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使命与魅力
2009-06-15张耀铭
张耀铭
摘要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理论创新,思想性、时代性、规律性与创造性是理论创新的标志;必须突出问题意识,善于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真问题,坚决拒绝无意义、无价值的伪问题;必须直面和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科学地观察“挑战一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时代发展中的瓶颈因素,深刻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成果;必须肩负学术研究导向的使命,在学术水准、学术课题、学术服务、学术争鸣、学术风气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必须推出新人、扶持新人,为他们提供平台,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必须关注学术的大众化,让一流的学术走进百姓的视野,成为经世致用的显学。学术期刊的魅力正在于此。
关键词学术期刊;解放思想;理论创新;问题意识;学术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G232.1;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3-0064-03
一本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与学术研究、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漂亮的装帧、华丽的文字和引人瞩目的学者就能成就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最重要的是期刊的编者肩负使命,铭记责任:透过内容的价值营造,体现出一种特色、一种魅力、一种境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术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术期刊更迫切、更重要的目标是追求学术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理论创新。大国崛起期待理论智慧,中国的发展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创新。然而我们的研究传统中,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始终制约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阻碍着重大理论的创新。恐怕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解放思想仍然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当下,“我们要继续从我党历史中长期‘左和右的错误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尤其是‘左的观念。其次,我们要继续从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和一些所谓‘传统正确认识中解放出来,尤其要防止新时期的教条主义。第三,我们要继续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和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模糊认识中解放出来,坚定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第四,我们要继续从改革开放中凡事必问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扭转唯上唯书的倾向;我们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站在“深处”、走在“前头”,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当下的理论研究,我们缺少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我们需要的不是既有声音的一次次重复,而是敢于发出独立思考的声音。一本有品质的学术期刊,必须把握思想性、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这是理论创新的标志。
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要突出问题意识。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经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马克思指出: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我国哲学家高清海认为:“哲学的本性,真正说来,首先就在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且还得是自己所处时代的大问题、真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是否能够取得有价值和有成效的学术创新,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更取决于从何处发现问题、怎么发现问题和怎样应答问题。当然,问题有科学与荒谬、真实与虚假的区别。一本研究诸葛亮的书说,刘备三顾茅庐是假,《出师表》暴露了诸葛亮的政治野心,并最终得出结论: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某博士在其著作《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中指出,李白是一个吃软饭、打群架、混黑道、梦想在闹市砍人的“古惑仔”。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比如,孔子的身高2.21米与姚明几乎一般高、李白先后结了4次婚、水泊粱山一百单八将中至少有43人不是好汉、李清照有外遇、司马相如带卓文君私奔是有预谋的劫财劫色,等等。近来文学研究的猎奇之风甚嚣尘上,有一地鸡毛之势。有学者批评:这种“‘眼球学术是一种典型的伪学术,表面上看是难得的学术创新,其实是无聊的学术噱头和学术泡沫。研究者自认为是在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有意无意间却成了煞有介事的堂·吉诃德,对着无物之物肆意地砍杀。因此,他们所谓的研究成果根本进不了学术的殿堂。只能在网络或报纸的娱乐版面充当文化快餐”。
近些年来,我们引进了西方许多学科和体系、理论和方法,引进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理念,介绍了许多学派和大师。这些引进工作,无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便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和研究方法。但在吸收的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引进理论的繁多引起社会政策基本理念的混乱。比如,“在介绍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改革实践中,很多新概念被介绍进来,尽管这些概念所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我国相差很远;甚至发达国家很多新的实践,在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也被纳入我国一些社会政策的设计之中。……一些我们本来没有的问题,也作为问题提出来了。于是,国际社会政策的问题,如福利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也成了我们要避免的问题,被当作中国的问题来研究。殊不知我们的政府对社会政策的投资远远不足。再如老龄化的问题。西方国家老龄化的压力直接来自劳动力的减少和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所带来的沉重的财政负担,但是我们所面临的是在就业压力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下的老龄化问题。当前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是沿着西方国家的问题思路讨论中国的问题。总之,我们陷入了伪问题的误区,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真正的问题被遮蔽了。”作为一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要善于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真问题,坚决拒绝无意义、无价值的伪问题。
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直面和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现实、回答当代问题的勇气和自觉性,增强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对话、交流并论争的热情与魄力。我们呼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要走纯粹思想自我构成道路,戒除“概念演绎”的癖好,克服纯形式主义的“学术性诉求”,改变“细碎化和描述性”的倾向,投入到那些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地域和民族差异显著的社会文化命题以及大变革过程中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理性解释的现实问题中去。读史、治史当观大治得失,而不是“为了叙事而叙事,为了描述而描述”。汤因比曾经说过,“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而不断应战的历史。”作为优秀学术期刊的编者,必须科学地观察这种“挑战一应战”的社会状态,揭示这一时代发展中的瓶颈因素,深刻地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及其成果。
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肩负学术研究导向的使命。学术导向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一是学术水准导向:通过发表高质量、高水准的论文,引导研究者向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深度发掘。二是
学术课题导向:通过选用的稿件、开辟的专栏讨论、刊发的“按语”、“编后”,引导学术界对一定阶段内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三是学术服务导向:将学术研究向社会改革实际引导,促使人们转变陈旧的学术服务观念,使学术期刊成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智库。四是学术争鸣导向:贯彻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商榷、争鸣,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术空间。学术需要批评,批评应遵循学术规范。学术批评在其出发点上,“应当是一种‘无罪推断,而不是‘有罪推断,即首先是努力探寻被批评对象的合理之处,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其不合理之处,并对其展开批评。”学术批评“就是发现被批判对象的真正的理论困难,为解决这些理论困难提出新的理论思路,并做出新的理论论证。”学术批评要讲事实、摆道理,还要讲分寸、讲风度,无论是“隔靴搔痒”之“赞”,还是“借题发挥”之“骂”,都不是正常的学术批评。五是学术风气导向:严守学术规范,反对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尊严。
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推出新人、扶持新人。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并得以著名,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为社会所承认,而编辑在社会与学者之间扮演的中介作用不能忽视,尤其是那些为社会公认的名编辑和权威性学术期刊发挥的作用。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尽管他们的观点还显得稚嫩,尽管他们的论证还不够严谨,但我们还是要热情地支持他们,扶持他们,为他们提供平台,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起来。伏尔泰早已说过:“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
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必须关注学术的大众化。今天的大众,不仅需要了解经典,了解历史,更需要从中国现代化期待的视角去解读经典。所以,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一流的学术走进百姓的视野,成为经世致用的显学。只有大众接受,观点才会有张力;只有大众接受,思想才会站起来。李泽厚先生说过,把学术通俗化、文化娱乐化并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态度,需要一种最基本的语言素质。李学勤先生撰文指出,学术也可以通俗化和大众化,但这种通俗化同时要有科学性,要花大的功夫,不是胡编乱侃。
总而言之,学术不应该是艰深晦涩的理论,不应该用曲高和寡去诠释,更不应该将其搁置于暗室尘封当中。学术在强调专业性、深刻性、严肃性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实用性、大众性和可读性。学术还必须适当地改变一下自己已有的文化形象和叙述方式,要吸取民间话语,增加人文精神,展现人文魅力。“学术应该是透亮的,像阳光那样,照亮大多数人的生活。”学术的魅力以及学术期刊的魅力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张小路许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