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价值

2009-06-15崔海亮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

崔海亮

摘要:儒家传统家庭人伦关系有三种:父子、夫妇、兄弟。儒家传统家庭伦理在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发挥了很大作用,虽然其中的某些方面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但是其中的精华具有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伦理;家国一体:现代价值

中田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96-04

一、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地位

在儒家传统伦理中,家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儒家认为人伦关系起源于家庭。由家庭推及家族,由家族扩展到社会中的君臣、师友诸关系。由此构成整个社会的政治伦理关系。其中家庭家族关系是整个封建伦常关系的基础。封建社会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中有“两纲”都是家庭关系,君臣关系也可由父子关系来类比。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也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冯友兰先生这样讲:“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家族关系来理解。”因此可以说,封建社会的伦常关系。都是通过家庭来维系的,不了解家的重要性,就不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我国古代的“家”与当今“三口之家”的小家庭不一样,而是和家族、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至今我们还在用“国家”这个词,就是因为在古代实际上是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政治结构上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制:一是经济结构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而家庭成为维系这两大结构的纽带。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家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首要特征。文明的发展是由家族到国家,而国家的权威是通过家族来实现的。统治者利用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利用宗法血缘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将氏族制发展为宗法制,用宗法血缘的纽带将家和国联结起来。而家族就成了联系家和国的中介。同时在社会结构上,家族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整个国家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宗族,张载的《西铭》这样讲“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率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张载就是把整个封建国家看作一个大宗族,皇帝是宗子。大臣是家相,其他人也都是同胞兄弟姐妹,尊老爱幼。上下有序。我国西周时就形成了完善的宗法制,包括家族制、家长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家庭是以父权为核心的,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对家长的哮”就成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必然义务。同时也成为衡量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是以君主为核心的。对君主的“忠”是每个臣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从政治上衡量个人品质与价值的准则。孝属伦理范畴,它涉及的对象是家庭或家族中的个人,起着维系家族成员感情。协调家庭伦常的作用。忠属于政治范畴,起着维护统治,协调社会秩序的作用。忠孝通过纲常联系起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一般人而言,对父的孝也就是对君的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制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这样就把孝于宗族长辈的家庭宗族伦理情感,转化成了忠于国家朝廷的政治观念。伦理道德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通过家庭这个载体,使个人的行为方式与国家的礼仪规范相一致,甚至正确地履行了家庭伦理规范,也就是从政了。孔子说“书云‘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论语·为政》)。通过家族政治化和国家家族化两个途径,借助于家庭这个中介,使封建伦理保持一定的秩序,这样政治统治的作用,就通过父子夫妇关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而达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由父慈、子孝、妇从的伦理观念所建立的家庭关系,正是君惠、臣忠、民顺的国家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显著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交换不发达,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在一个家庭内部,除了一些稀缺的产品,比如食盐之外。绝大部分产品都是自己生产。所以分工很细,也很明确。每个家庭成员的分工都要服从家长的安排,你干什么,他干什么,井然有序。每个成员都成了生产链条上的一个必要环节,他对自己的职责非常清楚,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整个家庭内部的生产活动就得以正常有序地进行。每个家庭的生产搞好了,整个国家的生产就搞好了。反过来讲,如果家庭成员离开了家庭的生产关系,就如同鱼离开水,树断了根一样无法生存。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脱离了他习以为常的生产方式,个人的作用是很难发挥的,也就很难生存下去。

由此可见,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依存于一定的家庭,家庭是他生理上和心理情感上的归属。从生理上来讲,不仅每个人都出生于一定的家庭,而且家庭的生产方式也是他进行生产。从而才能生存的根基。脱离了家庭,个人无法开展生产活动,也就难以生存。从心理情感上来讲,借助于家庭的宗法关系,个人才能进行社会政治活动。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求学、交友、做官都要受制于家庭关系。如果脱离了家庭的伦常关系。就如同断线的风筝一样,四处飘荡,无处可依,不知何以得安身立命。因为家庭如此重要,所以《大学》中这样讲“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太平。”把齐家作为治国的前提,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也就可以治理好国家了。中国儒家也非常注重家庭亲情关系。如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把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看作是为仁的根本。孟子也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认为对亲人的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而然的情感,爱亲人应胜过爱其他人。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亲疏有远近。而墨子主张“兼爱”,孟子骂他无父。是禽兽。在先秦各家学派中,儒家是最注重家庭亲情的。也正因为如此。儒家思想才可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那么儒家是如何看待家庭伦常关系呢?下面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儒家对父子、夫妇、兄弟这三种家庭伦常关系的根本看法。

