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迷失在网络森林里的孩子们

2009-06-15周平远

创作评谭 2009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家长妈妈

徐 春 周平远

《网络妈妈》是一部具有强烈的平民化意识与人性化色彩的感人至深的电影。随着国人市场意识的日渐深浓,当下的电影似乎越来越商业化了。电影人的推销技巧也渐趋成熟,尚未开拍却已经启动宣传攻略,各种传媒铺天盖地狂轰乱炸,诸如云集大牌策划明星效应、耗资上亿打造视觉效果等等。这些影片如“凤辣子”般泼辣、霸道,未见其人,却先闻其声;其结果往往却是“及见其人,恨不如其声”。在这喧嚣与哗动的年代,电影《网络妈妈》犹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然其悄然绽放之际,却沁人心脾,深入魂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影片启用了大批默默无闻的非职业人士演出,在拍摄中几度因经费不足而差点搁浅,没有强大的媒体轰炸,但影片上映后票房一路飘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其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网络妈妈》的艺术冲击力与感染力,显现为一种平民化的诗学追求。

首先,这种平民化的诗学追求诉之于平实化的创作原则。在市场化的引领和冲击下,当下电影充盈着各种时尚与流行元素,它们不是求奇求幻就是求新求异。然而,《网络妈妈》却有意规避这些流行元素。力求讲述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故事。影片围绕“网络妈妈”刘学萍和“问题少年”贺嘉之间的故事展开。刘学萍的原型是江西弋阳县社会福利厂的职工刘焕荣,这是一个被全国宣传的优秀人物。然而,电影却有意放却了她头顶上的炫人光环,努力发掘其生活中几近毫无诗意的故事,即被称为“网络妈妈”的故事。这源自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焕荣接触了网络,从此开始了网络的爱心之旅。她发现,很多小孩的成长成了大问题,他们沉迷于网络,听不进劝告也不能自拔。她被触动了,竭力帮助那迷失在网络森林里的孩子们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生活中来。电影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原型故事,在这个平凡的故事中,想看到浪漫爱情是不可能的,想领略异域风情也是不可能的,想刺激视觉感官更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却被深深感动了。

其次,这种平民化的诗学追求诉之于生活化的叙事策略。《网络妈妈》并不是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来探讨小孩成长的问题,也并不准备将之拔高乃至神化;按导演的说法,电影只是想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了电影所追求的美学风格。电影敏锐地捕捉到了最富时代气息的东西:网络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络游戏成了孩子们成长中的最大障碍。网络游戏是无法拒绝的,但孩子们的心智是不成熟的,因此稍稍不注意,孩子们就会沉溺在这虚幻的世界而无力自拔。对于家长来说。这是最为焦虑和忧心的事情。然而,家长们也往往普遍缺乏耐心和有效的教导方法,从而导致了与孩子之间的对立,这进一步加剧了孩子们的自我放逐。这不能不牵动千家万户的心。贺嘉对其父母的抵触与对立成了当下一种生活景观的真实写照,它就是发生在我们身上或我们身边故事的真实缩影。

最后,这种平民化的诗学追求诉之于真实化的美学风格。导演或许意识到了,任何雕饰的演技和拍摄技巧都会冲淡电影的感染力度和震撼效果。的确如斯,在一个普通的故事世界里,唯有真实才是最动人心魄的,也只有真实。才能拉近我们和故事的距离。只有触摸到这个故事的每个细微之处,才会意识到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波动起伏。在《网络妈妈》中,我们看不到专业演员的出场,也看不到一丝雕琢的痕迹,几乎每一场景、每一镜头和每一光线都简单而朴实。显然,电影努力压制了渴望倾诉的强烈愿望,力求客观、忠实的记录生活的本来样子。于是,生活的原生态在我们面前静静地展开了。故事,准确来说是生活中的每个真实画面在电影里默默流淌,静噪不同,趣舍万殊。

