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意象批评及其美学性

2009-06-15余开亮李满意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自然

余开亮 李满意

摘要:意象批评是中国美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批评方法。它的出现与中国审美精神原型和人物品藻密切相关。这种批评方法在古代文论中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美学品评方法的诗意性。

关键词:自然;意象批评;人物品藻;文艺品评

中图分类号:G11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083-03

意象批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批评方法,它几乎被运用到古典艺术的各个领域。意象批评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上萌发并生根的,它体现了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迥于西方批评方法的意象批评对文艺创作的导引作用直接造就了中国文艺独特的审美旨趣。所以展开对意象批评的分析,不但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国批评话语的理解,更能让人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情调。自然意象:中国审美精神原型

原型(Archetype)即最初的模式,可以解释为一种对世界的某些方面做出反应的先天倾向。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并非是外部经验的产物,而是人类心理本身具有的一种先天综合能力,它的出现是与人类祖先经验密切相关的。他说:“每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和悲伤的残留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度,祖先的最直接经验是与大自然的交往。在与自然的无数次交往过程中,大自然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沉积下来,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自然意象精神原型。正由于这种自然意象原型,使得山水、松竹、泉石、风云、雨雾等诸多自然物成为中国后世文人反复吟咏的写作对象。自然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它本身是摇曳多姿充满生命情调的。而中国古代艺术家以一颗性灵之心去感受这种自然之境,就创造出了充溢生命精神的中国古典艺术。自然意象体现的是有别于西方义理说教的一种感性经验直观,它使天人关系处于一种审美状态:这种经验直观的观照世界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人始终以一种鲜活的心灵来看待周遭的世界,

自然意象作为中国审美精神的原型从文字记载上可以上溯到作为中国文化之源的《诗经》与《周易》的兴象系统。起兴是中国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它是为引出正题而进行的一种铺垫,而这种铺垫往往是以自然物描写为主的。这种以自然物描写起兴的手法体现的就是自然意象作为中国古人审美精神原型在文艺创作中的影响。《诗经》中的这类起兴手法比比皆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淇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这种自然意象在《诗经》中的运用,很直观的把人们的生活经验与艺术表达连接在一起。自然对于古人来说是最为亲切、最易读懂、最易引发想象力的。而人们把诗句中自然物的描写意象与自身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对诗歌的理解。当然,《诗经》中的自然意象还是较为简单的。在《周易》中,自然意象的运用也非常频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就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说的就是文章与大自然的关系,而《周易》则开了这种关系之先河。《周易》二爻对应阴阳二气,八卦也分别与八种自然物相互对应:乾一天、坤一地、离一火、坎一水、震一雷、巽一风、艮一山和兑一泽。六十四卦的卦象则是通过组合它的两种自然物的交互作用来说明的。如贲卦《象》曰:“山下有火。”说的就是夜间山上的草木在火光照耀下面呈现突出的线条与轮廓。宗白华先生在谈到《周易·离卦》时说:“离也者,明也。‘明古字,一边是月,一边是窗,月亮照到窗子。是为明,这是富有诗意的创造。”由此而观,自然意象经过历史的沉积已经成为了中国诗意审美中的一个精神原型。对自然意象的反复吟咏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创作素材,也构成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一大特色。而这种批评方法的出现首先是在魏晋南北朝。

自然意象批评与人物品藻

魏晋南北朝是人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文艺自觉的时代。自然意象批评也伴随着人与文的自觉而进入美学批评领域。这种批评方法首先出现在魏晋人物品藻中。人物品藻始于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度,是为了朝廷选拔官吏的需要。为了给朝廷选拔合适的人才。出现了一套人伦鉴识方面的人才学理论。这种汉代人伦鉴识制度注重更多的是人才的道德修养与经邦济世能力。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伦鉴识也开始注重人才生理特征等外在形态。三国时刘劭的《人物志》提出的“九征”中的“神”、“气”、“色”、“仪”、“容”五征都主要是通过外在形态来予以界定的。随着魏晋之际政治的变幻,魏晋哲学由经学转变为玄学。学术主题也由政治清议转为形而上的麈尾清谈。丽政治上的人伦鉴识也转化为美学上的人物品藻。魏晋人物品藻使得人体自身成为人欣赏的审美对象。而在人物品藻中,自然意象批评方法也开始被运用开来。人物品藻的意象批评方法就是用自然景物来说明一个人的精神风貌。至于这个人的具体气度风采则只能经由读者通过这种自然意象来进行想象。在《世说新语》中这种方法被运用到了极至:

