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改革起点的时代生活画卷

2009-06-15彭礼贤

创作评谭 2009年3期
关键词:双龙孙子农村

彭礼贤

初识谢若武,是在1980年代中期。当时他邀请著名作家高晓声来吉安,并陪同走访农村。我从他那里借阅了高晓声给他的多本赠书。知道了他与高晓声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还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基层干部。但不知道他已在就“家乡的故事”酝酿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这次读到他的五十多万字的《双龙村纪事》却也不感意外,因为他是生活和文学的有心人。从一线退下来后,初稿写了三年,断断续续修改了六年,接近于十年磨一剑,自称“写作生手”的谢若武令人刮目相看。

《双龙村纪事》以新时期之初农村的“包产到户”为中心,描写了1979—1981年的农村改革的生活画卷。距今30年前的“包产到户”,不但是农村而且是整个中国改革的起点,堪称共和国的破冰之旅。因为它既激起了现实层面的巨大波澜,又牵动着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历史风云,还昭示着此后的改革方向与进程。但是,尽管写农村改革(包括写包产到户)的作品不少,且名作迭出,但集中写包产到户前前后后的长篇小说,《双龙村纪事》是第一部,这就已经使人看重。而且,它的成就也决不只是题材选取上的占先机,而是同时在力求写得厚实上狠下了功夫。具体表现为写出了其中的丰富蕴涵和时代的、历史的阵痛,同时认识十分清醒:这改革的第一步是伟大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又还只是第一步,不可能一“包”就灵,千灵万灵,改革有待不断深入。《双龙村纪事》这些方面甚至超越了此前同类题材的某些名作。由于谢若武几十年农村基层干部的经历,他不是去“体验生活”,而是本身就长期沉浸在农村生活中,加之一直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作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前述对作品厚实的追求又与内容的丰满相得益彰。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双龙村纪事》有两组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组是农村人物形象,另一组是地区、县、公社(乡)三级干部形象。这两组人物系列,也正是反映这场农村变革所不可缺少的。

