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俗别字新考(下)

2009-06-15汪泛舟

敦煌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敦煌

汪泛舟

内容摘要:本文继《敦煌俗别字新考(上)》后,又从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续录一些:如“罹、靛(槊)”、“身(新)救(九、久)”、“鞭、保”、“隙、滂”、“波(陂)岐(坡)”、“疆塌、堰长”、“逞(程)呈(程)”等20例;同时,还就敦煌文献校订中疑有异义的地方,如“遐(霞)换(唤)”、“祖、诅”、“魂、员云、“恨、该(治)”等,重加考辨,借以引起学界的关注。

关键词:敦煌;俗别字;新考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2-0069-07

在《敦煌俗别字新考(上)》里(编者案:《敦煌研究》2006年第1期),以40余条实例,分别从古今、通假、正俗、互训、混用诸多方面,作了全面考析,进一步证明了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的这些俗别字,都具有着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而后,本文除了再胪列20条外,还就敦煌文献校订中一些疑有异义的诸例,重加考辨,以期抛砖引玉,借以达到促进敦煌文献校理更加正确的目的。

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里,关涉古今与通假方面的俗别字颇多。如:

鹿(虑)、膺(虑):“八九冥弟雁日生,阴气而云遍地青”(P.4017《泳九九诗一首》之八);“膺是浮游浪鬼,付与钟夔大郎”(P.4976《儿郎伟》);“惟愿尘沙垢或,承念诵而消除;无量胜因,应如愿而雾集”(S.343《愿文范本等》);“号天,则天高而不唐;叫地,则地厚而难闻”(s.5639《亡文范本等》)。例1雁日、例2膺是、例3虑如、例4不磨,其中席、膺、虑、鹰四字(还有“廨”字),古皆互用互通:“瘫,岛也,从隹,痦,省声;或从人,人,亦声。籀文鹿,从岛,赫岛也。膺、虑字,皆从籀文。瘫,又加岛,写作廊,隹、岛并从,必是俗字。”鹰,同虑。卷子本《玉篇·言部》谓:“唐,《埤苍》:对也,野王案:课语相虑对也。《礼记》:‘无嗷唐。《论语》:‘子夏之门人洒扫膺对是也。今为虑字,在《心部》也。”敦煌文献里的雁,为古籀文瘫字俗写,并与虑、膺、膺诸字互用。这种互用之风,还见于唐宋文人作品,如“倦童呼唤唐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元稹《通州丁溪馆夜别李景信三首》之三)和“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磨”(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之二)等例即是。故知唐宋时期古今与正俗互用之字,即已遍布全国。

搜流、飕飕:“三九搜流寒正交,朔风而剑雪难消”(P.4017《咏九九诗一首》之三)。搜流,同“飕飕”。这里,再加考源:搜,即,安字或体。搜,今俗作叟。《广雅·释诂》:“飕飕,风也,此重言形况字。”《说文新附》:叟字,又变作飕。流,为留。《易系辞传》:“旁行而不流。”又为浏。浏,并假借为飓。《风俗通》:“凉风日浏。”《字汇补·风部》:“飓,与飕同,国名。”《路史·国名记》:“飓,一作飓。”飓、飕音义全同。”。飕飕,寒风凛冽貌。唐·李颀《听万安善吹筲篥歌》:“枯桑老柏寒飕飑,九雏鸣凤引啾啾。”其李诗中的飕飕,正与《咏九九诗》中的搜流,义意全同。由此,更见敦煌文献用字的通假特色。

隐、林:“有见比丘,经行酶间”(莫高窟法华经变榜题);“法镜林空照,心通五色现”(P.2483、P.3645《大乘净土赞》);“天仙垂诱,佛人光林”(S.1924《回向发愿》);“闱念以孤鸾独处,林镜匣而增悲”(S.2832《愿文等范本》);“宝鸟林空赞佛会,哀怨雅量发人心P.2066、P.2130、P.2483等《宝鸟赞》)。例1孯间,即林间。例2林空,即酶空,P.2893《大乘净土赞》正作晚空。例3光林,即光酶。例4林镜匣,即“瞌镜匣”。例5林空,善导《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正作“酶空”。上引5例,晦、林二字,皆不误:林,假借为“酶”。《左定八传》林楚,《公羊》作“酶南”,更可佐证之。同时,这些引例,还具有可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对于临、林通假阙如之价值。