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赏誉》)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砌,如瑶林琼树。”(《赏誉》)

王公目太尉:“岩岩清峙,壁立千仞。”(《赏誉》)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容止》)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

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人体美的把握是依靠对自然意象的想象来完成的,正由于想象力的作用,才体现出了中国人体审美中的“以形写神”“离形得似”原则。虽然这种想象会因人有所差别,但也能够在观赏者那里达成一定的对所品人物风神气韵方面的共识。这种共识就是建立在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上,建立在自然意象的审美精神原型上。这一点与西方人体美对黄金分割比例、肌肉力量等实在原则的注重完全不同。

人物品藻理论在中国美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文艺批评理论都来自人物品藻。如苏轼《论书》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中论文章:“以情志为神明,以事义为骨髓,以辞采为肌肤,以宫商为声气。”郭熙《林泉高致》论山水画时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云烟为神采。”这些评论都直接借用了人物品藻的一些术语。同样。在人物品藻中运用的自然意象方法也被移置到了文艺评论中,并构成中国文艺品评的一大特色。

自然意象批评与文艺品评

中国文艺理论的自觉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际,标志是文艺理论著作的出现。其中文论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蝾《诗品》等;画论如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以及姚最《续古画品录》等;书论如卫恒《四书体势》、索靖《草书

势》、卫铄《笔阵图》和庾肩吾《书品》等;乐论如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等。在这些文艺理论著作中,自然意象批评方法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运用。与人物品藻一样,古人对艺术作品的品评也是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来予以表达的。至于这种作品的具体审美感受则只能由读者自己根据自然意象去想象与体悟。在中国古人那里,真正好的作品是难以言说的,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但进行文艺品评又必须对作品进行言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言与意的矛盾。意象批评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它有所言说,又有所没说。这种品评方法就不落言筌的把作品的不可言说的最高品质很好的揭示了出来,而且能给读者留下阅读的空白,让他可以自由想象。试举例如下:

刘勰论文:“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文心雕龙》)

钟蝾评诗:“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诗品》)

萧衍论书:“孔琳之书如散花空中,流徽自得。”(《评书》)

司空图解“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二十四诗品》)

这些对文艺作品的品评方法历代相承,以致后人还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一个时代的美学风格。胡应麟在《诗薮》里评唐代诗歌初唐句为:“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为:“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宗白华先生在总结中国美学两种不同美感或美的理想时用的就是“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两样自然意象。

自然意象批评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主要品评方法显示了中国文化与自然的天然关联。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自然”都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法则。在文艺品评中自然之美也是最高境界,而古人对自然之美的把握又是通过自然意象来进行的。这种独特的关系表明中国古代不仅文艺作品是具有审美性的,而且文艺品评方法也具有审美性。

自然意象批评的美学性

自然意象批评不是运用义理分析而是构造一个自然意象来说明文艺作品,表明了这种批评方法的形象性。中国人由于处于一种气的宇宙中,经验直观也就构成了其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与大自然的亲和强度。使得古人习惯于运用自然物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人事关系,因而作文之事也与自然紧密相关。由于大自然是充满生命情调的,人处于其间就不仅能感触到宇宙生命的大化流行,也能感受到人自身生命的生生不息。意象批评方法使得人们在品评文艺作品时仍然能够“笼天地于形内”、“神与物游”。这种形象性正是中国诗意文化的典型体现。《周易,系辞传》有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正因为言(义理性的批评话语)的有限性,于是“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则更为明确的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种言——象——意的诠释模式表明的是“象”比“言”在解释“意”上更有优势。自然意象批评就是通过自然意象之“象”来解释艺术作品之“意”。这种批评方法比义理性的批评话语(言)要更好的切近了作品之意。

与以象释意相连,自然意象批评还具有一种“意义空白”美学性。象与言不同的就是。义理性言说基本上能达到一种人们之间的共识,而象则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意象批评给人留下更多的“意义空白”。这种空白需要的是读者自己去填充,因而使读者也参与到作品意义的创造之中来。西方接受美学创立者伊瑟尔认为文艺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它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作品的意义。这种接受美学改变了以往作者主宰艺术作品意义的局面,使读者也参与到了文本意义的创造之中来。通过以自然意象来说明艺术品的意象批评方法为读者提供很大的一片意义空白,它需要读者自己的想象与体悟才能达到对作品的理解。意象批评法与接受美学的神韵共通显示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方法的优越性。

总体而言,自然意象批评在批评方法论上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诗意特征。这种批评方法与西方义理性方法完全不同,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从环境批评视角解读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