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写本《籯金字书》研究

2009-06-15韩博文郑炳林

敦煌研究 2009年2期

韩博文 郑炳林

内容摘要:S.4195v《籯金字书》,前后残缺,存有《帝王篇第一》71个字、《诸君篇第二》50个字、《诸王篇第三》37个字、《公主篇第四》38个字,四篇共196个字。通过逐字勘比研究,其内容与s.5604阴庭诫改编《籯金》有很多差异,而与P.3907李若立编撰的《籯金》内容相同,应当是根据李若立《籯金》编撰的,是唐代敦煌教授学生学习李若立《籯金》所使用的字书。

关键词:敦煌文献;籯金;李若立;阴庭诫

中图分类号:G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2-0063-06

s.4195v,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记载:“字书(当作籯金)。说明:残存口口篇第一,诸君篇第二,诸王篇第三,公主篇第四。每篇大约三十字,并无音释。”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敦煌宝藏》定名作“生字新词录(诸君篇、诸王篇、公主篇)”。施萍婷《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记载:“S.4195a大智度论九十。S.4195b籯金。说明:残存口口篇第一,诸君篇第二,诸王篇第三,公主篇第四。每篇大约三十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5册定名“杂字附音义赢金字书(《帝德篇第一》——《公主篇第四》)”。敦煌写本S.4195正面为“大智度论卷第九十”残卷,起自“意而说因缘”止于“有得道者不须菩提言”,残卷上大写三个“兑”字,得知这是一件抄写的废经。敦煌写本S.4195v《籯金字书(《帝德篇第一》至《公主篇第四》)》前后残缺,该卷上部书写《杂字音义》,中间画一道线隔开,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文注有“第二祑”,当是某个经卷的写竞字书,主要内容有:“乙+未,赤、赪、赭、赦,冲、凌,承、承+邑,坙,麦、璘。第二帙。翰,邕,娄,水、浆,册,鹿、麟,身、身+冉,玳,乔、矫、罩,虏,歹、殁、殖(音蹇,尸也),庐”。可能是《大智度论》第一帙至第二帙的音义。横线之下是《籯金》字书残卷,存有《籯金》第一至第四篇的字书,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现在将写本内容释录如下:

(前缺)

颛、顼、枢、喾、淘、挚、瞽、叟、握、昭、辽、馗、锋、操、谯、魏、厉、射、淳、历、尧、俊、哲、舜、覆、允、薰、炫、既、晏、莹、抚、虹、瞳、肘、欺、蛮、域、廷、溥、洒、堆、翼、羽、畴、禹、豹、附、嘉、穗、沽、羲、揆、战、阪、陛、阶、祯、践、滂、扇、凿、阪、讴、沐、泽、赊、辫、丕、寔、措。

诸君篇第二:

洊、叠、嗣、踵、稐、亮、涡、涶、鞭、瑶、膳、裕、柴、戟、舒、馆、储、祧、饷、庙、鬯、桂、琼、萼、系、流、裔、潢、祚、茅、猿、岩、源、纪、崎、耸、耿、榆、帐、蹋、映、征、鸾、丽、藻、机、毂、蓬、采、兢。

诸王篇第三:

蔡、霍、聃、郜、雍、滕、酆、郇、植、范、囿、岫、玳、玺、碣、睢、绶、峙、茂、壤、敞、邀、侣、牧、邹、辉、葱、蕙、霄、疲、镳、杰、芳、恩、绮、檀、乎。

公主篇第四:

娥、婺、芝、宫、掖、甓、膀、螭、援、燧、浓、缗、钧、陶、槛、鲁、口、津、洛、姿、绚、荫、联、规、彤、翠、曜、绘、旌、宛、翔、敖、悦、肇、蓄、荣、圳、组(后残)

敦煌写本s.4195v《蘸金字书·帝德篇第一》前残,《公主篇第四》后残,文书所录文字,由于《略出籯金》卷一的《帝德篇第一》至《公主篇第四》都没有录字部分,所以我们只能根据P.3907《籯金一部并序》和s.5604《籯金一部并序》来确定到底是哪种写本《籯金》的字书。