罹、靛(槊):“罹乱何处没刀枪,杀戮无辜可悯伤”(S.4037《罹乱慈悲诗》拟);“既集因殖,禀形女秽。婴罹病疾,抱难当今”(北图1276《人楞伽经建晖题记愿文》);“永雕刀兵诸难,永靛贼施之难”(S.2144《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雕花聚空,灼灼涵日”(S.2833《愿文范本等》);“生疑运末,前不及释迦九会,后不经弥勒三唱”(日本大谷大学图书馆藏卷《宝梁经惠恺题记愿文》)。例1罹乱,同“雕乱”、“乱雄”。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十年雕乱后,长大一相逢。”一本作乱靛可证。例2婴罹,谓婴儿遭遇。例3永靛,谓永远雄去。例4雌花,同“梨花”。例5生罪,同“生罹”。罹,徐灏注笺即屦字别体,古通作靛。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古疆与雕为一字”。》,又为槊。《子虚赋》:“檗蘸朱杨”,注“山檠也”。“桨,果也,字亦作梨”。敦煌文献里罹、雒、耀、槊互用,非为别字,乃是边陲人民对于祖国文字传统的沿袭。

利、雕:“脱塔,则迎身送故;印佛,乃救横利身”(北图6851《印佛文》);“佛境不雕人境内,人心不与佛心同”(S.373《题幽州石径山》);“佛境不利人境内,人心不与佛心同”(S.529《诸山圣迹志》)。例1利身,同雒身,谓离开身体。例2、例3之不雕与不利,字异义同,皆谓不能离开。利、雕二字,古亦互通:《苟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骆利跤。”杨惊注:“利与雌同。雄跤,违俗自絮之貌。谓雄于物而跛足也。”王先谦集解引“郝行懿日:‘利与躲同,杨说是也。艇世独立。故日雄跤。一说,跛同歧,谓不循正途而贪歧途。”而新编《汉语大字典》对于利、雕古通释例亦漏录,后当增补之,以巩固其自身的权威性。

身(新)、救(九、久):“脱塔,则迎身送故;印佛,乃救横利身”(北图6851《印佛文》);“脱塔,则迎新送故;印佛,则九横离身”(s.6417《印沙佛文》);“使一郡无久横之忧,国土有千祥之庆”(P.2255《行城文》);“九横交驰,十缠纵逼”(莫高窟第192窟东壁门口上方僧立明撰《发愿功德赞文并序》)口;“一谓龙天八部,究护堰长”(P.2237《燃灯文》)。例1迎身、救横,同例2之迎新、九横。例3久横,亦同例4之九横。例5究护,即“九(久)护”之义。对此,再详释之:身,通信。《吴都赋》:“阖间信其威,又为身。”信,又通新。《汉书·王莽传》:“信乡侯佟上言。按即新乡,以信为之。”。迎新,谓迎接新我。救横,谓九种横死。救,同“幻。”《集韵·尤韵》:“幻,《说文》‘聚也,古作救。匍,或作九”。九,通久。《庄子·至乐》:“黄辊生乎九猷。”陆德明释文:“九宜为久。久,老也,猷,虫名。”而究,又是九的声训之字。《白虎通·宗族》:“几之,为言究也”。综上考知:身、新与救、九、久、究,皆是敦煌文献里古通互用之字。

恢、壤:“生者皆登菩萨位,总是金刚不懔身”

(P.2250《极乐欣厌赞》);“家中若大若小,受金刚不壤诸身”(S.5589《散食文一本》);“穆穆孔壤,忽焉万古”(S.343《十八·亡兄弟文》);“违背圣道,憎嫉善人,懔净信心,汗伽蓝地”(S.6417《僧患》);“伏维公义信成德,迥然不群;铁石为恢,忠贞立操”(s.5639《亡文范本》)。例1不懔,当为不壤;例2不壤,即不毁壤;例3孔壤,当为孔怀;例4怀净信心,当为壤净信心;例5为怀,即为胸憾。懔、壤二字互用不分,晚周始然:恢、壤古本作襄,经传皆以懔、壤为之,故怀、壤用通。如《左襄·十四传》懔字条下,作“王室之不愫”,服注:“柔也”;《左襄·十四传》壤字条下,作“王室之不壤”,按:“安也”。愚谓“柔也”即“安也”,二例已互明之。懔、壤,今皆简化为怀、坏二字。