二、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主要思想

儒家认为父子关系是人伦之本。父子至亲,父子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无法选择的。父子之间的道德准则是父慈子孝。作子女的要孝敬父母。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强调对父母要孝敬,不悖逆父母的意志。子承父业。孝表现在各个方面:要

珍惜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要“事亲”“尊亲”,“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孝为大”(《孟子·离娄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孟子特别重视父子关系。而且树立了孝子的两个榜样,大舜和曾参。孝不仅是心理上对父母的恭敬,还要通过一些具体的礼仪形式,像丧礼和祭礼表现出来。荀子认为为父应“宽惠”。“请问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恭”(《荀子,君道》。为父母的也要按一定的礼节对待子女,宽厚慈爱。同时儒家还强调要父子相养。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白虎通》说:“父母生子养长子何法?法水生木长大也。子养父母何法?法夏养长木,以火养母也”(《白虎通·论人事取法五行》)。父子关系是维护封建社会伦常关系的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今天看来,其中父慈子孝,父子相养这些思想还是应该继承的。

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周易》这样讲:“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周易·说卦》)。夫妇关系还是“礼之本”。《礼记》这样讲“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日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昏义》)。夫妇关系是一种姻缘关系,以义合。夫妇之间的道德准则是夫义妇听,夫主妇从。《礼记》和《白虎通》中都规定了三从四德的妇道。但其中也不乏合理的内容。“夫妇一体,荣耻共之”(《白虎通·论妻谏夫》),夫妇要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夫妇连为一体不可分离,夫妇之间虽以义合。但并不只讲义。也讲情。“以为情性之大,莫若男女”(《白虎通·总论嫁娶》),所谓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妇要以孝事双方分母。夫妇关系也要通过一定的礼表现出来。比如生前同事宗庙,死后合葬。儒家关于夫妇关系虽有一些糟粕,但其中注重情义,夫妇一体,荣耻共之的观点,至今仍然是十分合理的内容。

兄弟关系是和儒家的仁爱原则联系在一起。论语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孟子说“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孟子·万章上》)。兄弟之间应互相亲爱。还应把这种仁爱之情推之四海。兄弟关系也是一种血缘关系,兄良弟悌是兄弟关系应遵循的道德准则。颜子推对兄弟关系的理解很有代表性,“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二亲及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音”(《颜氏家训·兄弟篇》)。颜子推认为兄弟为分形连气之人,身体虽分,血脉相通,兄弟应和睦相处,互相顾念。中国封建社会,父亲去世后。“长兄为父”。长子就担当起父亲的责任,要提携幼弟,照顾好大家庭。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是其他感情所不能替代的。可惜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体会不到这种血缘亲情了。但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精神实质我们应该推及。正像《论语》中子夏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三、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意义

《礼记》中规定了传统五种人伦关系的原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除了君臣关系之外,其他四种关系准则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相互尽责和相互友爱是这些准则的精神实质,它对于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改善道德风尚,稳定社会秩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人好像不注重家庭亲情和家庭伦常关系了。孩子多年在外上学好像并不想家。偶尔往家里打次电话,还是为了让父母寄钱。这与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相差何其远也?许多年轻人已过而立之年,仍不想成家,成了所谓的单身贵族。这与古人所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相违。结婚成家的人,下班后却不想回家。甚至整夜不归。“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以致使越来越多的家庭解体,离婚率上升。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爱的贫乏,一是欲望的流行。常年在外的孩子不想家,说明他已经淡化了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父母亲情,缺少对父母的爱。另外离开父母,没有父母的监管,他可以更自由。为所欲为,甚至做出一些在父母的道德规范中所不允许的事情。单身贵族不成家,一方面是由于爱情的缺失,找不到真爱;另一方面,没有婚姻的束缚,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无疑会给他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大地满足他不断滋生的欲望。成家的有家不归,就是想逃避他作为丈夫和父亲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淡化了夫妻感情和父子亲情。抛弃了对家庭的爱,却向往外面的“飘飘彩旗”,光怪陆离的社会刺激了他的感官,填充了他在家里所不能满足的欲壑。但欲望无边。欲壑难填,追求欲望的结果是最终只剩下了欲望。没有父母亲情,没有夫妻感情。缺少了爱,欲望更得以肆无忌惮的滋长流行。爱的缺乏和欲望的流行却都是因为道德支柱的倒塌,精神家园的丧失。因为只有突破道德的底线,欲望才能得以流行。这个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传统中的天道、天理,就是维系社会,内化到我们思想感情中的伦理道德秩序,这才是我们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丧失了精神家园,就像孤独的灵魂在无边的荒野上飘荡,找不到归依;就像迷途的孩子,四处流浪,找不到回家的路。到那时候,就不是有家不归,而真的是无家可归了。