在农村人物系列中,笔墨用得最多也最有深度的,是双龙村改革的带头人孙子成。作为双龙村唯一的县高中毕业生,非常好学,既细心阅读过从马、恩、列等到鲁迅、曹雪芹、施耐庵、蒲松龄、毛泽东的一些著作。又细心阅读了农村这本大书,并有包括在广西的一家电线电缆厂做临时工的广阔社会阅历。善于思考,关心农民,务实求变,敢于创新,成为他的基本思想和性格特征。所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公社副书记关上武蛮横推行的全公社“园田化建设会战”中,作为会战中唯一的农民技术员的他,巧妙地给公社书记杨思超递了一张匿名纸条,写上一首顺口溜:“水库无水,水塘无塘;献身四化,不吃米粮”,借刚上任的杨思超之力中止了这场破坏生态、有害无益的关上武的形象工程。在双龙村由过去抓阄当生产队长改为村民民主选举生产队长时。他以比由关上武圈定且势在必得的孙子彪多一票的优势,当了生产队长。面对队穷村民穷的局面。为了队上有点现金买条耕牛给已二十多年无牛的孙老健喂养。为了村民们有点现金过年关和济急用,他代表生产队向县林业局承揽了砍十万斤柴火的大订单。冲击了带领村民搞副业为资本主义的禁区。全队人人出动砍三天杂柴(松树、樟树等一律不砍)。按件以高于孙子彪的砖瓦厂一倍的价格向村民付酬。即使因此而被关上武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取消了他的生产队长职务由孙子彪担任和由孙子豹代理,他仍通过孙大牛巧妙推出“明确分工,按件计酬,工程承包”方案,很快改变了队里农活积压叫人揪心的局面,并冲击了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大锅饭”体制。趁着农闲和被停职,他又带领村里上十号人远赴敖口林场,承包二千亩湿地松的挖树洞劳务,一个多月下来。同去的村民和临时招收的民工每人挣200元。超过了当时地、县领导干部的月工资,作为承包人的孙子成和孙大牛更是每人获得一千余元,开始更新了人们的观念。面对几十万亩正在开发建设的林场,他更懂得了什么叫“创造财富”。同去并成为他的“副手”的孙大牛。佩服他有“帅才”。由于杨思超的慧眼识珠和力排异议,恢复了他的生产队长职务,同时又任命为生产大队革委会主任。30年来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在认真思考:“或许集体化不失为一种共同富裕的好办法,但是农民没有从那里找到拥有的感觉,那么该不该分呢?”应该“不为名分所累”。他要运用自己现在的职权“在双龙村搞出一个惊人之举”:在别处有的地方去年包产到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包产到户。哪怕为此后来被关上武们批判为最不能容忍的“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改初衷。因为他从农村这本大书中已经有了如下思考:符合农民根本利益的才是社会主义,损害农民根本利益的决不是社会主义。这种“不为名分所累”的思考自然还只是感性的,却也是深刻的,客观上包含着为社会主义正名,即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拨乱反正。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思想有深厚的生活依据和群众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在双龙村率先实施的包产到户,正是他在姓社姓资上的破“名分”之举,这个年轻小伙子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当然,关上武之流决不会手软。先是生产大队革委会的一纸《紧急通知》,宣布为“违背党的政策,煽动不明真相群众,大闹分田单干。问题性质非常严重”。接着被已升任公社党委书记的关上武撤销了他的大队革委会主任和生产队长职务,并成为关上武的阶下囚:在公社遭三天关押、一夜毒打和捆绑示众。后在已调任县委副书记的杨思超的“先放人”的指示下才勉强释放。但也只是“先放人”,不等于他就正确或无罪。获释后的他忍着全身伤痛和内心痛苦,虽然写出了那封义正词严的《致公社党委的公开信》,并且找到关上武进行了一场“究竟谁犯罪”的辩论,还上县委找了杨思超控告关上武。但“他感觉到自己的手脚被捆绑住了,说话的声音也苍白无力,他斗不过关上武”。因为关上武们的话就是法律。自己却只能赤手空拳。可以自慰的是,由于他所促成的双龙村包产到户深得民心。关上武们全员出动多次扑灭也未能真正扑灭下去,而且这星星之火在全大队全公社已呈燎原之势。而对于孙子成个人来说,即使以后“包产到户”成了明确的中央精神,关上武们也决不给他平反和复职。草民孙子成与孙大牛一起,在承包鱼塘、办猪场、办果园中仍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干和能耐。但这种挫折之后的选择,只是他的人生中的一站。只是一种疗伤、一种将息、一种重新准备。他不会把这看作可以终老山林的“桃花源”。他要在更大的空间闯荡,北上京城,南下浙江。而且“闯出去”也正是为了“杀回来”,那时他将带领乡亲们“办大厂”。这就是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宏图。他等待着另一场风云际会,哪怕道路仍不会平坦。阅读孙子成,我们也许会联想起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们都是新时期之初的县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有文化,有抱负,要干一番事业,能干一番事业。但孙子成比之高加林,更懂得农村,更心系农民;比之孙少平,更为思想敏锐,更有开创能力。