涑高、束皋:“九九凉高自合兴,农家在此乐轰轰”(P.4017《咏九九诗一首》之九);“千家竞力于柬皋,万户劝耕于南亩”(s.4537《结坛发愿文》拟);“功人懔击壤(壤)之欢,田父贺束皋之咏”(S.4474《回向发愿范本等》)。例1涑高,同例2、例3之束皋。束皋,本谓水边向阳高地,晋·陶酒《归去来辞》中的“登束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句,则正指此。它也泛指田园、原野。凉,古与束、涑互用:《苟子·议兵》:“陇种柬笼而退耳。”杨注:“与涑陇同,沾湿貌。”涑,通“涑”。皋,假借为高。《苟子·大略》:“孔子日:‘望其圹,皋如也。王先谦集解:引郝行懿曰:‘皋,犹高也。《礼记·明堂位》:‘天子皋门。郑玄注:‘皋,言高也。”由于涑高与束皋古字相通,所以敦煌文献里才有凉高与柬皋互用的例句,并且也是对于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关于柬、涑二字训同的有力补充。

鞭、保:“孕气成珠貌,顷生路鞭分”(S.6631《九相观诗》之“璎孩相第一”);“官鞭龄遐寿,共春鹤而俱长”(S.343《愿文范本等》);“亦愿诸亲眷属,并鞭休宜”(P.2854《杂回向文》);“兼为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障,鞭愿平安”(莫高窟第220窟甬道北壁中央《翟奉达发愿文》拟)。例1路鞭,即露胞。路,通露。鞭,又为勾c13281。勾,“覆也,从勺覆人,会意。按:勺亦声。”“勺,经传皆以包为之”。包,《玉篇·包部》:“包,今作胞。”林义光《文源》:“包,即胞之古文,胎衣也。”例2鞭龄,即高龄。鞭,同包。包,又为苞。《尔雅·释诂》:“苞,丰也。”丰龄,高龄也。例3并鞭、例4鞭愿,其中的辗字,又都是保字之义。鞭,古与保、褒亦互通。这是敦煌文献与石窟题记中的一字多义。

巡、循:“昼警夜巡,坚卫郭郛雉堞”(P.3718《张良真生前写真赞并序》);“卿须尽节存志,不得因巡易志”(S.5511《降魔变文》);“适来和尚说其真,修行弟子莫因巡”(P.29996太子成道经》);“有心直拟翻龙藏,岂敢因循过百年”(s.49276缁门百岁篇》)。例1夜巡,与巡夜同,即夜间巡逻。例2、例3因她,与例4因循义同,均含疏懒、怠惰诸义。巡,本是巡字俗写,并与循字用同。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循,亦巡也。巡,历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声训”引《白虎通》日:“巡者,循也。”在“假借”栏里,又谓:“循,假借为巡。”如《汉书·宣帝纪》“遣使者循于郡国,问民所疾苦”等,即是例证。敦煌文献里多用俗字、借字,也正符合那一时代的特色。

疆埸、堰长:“普恳念于疆埸,壮我边鄙”(S.2624《发愿文范本等》);“惟公乃才光七德,勇冠三军;威振疆埸,声流台阁”(P.2341《佛文》);“一谓龙天八部,究护堰长”(P.2237《燃灯文》)。例1、例2疆塌,并于例3堰长义同。堰,古置、疆、疆、强,本为互通之字:“量,疆界也,从田,三其界划也。指事,或从土,疆声,字亦作堰。”“疆,弓有力也,从弓,置声。”《太元·元衙》:“疆善不倦,又为疆。《史记·越世家》:‘越王无疆。”“‘强,昕也……假借为疆。”长,通昌。《蜀都赋》:“天帝运期而会昌。”注“庆也……或为茴。”“萌,经传皆以踢为之,又误作畅。”“踢,又作埸。”《风俗通·声音》:“其道行和乐而作者,命其曲日畅。畅者,言其道之美畅。又为长。”《广雅·释诂二》:“赐,长也。”这样,对堰长二字的如上训诂,故知堰长即疆埸也。而例3的疆长,全用借字耳。