敦煌写本S.4195v《籯金字书·帝德篇第一》共收录71个字,起自“颛项”,止于“蹇措”。而“颛项”是属于《籯金·帝德篇第一》中五帝条事例附注部分,S.5604《籯金》记载“帝德篇第一:三皇:伏羲,伏牛乘马;神农,播植百谷,画八卦;皇帝,造舟车弧矢之事。五帝:少吴、唐尧、颛顼、高辛、虞舜。”因此,“颛顼”之前残缺一行,包括《帝德篇第二》在内最多还有伏羲、吴、尧等7个字。我们将《帝德篇》存字与《籯金·帝德篇》字例附注勘比,还有很大出入。这些字基本上都可以从s.5604《帝德篇第一》找出来相关的录字和叙文。s.5604录字叙文虽然不能完全对应上,大部分的字都可以从中找到的,但往往顺序不一。

颛顼:s.5604《籯金·帝德篇第一》记载:“五帝:少昊、唐尧、颛顼、高辛、虞舜。”

枢、喾、陶、挚、瞽、叟、握等字,S.5604没有记载。其中喾,应当指帝喾,《世本·五帝谱》、《史记·五帝本纪》、《大戴礼·五帝德》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唐尧,又称陶唐,故淘应作陶;帝喾,即高辛。《初学记》总叙帝王:“少昊,金天氏,《帝王世纪》曰:少吴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日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意感而生少昊,是为玄嚣,降居江水,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在位百年而崩。”“帝颛顼,高阳氏,《帝王世纪》曰: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日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有圣德,生十年而佐少吴,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帝喾,高辛氏,《帝王世纪》曰:帝喾,姬姓也,其母不觉,生而神异。”“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王世纪》曰: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项,颛项生有穷蝉,穷蝉有子日敬康,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日桥牛,桥牛生瞽瞍,瞽瞍妻日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

昭,当指汉昭帝,为汉代五帝之一。s.5604《籯金·帝德篇第一》:“汉高、文、景、昭、宣。”

辽、馗、锋、操、谯5字,S.5604《帝德篇第一》没有。

魏,S.5604《帝德篇第一》:“汉光子庄,魏武子丕”。《初学记》载魏武帝,讳操字孟德,《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

厉、射二字没有记载。

淳,S.5604《帝德篇第一》:“周宣成康至化:谓帝之德化淳善也。淳风:淳朴之风。”

历,S.5604《帝德篇第一》:“金浑:浑历。”

尧、俊、哲、舜,尧指唐尧,S.5604《帝德篇第一》:“俊哲:言舜有深智也。”

覆,s.5604《帝德篇第一》:“广运:《书》谓所覆者大运所及者广建也。”

允,S.5604《帝德篇第一》:“温恭,《书》曰:温恭允塞。”

薰、弦,s.5604{帝德篇第一》:“南薰:舜弹七泫之琴,后汉加九弦,歌南风之薰。”

既晏莹3字没有记载。

抚、虹,s.5604《帝德篇第一》:“天临、海镜、流虹:如日之临下,如海兴物朗也。抚运:言御时运而治天下。”

瞳、肘,S.5604《帝德篇第一》:“重瞳、八眉: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四肘、四乳:汤帝四肘,文王

四乳。

欺,S.5604《帝德篇第一》:“殊方欺塞:言异域之方至塞边而皆来歇。”

蛮,没有记载。

域、廷、溥,S.5604《帝德篇第一》:“异域来庭:言异方之域皆来在王庭。天恩溥皇德施:天子之恩泽,普洽四海;皇王之德化,布于四方。”

洒、堆,没有记载。

翼、羽,S.5604《簸金·帝德篇第一》:“九翼六羽:《帝王记》日:天皇九翼,人皇六羽是也。”

畴、禹,S.5604《帝德篇第一》:“风历龟畴:《帝王记》曰:少吴氏以为鸟纪官,鸟即凤也;又禹时神龟负文出洛水河也。”

豹·S.5604《帝德篇第一》:“豹变龙飞:《易》日:龙飞在天,利见大人;又日:豹变君子,并喻在位。”