农民系列中的其他人物,都塑造得棱角分明。如孙

德寿和他的四个儿子孙子龙、孙子虎、孙子彪、孙子豹(人称“孙家四虎”)。其中的孙子彪由于攀上了关上武这条线,不但当了大队砖瓦厂厂长,还集生产队会计、出纳于一身,长期是事实上的生产队长,以后还当上了公社基建队队长,无财不贪。无恶不作。最后虽因贪污事发锒铛入狱,但由于有已任县委副书记的关上武这棵大树,甚至给他预约了出狱后的重用前程,仍不会轻易倒下。其中的孙德寿虽一字不识却工于心计,在土改中当上了村农会副主席,为自己捞好地、捞浮财。并为逼取他认为可能有的埋在地下的黄金而逼死人命。孙氏宗祠的至少三百年前的整套银质祭具也被他占为己有。至新时期之初,孙德寿虽年事已高不任实职,却仍是双龙村的权力和威望的象征,并继续运用他的心计:他看出自己最有出息的三儿子孙子彪也只是一条泥鳅,孙子成是一条龙,但又是对他有巨大威胁的孽龙,要恩威并施收服这条孽龙为己所用。只是由于包产到户不可阻挡,他狂呼“天道变了”,从此陷于精神恍惚、木讷呆滞,形同废人。但事实上,生活中的孙德寿的生命力恐怕还会更顽强得多。如孙大牛。他对孙子成钦佩有加,成为孙子成的左膀右臂。但与孙子成不同,鉴于贪官们势大,为不吃眼前亏和为达到目的,不排斥“曲线救国”:“孙家四虎”围住了孙子成要致孙子成于死命,而孙子成一时又不能在打斗中取胜和脱身。孙大牛手持七尺长的“条子”冲上去假装打孙子成,实际是巧妙地给孙子成阵前换棍,让孙子成有了一件得心应手的“兵器”,完成了他的“曲线救子成”。又如在与孙子成一起承包鱼塘、办猪场、办果园时,困难重重,他采用了给职位更高的一个贪官(行署常务副专员潘行宇)也送送脚鱼,拉拉“关系”。借这层“关系”顶撞和气恼关上武,实现了他的“曲线气眼前贪官”,但也并不打算就照这样子在鱼塘、猪场、果园上千下去,等等。他的这套“曲线救国”行为,人品上有时似弯而其实并不弯,只是巧施谋略而已。如孙巧凤。她是孙德寿的最小的女儿,却与其父及几个兄长不同。正直热诚,敢作敢当,敢爱敢恨,敢于追求。他对孙子成关心备至,爱慕有加。在对孙子成的爱上真正做到了以命相卫、以命相许。如孙老健。他是当年“大跃进”中大炼钢铁的青年劳动模范,父母却死于“大跃进”的饥饿中。他现在仍然有的是力气,一次能担近二百斤的柴去卖,被村里人称为“柴王”,但至今仍是贫穷得“永远贫农”的贫农。因为贫穷有时砍一担柴去卖,而被关上武们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挂牌示众,严加批判。在抓阄当了一回生产队长期间,对“孙家四虎”偷生产队几千斤粮食,也只能气在心头而不敢声张。但他内心里敬佩孙子成。在民主选举生产队长时悄悄投了孙子成一票。在孙子成被关上武关押在公社期间,他主动为孙子成送饭,为孙子成料理田里活计。面对杨思超这样的好官清官。他不怕压力由衷称赞包产到户好。好在他种田有了自由;面对关上武这样的坏官贪官作践人(命令他用舌头舔去刚分到的晒垫谷箩上的名字),他敢于拒绝,并且说:“没见过这样当书记的,一点也不文明。”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竟然说出了“自由”和“文明”两个惊天动地的字眼。如果说,孙德寿及“孙家四虎”是农村宗法势力的代表、孙子成事业追求上的对立面,那么孙大牛、孙巧凤和孙老健,就分别是孙子成事业追求上的帮手、知己和群众基础,而共同构成一个颇有认识意义的农民人物系列的整体,又各有其音容笑貌。