浴、谷:“若是江海溪浴,一切魍魉、道路、林间、岩穴浮游,诈称神鬼,并愿来就道场”(S.2144《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久长恰似秋风谷,无意凉人人自凉”(北图8380《龙牙和尚偈》);“谷口穹庐遥逦迤,硬边牛马暮盘跚”(P.2555《晚秋登城之作》)。例1溪浴,即溪谷。例2秋风谷,即秋风浴。例3谷口,即山谷口边。浴、谷二字古通。《说文通训定声》、《汉语大字典》等皆有训释:“浴,假借为谷。”又,《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德经》:“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需(灵),浴得一以盈。”而今本《老子》第39章,正作“谷得一以盈”。

逞(程)、呈(程):“或王宫诞迹,或道树逞祥”(s.4624《发愿文范本等》);“大将朴头匹帛,内臣亲捧柬捏”(P.3702《儿郎伟》);“总向我皇境内,呈祥并在新年”(P.2569《儿郎伟》);“既器成瑚琏,业就毗尼,结束途呈,还归乡里”(P.2044《愿文范本》);“前逞倘若腾荣日,专心驻目望回鞭”(P.3676《奉饯赴东衙谨上》)。例1逞祥,例2柬程,其逞、程二字,皆与例3呈祥的呈用同。例4途呈,同途程。例5前逞,同前程。古代逞、程、呈、程诸字,本是互通互用的。如《韩非子·五橐》:“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左僖二十三传》:“‘而杀人以呈《释文》本或作逞,又为程。”程,《汉语大字典》释之日:程,本通楹。“楹,《说文》‘柱也,引《春秋传》:‘丹桓宫楹,或从呈”。皆可证。裎,敦煌文献作捏,其实,并非释择举之义的捏字,而是敦煌文献写卷扌与木旁不分之故。其捏,实是捏耳。

劳、牢:“脱屣劳笼,长居大乘之城”(s.5957《亡僧尼舍施文》);“鉴照空洞寂,劳笼法界明”(P.3519《丹遐和尚玩珠吟》);“长者多方便,牢笼广策勤”(P.3600《维摩诘十四品诗》)。例1、例2之劳笼,皆同例3之牢笼。而劳、牢二字,本是古通的。只是因为《说文句读》、《说文解字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皆阙如,遂使劳牢二字,只能视为混用之类。幸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假借”栏内载:牢,假借为劳。并引“《后汉书·应劭传》日:‘多其牢赏,注,或作劳”,乃为之证明。而今存敦煌文献里的大量劳、牢通用的实例,再次证明了朱书对于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贡献。

敦煌文献里,除有与古籍相通的多样性的俗

别字外,还有古籍未见或不载而与俗别字混用之字。如:

瞬、弄:“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P.3597《春日春风动》拟);“花开德水,鸟瞬禅枝”(P.2551《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终岁劳身又瞬影,何期身影共同行”(北图8412《舍大行净觉禅师开心劝导禅训》)。畴,鸟鸣。《广韵·送韵》:“瞬,鸟吟。”晋·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鸟瞬欢新节,冷风送余善。”弄,既有玩、戏、欺侮、从事、乐曲、演奏、修饰等多义,亦指禽鸟啼叫。唐·刘长卿《酬郭夏人日长沙感怀见赠》诗:“流莺且莫弄,江畔正行吟。”故而,例1鸟弄和例2鸟瞬,其义相同,都作鸟鸣解;而例3瞬影之“瞬”,用义又与弄同,特作劳累解。可见,敦煌文献里的瞬、弄二字,则是混用不分的。