附,s.5604《簸金·帝德篇第一》:“攀龙附凤:汉光君臣化命,谓之中兴,攀龙附凤也。”

嘉、穗,S.5604《帝德篇第一》:“神农氏播植种食五谷,游行于上党牛头山,得嘉禾九穗,其子可食,使人田作活市。”

沽,应作活,S.5604《帝德篇第一》:“伏羲氏教人畋猎食肉,上古结绳而理,后代圣人易之,始画八卦,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农氏播植种食五谷,游行于上党牛头山,得嘉禾九穗,其子可食,使人田作活市。轩辕氏教人衣服,代神农氏改号取法五行,更终始相生也:书日: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活”在“嘉穗”之后,“羲”字之前,是其明证。

羲,S.5604《帝德篇第一》:“伏羲氏教人畋猎食肉,上古结绳而理,后代圣人易之,始画八卦,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书日: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伏羲两见,当指后者。

揆,s.5604《帝德篇第一》:“三王:夏禹、殷汤、周文。序言: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告奥议,其归一揆。”

战、阪,s.5604《帝德篇第一》:“天王:古者言之王者,往也,天下之所归往,畿内日王,诸夏称天王,夷狄日天子,皇帝三号,并是一也。《左传》日:晋文公纳周襄王,遇皇帝,战于阪泉义之地,公日:吾不堪。史日:今王古帝,其实一也。”

陛、阶,S.5604《帝德篇第一》:“陛下:凡在臣下,不敢行言天子,故托陛[阶]之下也。”

祯,s.5604《帝德篇第一叙》载:“青光赤符之瑞,流虹绕电之祯。”

践,s.5604《帝德篇第一叙》载:“御辩握符,行践通三之位。”

滂,s.5604作旁,“故得钦明文思,畅至化以傍流。”

扇、凿、讴、沐,S.5604《帝德篇第一叙》载:“潜哲温恭,布淳风而远扇;耕田凿井,承欢东户之年;鼓腹讴歌,沐润南薰之日。”

泽,s.5604《箴金》作宅,“唐帝日尧,光宅遍于天下”。

赊、辫、丕、寰、措,S.5604《箴金·帝德篇第一叙》载:“遂使殊方款塞,玄犀索翟之赊;异域来庭,辫发文身之长。启诵庄丕之太子,窟日仁明。车刘禹魏之帝王,信称英略,汉称文景,周日成康,兵甲不兴,事为无[事],刑措不设,为而无为。”

我们通过探讨得知:

第一,S.4195v《籯金字书》内容超出了s.5604《籯金》,很多字在《帝德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例附注或者叙文,枢、喾、淘、挚、瞽、叟、辽、馗、锋、操、谯、厉、射、既、晏、莹、蛮、洒、堆等,事例附注和叙文都没有,说明不是根据s.5604《籯金》这类写卷的,S.5604是阴庭诫改编本的《赢金》。

第二,S.4195v《籯金字书》少部分引文与S.5604《籯金·帝德篇》引用事例附注等排列顺序不对应,这说明阴庭诫改编《籯金》幅度很大,不仅仅对部分条目删除改编,就是事例附注内容的顺序编排也作过加工,乃至于出现《籯金自述》与阴庭诫改编的《籯金》对应不上。这些内容基本上可以与P.3907《籯金》残卷对应上:“(前残)凤首,开图应策,坐升四五之朝。御辩握符,行践通三之位。故得钦明文思,畅志化以滂流,浚哲温恭,布淳风而远扇。耕田凿井,承欢东户之年。鼓腹讴[歌],沐润南薰之日。虞君日舜,道德通于四方。唐帝日尧,光泽遍于天下。遂使殊方欺塞,玄犀素翟之赊。异域来廷,辫发文身之长启。诵庄丕之太子//,实谓人明,车刘禹魏之帝[王],信称英略。汉言文景,周日成康。兵甲不兴,事为无事。刑措不设,为而无为。”泽,s.5604作宅,P.3907作泽,最为明显。