为何会无家可归呢?儒学在西汉成为官学,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后来又通过三纲五常,使忠孝仁义等儒家的伦理道德成为维护社会统治的工具。从此以后“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就根植于人们心中,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成了每个人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延续了千余年。儒家伦理道德无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明末以来。西方思想侵入,西方天学知识冲击了中国人传统中对天地的认识,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而建立的儒家伦理道德秩序开始发生“天崩地裂”的变化。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几乎侵入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人们思想支柱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秩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天、地、人的具体形态“天、地、君、亲、师”被破坏殆尽。君主被赶跑了,家庭家长的权威也丧失了,师道尊严也随着“打倒孔家店”而被抛到垃圾堆里了。所以说对于当前的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分手也就不奇怪了。天道死亡了,天理何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们茫然不知所措。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被毁掉了,“无家可归”也就成了当今中国人的历史境遇。

没有了精神家园,灵魂找不到依附,人们只能在精神的荒漠上四处流浪。因此必须重建精神家园。为什么要重建?因为过去的已经被毁掉了。不可能再找回来。必须重

建一座精神家园。但重建并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我们可以找到原来的地基,这个基础是不能丢的。这个基础就是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至于如何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所讨论的问题,也是一个悬而未解的大问题,非本文所能解决的,也不是本文写作的目的,但有三点需要指出:

一要弄清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变与未变的成份。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确实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实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家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为减小,个人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对利欲的追求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们追逐利欲而不反。君主制的废除,民主制的实行,使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彻底解体,家长的权威也丧失了,家庭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发挥家庭政治化的社会功用了,家庭与个人的政治前途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今的家庭的重要性已明显削弱,个人对家庭的依赖性也明显降低。家庭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有明显的改变,家庭已不再成为维系经济结构的纽带。但有一点是没有改变的,那就是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仍然是当今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在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方面,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这一点不改变,家庭伦常关系我们就应该重视,

二要区分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与糟粕。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传统伦常关系已不复存在,如君臣关系。有些伦理道德的内容已明显与我们时代不适应,如三从四德,父子相隐。愚忠愚孝等。我们应从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挖掘我国传统中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资源。但在利用的时候。存在着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说哪些是精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哪些是糟粕,我们应该抛弃。但评判的标准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什么是精华与糟粕?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应该成为我们根本的出发点和评判的标准。凡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伦理道德,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于违反人性。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伦理道德思想我们也要研究。指明其缺点,批判其不合理性。通过批判地继承。吸收其精华。就可以为当今的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三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对于当今道德滑坡、伦理失序的现状,许多人都已经看到。而且也认识到了其危害性。但重建伦理道德秩序不能只停留在“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上,关键在于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有制度作为保证的落实,儒学的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些学者指出,当今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贯彻最好的是韩国,而我们国家在二十世纪。已经把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天道”杀死了。现代新儒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收效并不大,复兴儒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近有学者提出“生活儒学”。认为复兴儒学,就要把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落实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中小学开一些儒家思想的课程,宣传儒家的基本思想,并纳入到一些重要的考试中去。这种想法很具有启发性,但还缺乏系统的方案和有制度保证的落实。笔者认为伦理道德秩序的重建首先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其次要有一套可行的方案和落实此方案的制度。这就需要把重建伦理道德秩序这种公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用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从当前来看,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很多事要做。但最迫切也是最关键的是。我们都要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最后用《论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伦理道德秩序的重建,虽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还有很多的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毕竟可以“自作主宰”,把伦理道德秩序的重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道德义务,内省慎独,存心向善,身体力行,孜孜以求,则我们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
武陵山片区梅山村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现代价值
马克思创新思想的现代意蕴
浅析孔子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道教文化养生及其现代价值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阿伦特政治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