际、济:“先许沧瀛垂点滴,近瞻弥岳际尘沉”(P.2623《启后附诗》);“能仁演教,感应随机,皆称解脱之功,莫非能际者也”(S.6417《安伞文》);“须弥广大无边济,芥子能含人不知”(s.3558等4卷《了性句并序》);“恭闻浮生有济,庄舟(同“周”)起舞于西池”(s.5639《亡文范本等》)。例1际尘沉,即救济些许。际,《广雅·释诂》:“界也”;“捷也,按谓接也……给也”。际,同济。例2能际者,即能济度者也。际,亦同济。例3无边济,即无边远。济,《礼记·祭义》:“济济也,容也、远也。”例4有济,同有际,即有限。际、济二字,混用不分,外典缺载,仅见于敦煌文献的诸多诗文。

波(陂)、岐(坡、跛):“南波东地周荒霸,往来人使过水(水)桥”(P.4017《咏九九诗一首》之三);“南帔未有冥弟动,犬来先向北阴在”(P.4017《咏九九诗一首》之六);“北眺洞庭千里浪,南观石礞万坡烟”(S.373《题南岳山七言其在江南》);“五台险峻极嵯峨,四面斟(陡)斩(堑)无慢跛”(P.2483、P.3645、P.3843《五台山赞文》)。例1南波,同南坡。坡,同陂,又为波。如《世说新语》“‘叔度汪汪若干顷陂,或作波”,即是。例2南帔,同南坡。坡、陂,亦作峨。《集韵·戈韵》:“坡,或作岐。”唐·骆宾王《圣泉诗序》:“既而崇峦左岐,石壑前萦。”。例3万坡,喻无尽原野。例4慢跛,谓缓慢山坡。这里,波、帔、坡、跛的混用,已是十分昭然。

筵、延:“故于是日,以建斋筵”(S.5637《亡考妣文范本等》);“故建斋延,用资幽息”(P.3825《二月八日等范本》);“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延”(P.2624《卢相公咏廿四气诗》之二十二);“故就新居,虔诚妙供。于是洒庭宇,严绮延”(P.2838《人宅文》);“筵僧会设粥之诚,捧炉焚宝香之次者”(P.3149《施粥》);“故于今日,请佛延(P.3566作筵)僧设斋之所建也”(P.2058等3卷《愿斋文》)。例1斋筵与例2之斋延,意同,谓做佛事所设筵席。《旧唐书·文宗纪》:“广置斋筵,大集僧众。”例3绮延与例4之绮延,皆同绮筵,谓华丽丰盛的筵席。唐·陈子昂《春夜别友》诗之一:“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例5筵僧与例6之延僧,亦义同。延,《尔雅·释草》注:“蔓莛生。”《释文》日:“相连不断,字亦作莛。”E12769筵,《史晨碑》《望堂·熹平石经仪礼残碑》又皆作莛。愚以为:莛,既是延的或体,又是筵的碑体,这正是敦煌文献里筵、延二字互用的渊薮。然而,由于《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里,未收二字古通的释文,所以,筵、延二字,只能是属于混用范畴的。

珠、殊:“炎风弄云,绿山增翠,叶缀珠露,花文锦霞”(s.2832《愿文范本等》);“惟故阁梨乃幼负珠能,长通幽秘”(S.6417《亡僧》);“奉请文殊师利菩萨,文珠普贤菩萨”(S.2144《结坛散食回向发愿文》);“体挂六殊,疑闻四谛”(P.3720《张淮深造窟功德碑》);“身挂天官三珠服,足蹑巫山一片云”(P.2187《破魔变文》)。例1珠露,即露珠的美称。南朝齐王融《青青河畔草》诗:“珠露春花返,培霜秋照晚。”例2珠能,同殊能。例3文珠,同文殊。珠,还与殊通。如《齐策》岩下有贯珠者,《元和姓纂》作殊”,即是明证。例4六殊,即六铼之衣。佛经称忉利天衣重六铢(《长阿含经·二十》),以喻其衣轻而薄。例5三珠,即三铢之衣,是比六铢、五铢更轻而薄之衣。如唐·谷神子《博异志·岑文本》:(岑文本)又问日:“比闻六铢者天人衣,何五铢之异?”(上清童子)答日:“尤细者也为五铢也。”《璎珞本业经》下日:“梵天衣重三铢。”六铢衣、五铢衣、三铢衣,后都成为佛、菩萨与神仙之衣的代称。铢,本古重量单位,24铢为1两。在唐宋时代,敦煌文献里既有源于中国文字传统的珠、殊互通例,也有典籍缺载的珠、殊为铢的混用现象,例4、例5可为代表。

