多元性,是指对原苏联的一元制改革,即随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在整个俄罗斯垄断地位的终结,它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强制性被消除。社会的转型消解了一元的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条件下,形成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它自然也对高等教育起着重要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国家发挥着对高等教育的强势影响力。对高等教育的国家标准的强化与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入学考试就是重要表现。俄罗斯联邦政府公布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论纲”中就打上了“俄罗斯新思想”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