在地区、县、公社(乡)三级干部人物系列中,笔墨用得更多也更有深度的,是先任锁龙公社书记、后任平阳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最后又调任平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杨思超。他在“文革”前是县委宣传部长、县委常委,“文革”中被打倒,“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初在“老帅归位,小兵回营”的氛围中来到锁龙公社任书记。如他的儿子杨奇声所介绍的,他在政治上是正统派,不可能成为例如包产到户上的改革先锋。但“正统”却并不“凡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经历。更促使他保持和发展了如下优秀品质:务实和思考。所以面对历史和现实,他能真切感受到孙老健多少年来一次次的希望总是变成绝望,“直到今天天空仿佛裂开一条微明”,而要为孙老健和孙老健们做点实事和主持公道,例如限令孙子彪把从孙老健家强行牵走的牛归还。面对关上武这样作践群众的坏官贪官。他敢于直言:“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这是鱼和水的关系”,“生存和发展是农民自身的权利,是不应该受到压制的”,“搞农村工作就要拿刀子,这符合共产党人的初衷吗?”面对关上武搞的那批注定很快要破产倒闭的社办工厂,他甚至敏锐看出,病根在于仍是继续着旧有的官办工业的模式,必须要有大的改革。因此,对于孙子成,他能采纳孙子成在会战工地上递给他的那首顺口溜,赞赏孙子成思想敏锐;但在不久后与孙子成的第一次交谈中,由于孙子成说了几句带刺的话,又惋惜孙子成不求进取。到孙子成当选为生产队长,在队长任上干了几件有利于民的事后。他对孙子成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称赞说“双龙生产队民主选举了一个年轻队长,有胆有识,人才难得”,不但恢复了被关上武取消的孙子成的生产队长职务。还任命孙子成同时任生产大队革委会主任。当孙子成在双龙村推行包产到户引来关上武们的阵阵批判,并搬来常务副专员潘行宇的高压时,他仍然能私下当面指出孙子成的此举是完全不同于“私勇”的“真勇”。但他也深知这个问题在当时的高度敏感性,在公开场合,对来自上面的潘行宇之流的高压,他只能采取拖的办法:按兵不动,静观发展;对来自下面的关上武之流的挤压,他只能说“不要忙于下结论”。但他知道这对于孙子成也明明是一种“偏袒”,而官场凶险和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时是一条非常厉害的潜规则。特别是当对手是潘行宇这样的“上峰”,存在不小风险。他曾采用过如下的“两全之策”:一段时间内对潘行宇赏识为“人才难得”的关上武的种种劣迹暂不触动,并潜心研究这位常务副专员此时正“热心”的规划兴建小城镇和社办企业发展,以致招来赞同包产到户的许鲁南副专员的感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成了潘行宇手下的一员爱将了”。其实这是他的韬光养晦,主要并不是为了自保,而是让自己这棵不算大但也不算小的“树”能为孙子成的“真勇”多少撑起一点绿荫,是不同于孙大牛的另一种用心良苦的“曲线”。但就是这种韬晦之策也并未能消解潘行宇的心头之恨,何况在原地委书记升迁后他已升任地委书记。最后还是被潘行宇把他从县委书记任上调任为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削去了实权;关上武却被继续以“人才难得”升任县长,肆无忌惮地继续打压孙子成。对此他也无能为力,因为“亲不亲,线上分”,他不是、也不可能是潘行宇那条“线”上的人,不禁让人感到有几分悲壮,也有几分悲凉。也许有人会认为,作品中着重描写的杨思超的形象似乎不够高大完美。但笔者认为。这种描写是真实的。对认识国情、政情都是有意义的。作者在这里没有为了“更理想”而忘却现实,为了“更完美”而忘却真实。因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过“三自一包”被宣判为修正主义的历史风云,还有“两个凡是”的现实余威,连作品中那位心仪改革的省委黄书记也不敢在讲话中突破“承包到组”这一底线,它还得待以若干时日。作为改革起步的“包产到户”,注定了只能在这种政治夹缝中螺旋式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思超这个人物是真实的,仍值得人们给以深深的敬意,并具有另一种震撼力量。作品中,在政治夹缝中艰难而坚定地前行的杨思超,善于如同川剧“变脸”绝技左右逢源而官运亨通竟当上了地委书记的潘行宇,真心为包产到户作鼓吹却落得“老右倾”咒骂的行署副专员许鲁南,专横跋扈、劣迹并未受到揭露、一方土皇帝的关上武。也构成了一个颇具认识意义的地区、县、公社(乡)三级干部人物系列,并各有其性格特征。

双龙村依山傍水:山是双龙山,水是清官溪。双龙山和山上的双龙寺自古如此。并未护佑得溪水清清,倒是浊水毒水横流。民间传说,是当年文天祥掷七星宝剑斩溪中毒龙,护佑得一方平安,才溪水清清,因此才改名清官溪和立文公庙。并流传下来那首代代相传的民谣:“清官溪,水清清;毒龙去,青龙归。”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毒龙何曾真的去,青龙何曾实在归,百姓的梦想也仍然只是梦想。以上山与水与人的交织中,正浓缩着从古代到近现代的这种历史文化蕴涵。时至今日,真正能兴利除弊、造福于民的“七星宝剑”是什么?那就是改革,而且是步步深入、任重道远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全方位配套改革。之所以说这才是真正有效的“七星宝剑”,是因为它超越了清官意识,是治本之策。“包产到户”正是这种改革跨出的坚实的第一步。以此,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纪录这伟大而艰难的第一步的《双龙村纪事》面世别具一种意义,作品所具有的相当深度更值得珍视。其实,双龙村又何尝不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双龙村纪事》引发的回顾和思考是决不囿于双龙村的。

猜你喜欢

双龙孙子农村
孙子壵
孙子列传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孙子垚
孙子垚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上汽折戟韩国5亿美元买教训
韩国法院称双龙还有救
上汽向双龙提供2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