乃、柰:“有情与拔三途苦,无意将身入乃河”(P.3156《又同前》);“愿神游乃菀,证质花台”(S.343《亡文》);“柰苑高僧,整云衣而赴会”(S.5639《亡文范本·亡夫》);“金风曳响,飘柰苑之疏条”(P.2255《祈福发愿文》)。例1乃河,即柰河(柰亦作奈),佛教传说地狱中之河名,“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河上有桥,名柰河桥。此桥险窄,恶人魂过时堕入河中,便为虫类所食。”例2乃菀,即柰菀(菀,同苑)、柰园。《维摩诘经·佛国品》日:“一时佛在毗耶离巷罗树园。”巷罗,梵语,译日柰。柰树园,后称柰园(苑),并为以后佛寺代称。例3、例4两个柰苑,皆于例二乃菀义同。这正是敦煌文献里乃、柰(奈)二字混用不分之例,并且是一直沿袭使用的。

敦煌文献里俗别字,学界前辈和今人多有精心审订,成就荦荦,然而,其中仍有少数尚待商榷的地方。笔者就其中一些以“愚按”别解之,以求归真焉。如:

衡冠:“池中鱼跃尽(P.4615作兢)衡冠,龟鳖鼋鼍争毂(P.4615作头)窜”(S.5511凡5卷《降魔变文》)。衡冠,应为衡冠。衡、衙、衔三字因形近而常抄讹,如:“六师闻语佛来住,心生忿怒……切齿衡牙(P.4615作衙牙),非常惨醋”(S.5511凡5卷《降魔变文》),再如:“念鹏翼而张天,攘衣奋臂;忿鲸鳞之横海,发怒街(衡)冠”(S.5637(亡考妣文范本等》),上二例,即是实证。衡冠,学界前辈有人疑当作街贯,后辈皆从之。

愚按:其前句衙冠者,是状摹池中鱼儿极力向上喜跃之情景,并与后句龟繁等争向池中到处投窜(趴跑)场面相发明。这两句,正是表明外道六师为张扬魔力化出七宝水池,来与佛弟子舍利弗斗法的。尽,极力,兢,兢相,二者皆通。毂,假借为头。头、投同。

遐(霞)换(唤):“天边海气无遐换(P.4988作如霞唤),陇外青山望戍楼”(S.2614凡9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对于无遐换、如霞唤六字,学界有分歧,有两种观点:一种疑

当作无改换,还有一种疑当作如霞焕。

愚按:除如为无因音近古通外,遐换、霞唤,皆通。遐,与霞、瑕、暇、假,古皆互通互用:瑕,为霞古字;霞,为今字。暇,闲也,从日,段声。《书·无逸》:“‘不敢自暇,经传皆以假为之。”换,即奂字别体。《笺注本·切韵》作呼段反,谓文彩;《说文》谓大……《正名要录》载唤、焕、涣等字。时贤博考,正与古籍相契。《说文新附》:“唤,呼也,从口,奂声,古通用奂。”所以,无遐换同于如霞唤。对照这段吟唱前后内容,而此诗上下句的释义应为:面对天边海气出现的奇异幻景,我无闲心惊喜呼叫。那时,在陇外青山上面还看见许多街衢楼房一样景物。戍,P.4988作戎,S.4614作或。或,同域。戎楼、域楼,更能彰显其诗所写目连山中修禅所见海市蜃楼的本义。该文校录者王庆菽先生,是依王重民云而改作“戍”的,当正。

祖、翘:“生生莫祖怨家子,世世长为恍睬儿”(S.1497《小小黄宫养赞》)。祖,学界前辈有人校为做,并加陈述:“做,二本皆作‘祖,。此字《广韵》《字书》皆不载,近代口语之‘做,乃由‘作,来,早有于唐。”