《网络妈妈》的艺术冲击力与感染力,还表现为一种人性化的价值追求。

首先,电影人性化的追求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怀上,影片无处不是传达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注与忧思。网络为青少年学习更多更新的知识提供了一个简易快捷的通道。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你不会合理利用甚至沉溺于其中的时候,它就会伤害到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与突出。由于缺乏必要的鉴别力与自制力,很多青少年因为极度迷恋网络而患上了医学上所说的“互联网成瘾综合征”。这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影片告诉我们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很多孩子沉迷于网络中,意志薄弱,疏远生活,个性冷漠,荒废了学业,危害了身体健康,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贺嘉,便是这众多问题少年中的一个。但幸运的是,她遇上了“网络妈妈”刘学萍。刘学萍正如她的网名“满天星”,她的真情和爱心如满天繁星一样,给夜行的人们以方向与光明。看着一个个如花一般的生命因为沉溺网络而凋谢、枯萎,刘学萍非常痛心,这激发了她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忍受着肉体的疼痛,用伤残的双手敲打着键盘,用心灵的鼠标为孩子们指引了前行的方向。她对贺嘉说:“大海从不拒绝走过弯路的小溪。”她相信正在成长中的这些孩子就像被风吹弯的树苗,只要加以扶正,就一定会笔直生长。许多像贺嘉一样的青少年在刘学萍的帮助和教诲下。终于又汇入大海的洪流,奔涌向前。

导演周勇说:“作为电影人,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除了家庭、学校以外,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电影的目的或许就在于,刘学萍的事迹将会呼唤更多的人投入到“救救孩子”的行列中。

其次,它还体现在对教育方式的积极探讨上。电影对于如何拯救青少年进行了一种积极的探讨和反思。普遍的事实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们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影片中贺嘉原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因为迷上了网络,荒废了学业。贺嘉的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让贺嘉戒掉“网瘾”,妈妈想尽了各种办法,诸如把她反锁在家里。为防女儿半夜溜出去上网,妈妈就睡在门外。可是妈姆所做的这一切,没能把女儿从网吧里拉回来,反而增强了女儿的叛逆感,拉开了母女的距离。就在妈妈几近绝望之时,贺嘉却转变了。这缘于被亲切称为网络妈妈的“满天星”阿姨。

为什么生活中的妈妈不能把孩子们从网络中拉回来,而“网络妈妈”却能够做到呢?对此,心理学家的观点不无见地:这反映了孩子们一种“妈妈的缺失”。这种缺失是一种心理学的缺位。而非生理学的缺位,而“网络妈妈”给了他们精神上的营养,弥补了孩子精神空间的缺失。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刘学萍非常讲究与孩子交谈的技巧。她没有摆出一种长辈的教训口吻,而是以一种朋友的方式与贺嘉聊天、交流,消除了贺嘉对她的敌意并取得了贺嘉的信任。贺嘉的困惑、自卑、痛苦,都会向刘学萍倾诉。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朋友式的心与心的交流比简单粗暴的约束方式更容易接受。电影中。贺嘉的一句话道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老班长(妈妈)把我当犯人管。”现代社会中,很多家长因忙于工作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而如何关心与引导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何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乃是电影《网络妈妈》给广大家长提出的催人警醒的重大课题,也是影片向全社会提出的亟待重视的重大课题。

影片这种人性化追求的目标。体现为爱和希望。《网络妈妈》给我们最好的忠告就是:爱,是呼唤那些迷失在网络森林里的孩子们的最好的方式。“网络妈妈”和孩子们的妈妈一样,深深的关爱着孩子们。正是这种爱,家长们才会变得焦虑不安,忘记了探讨有效的引导方式,带来了冲突和对立;也正是这种爱,网络妈妈才会有耐心,才会牺牲自我的宝贵时光,用那些被家长忽略了但容易被孩子们接受的方式来诱导和开启孩子的心。当唤醒了的那些迷失的孩子们意识到了关爱者的良苦用心之时,便会开始学会用爱来回报家长、老师以及关爱他们的每一个人。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意识到对他们的关爱?

网络妈妈是成功的,但是她的方式能够彻底改变这个世界吗?

导演曾有所保留地指出:《网络妈妈》这部电影是拍给广大的家长和学生们看的。不求影片能彻底改变迷失的青少年,但能够对他们有所触动,就达到目的了。

应该说,这种触动,不仅仅是对于孩子和家长们的触动,而且也是对全社会每个心怀关切之爱的人的触动。虽然一部电影不能完全改变现实,但是我们从网络妈妈及众多志愿者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只要有爱,就会有希望,一切就皆有可能。不是么?

猜你喜欢

青少年家长妈妈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家长错了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
犯错误找家长
妈妈去哪儿了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