愚按:祖,古文作且,假借为徂。《礼记·檀弓》:“夫祖者,且也。”《风俗通·祀典》:“祖者,徂也。”又通阻。“《书·舜典》:‘黎民阻饥。郑注:《汉书》作祖。”阻,“《晋语》韦注:则谓古姐字。”故知祖、且、徂、阻可以互通互训:它们之中既有古今字,又有假借字的关系。因此,祖,即姐也。古以请神加殃谓之越。莫祖,不要弭咒。《降魔变文》(S.5511)中的“到处即被欺陵,终日被他作祖”的祖字,亦是驵咒之义。此例,正可说明之。

恨、兹(治):“如来将刀斫不恨恨,鳖药着不该兹。舍得物不欢喜,失却物不悲啼”(S.5511《降魔变文》);“舍得物不欢喜,失却物不悲啼……将刀斫不恨恨,附药疗不治治”(S.i032《佛说如柬成道经》)。该该,学界有人校为哈哈;治治,也以为抄误[9]223。

愚按:恨,怨也。《苟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成恨。”注:“悔也。”不恨恨,谓不怨恨(悔)。该,字亦作核。《广雅·释诂三》:“骸,束也。”[3186柬有治理之义。如《战国策·燕策》:“太后日:‘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治,又假借为理。前例不该兹,即不治理;后例不治治,亦即不治理。可见,孩、治二字虽异,其义却是同一。

魂、坛:“衣领铜头铁额,魂身总着豹皮”(S.2055《儿郎伟》);“亲情远近皆欢喜,魂家怀抱竞柬看##f”(S.2204《父母恩重赞》)。例1魂身,即全身。魂,假借为题。脑,“更言众多也。”[13《90段玉裁注:“后,今字作纭”。例2魂家,学界前辈有人校订为冤家。

愚按:魂,例1已训诂本于题通。《说文·贝部》:“后,物数纷脑,乱也。”汉·扬雄《太玄·玄告》日“魂魂万物”,注:“众多之貌也。”这样,魂家,即众多邻家。例2全句大义应为:婴儿平安出生,远近亲情皆大欢喜,众多邻家也来竞相抱看。

今、令:“虫衔兽曳当头今,筋骨分离支节散”(P.3892《九相观诗》)。今,P.4597《九相观诗》作分。学界有人随依P.4597卷录分后,学者多从之‘。“。

愚按:二字孰是,还当再辨之。今,疑为令字缺笔而衍。敦煌文献里今、令抄误例多:“厥今敷法座、烈尊容,捧令(金)炉陈愿者,有谁施作?”(S.343、P.2915《愿文范本等》);“空钟九兰,上通有顶知天;虚虑令(金)笼,下昭阿鼻地狱”(P.2237《燃灯文》),等等。我国古籍里,亦有例证。《吕氏春秋·禁塞》:“自今(令)单(婵)唇干肺,费神伤魂。”这里,既见有今增点为令和令损点为今之诸例,也补正了敦煌文献里今、金二字混用不分的事实。令,又同领。如:“人伦令袖,乡吕具沾”(S.6417《亡考文》),“惟三宝慈悲证明,领弟子等罪障消灭”(S.3427《修造伽蓝发愿

·74·文》),云云。再者,领,即颈也。“《诗·硕人》:‘领如蝤蛴,传,颈也。”今,作令解,于诗义通达:谓虫衔兽曳人的尸体,则是从头颈开始的,以免筋骨分离与肢节松散。还有,分、今二字,皆为平声。这首七绝体诗的此处当仄,令为仄声,故疑今为令字抄别所致。

獾、慎:“倪家苦哭三五声,獾时送出慎丘家”(P.3892、P.4597《九相观诗》)。其诗上句,倪,学界多校为怨,非是。其诗下旬,学界同人都相袭校为“槿时送出填丘冢”。其中家字,校订为冢,甚确,合韵。家,古文从一、从豕,故易与冢抄混。至于獾、慎,校订为槿、填,今录此,以备一说。

愚按:猿,除与横通外,还有多义。如《左僖元传》:“獾莒孥”,注“大夫生死皆日獾”。獾时,即獾没时。獾没,谓得以善终。没,通殁。《左传·昭公七年》:“我若獾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杜预注:“獾没,得以寿终。慎,张守节《正义》:“慎,谓以绋引棺就殡所也。”《礼记·檀弓上》:“其慎也,盖殡也。”

直、掷:“目连蒙佛赐威雄,须臾直钵便腾空”(P.2193《目连缘起》);“在生作明王之肘臂,为郡主之肱股;穷《三贲》而直地金声,善《五典》而连珠掇玉”(P.3163《阳都衙斋文》)。例1直钵,学界前辈们都校订为“掷钵”。时贤有人以为,直钵,或可校为“执钵”。

愚按:直,《史记·封禅书》直北,集解:“值也”。[1]z2z值,假借为持。《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毛传:‘值,持也。孔颖达疏:‘鹭羽,执持之物,故以值为持。”所以,例1直钵者,契合时贤之说,即持钵也。但前辈们所校亦有据:“神通得自在,掷钵便腾空”、“目连见说地狱之难当即回,掷钵腾空”(S.27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等,就是“掷”为“持”义。例2直地,更与掷地同。直,又为置。直地,即置放于地。这里,直、掷二字之用通,则显而易见。

冥弟、阴在:“六九衣单敢出门,朝风庆贺得杨春。南岐未有冥弟动,犬来先向北阴在”(P.4017《咏九九诗一首》之六)。其诗二句杨,学界同人校订为阳,是。其诗三句冥弟、四句阴在,学界同人校订为萁耱、阴存。今录此,以备一说。

愚按:冥弟,应为冥弟(梯、菥)。冥,《尔雅·释言》:“冥,幼(幽)也”;《广雅·释训》:“冥冥,暗也。”引申又有隐蔽(幽)义。《苟子·正名》:“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王先谦集解引俞樾日:“穷,当读为躬,白道而冥躬者,明白其道,而隐幽其身也。”萁,一指析萁,大荠也;二指瑞草萁茭。但冥、真二字,古无通例。弟,又作梯,并与藕通。《尔雅·释草》引郭璞日:“耱似稗,布地生秽草。”冥弟(梯、藕),谓隐蔽于地里的杂草,与下旬北阴为对举;还有,八九中的冥弟,与下旬而霎,也为对举。二者皆有助于我们对其诗此处的精当理解。阴在,同学界所校阴存。但写卷实不误,这是诗作者在此巧用借字的缘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存字条下引《尔雅·释训》日:“存存,在也。”注:“存即在。”又在假借栏内谓存“又为在”。在我国古籍和敦煌文献中的诗词作品里,这种不用本字,而用借字的例子,也是十分多见的。如:“不殄心忧,仓兄填兮;“以洽百礼,降福孔皆”;“享鲜充美馔,酌醴献交酬”(S.6631《九相观诗》);“夫婿一去远征徂,贱接思君情转孤”(P.2677《夫字为首尾诗》);“睹贤思等,举善彰能”(P.4597《稠禅师解虎赞》),等等。而对于仓兄、孔皆、享鲜、贱接、思等诸字,依借字,又只能是以沧况、孔嘉、烹鲜、贱妾、思齐读之的。阴在,依借字,自然也是要以阴存读之的。由此考知,其诗第四句中的阴在,也决非写卷抄误的巧合,而是诗作者在韵部刻意对于借字的使用。这种虽仅一字之借的手法,却为敦煌诗里增添了一篇极富特色的作品。

敦煌文献里的俗别字,带有着那一历史时期西陲文化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受到了中外学人的青睐与重视。学界专家们在经历了几代人的研究和校理后,业已取得了辉煌成绩。至于其中存在的少数疑难,我们有后继者的精心甄别,去伪存真,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是一定能够一一识其庐山真面的。因此,这些俗别字,不仅成为学界永续利用的具有解读我国中古语言的宝贵资料,而且也反映出敦煌学的深厚文化蕴藏。

猜你喜欢

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敦煌
敦煌之行
亮丽的敦煌
听敦煌讲故事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绝世敦煌
釋敦煌本《啓顔録》中的“落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