敦煌写本S.4195v《籯金字书·诸君篇第二》收录了清、叠、嗣、踵、篱、亮、涡、滥、鞭、瑶、膳、裕、柴、戟、舒、馆、储、祧、饷、庙、鬯、桂、琼、萼、系、流、裔、潢、祚、茅、猿、岩、源、纪、峙、耸、耿、榆、帐、嗣、映、征、鸾、丽、藻、机、毂、蓬、采、兢等50个字,现将这些字与相应的事例附注和叙文对照,还是有一定出入的。

涛、叠、嗣、踵,S.5604《籯金·诸君篇第二》:“溽雷:涛,重,太子也。”P.3907《籯金·诸君篇第二》:“涛雷,游,重也。言其重叠,继嗣皇家之踵也。”与李若立编撰《簸金》内容接近。叠、嗣、踵三字在阴庭诫改编本中被删节掉了。

衡,s.5604《诸君篇第二》有语对“鹤衢”,但是没有附注。P.3907《诸君篇第二》作“鹤筲,宫禁之名品也。”附注部分在S.5604中被删节掉。

亮,P.3907《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作“天孙岳,前星少海,七彩车,四望车,海车:已上皆太子之异号,显其德亮,车服之饰。”S.5604没有。

涡、灌、鞭,S.5604《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涡滏:魏文帝为太子时,临涡水题马鞭作赋也。”P.3907《籯金·诸君篇第二》作:“涡滋,魏武帝为太子时,临涡水题马鞭为赋。”两者记载相近。

瑶,s.5604《籯金·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瑶山:颛顼为太子时习乐之处也。”P.3907《诸君篇第二》作“瑶山,颛顼为太子时,习乐之所。”两者记载相近。

膳,S.5604《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问安侍膳:周文王为太子时。”P.3907《诸君篇第二》作“问安侍膳:魏文帝为太子时孝敬,尝侍膳问安于其父母者也”根据本篇叙文“魏明对日之辩,神授灵机;周文侍亲膳之勤,天资人孝。”应当以周文王为是。S.5604本条事例附注删节甚多,必能卒读。

裕、檠、戟,S.5604《诸君篇第二》有事例附注“春诵夏弦、王裕、银柴、承业、崇正、副君:太子。”没有记及戟字。P.3907《诸君篇第二》作“春诵夏泫。太子春即顺时受业于太傅,夏乃顺时调雅琴于宫帷。主裕,太子之小字,以学庶同也。银綮,太子宫前之柴戟也。承业,太子承父之帝业也。崇正,太子延士之馆名也。副君,太子为国储君,故言副君也。”前者省略事例附注,所以没有记及戟字。

舒,二者都没有记述。

馆,s.5604《诸君篇第二》有事例附注:“博望苑、崇贤馆、画堂、甲帐:汉明帝为太子时,有已上等宫。”P.3907《诸君篇第二》作“博望苑,古之苑名者也。崇贤馆,魏太子宫馆也。画堂,储君之堂,皆画饰也。甲观,汉明帝为太子时,所居宫观。”二者内容多寡有差,由此可以看出阴庭诫改编的删节程度。

储,S.5604《诸君篇第二》有事例附注:“储君:太子。”P.3907《诸君篇第二》作:“副君,太子为国储君,故言副君也。储后,同上释,后亦君也。”储后,阴庭诫根据李若立《篙金》事例附注而直接将其改作储君。

祧、鬯,S.5604《诸君篇第二》有事例附注“承祧、主鬯:太子。”饷、庙没有记述,而P.3907《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承祧,承家之大饷宗庙,祧亦祭名者也。主鬯,亦祭名,太子匡持祭拜也。”

桂,S.5604《诸君篇第二》有事例附注:“淮南王:有小山桂。”P.3907《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作:“小山桂,淮南王有小山之桂。”前者将事例省略。

琼、萼、系,s.5604《诸君篇第二》有事例附注:“瑶枝琼萼:言王亲贵。”没有记及“系”。P.3907《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作:“瑶枝琼萼,此譬帝之子孙比瑶琼之贵系。”

流、裔、潢、祚、茅,S.5604《诸君篇第二》有事例附注:“派裔、五潢:言王者派澜于天下。祚土分茅:尚书日:王者,有五色土也。”流,没有记述。而P.3907《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流裔、五潢,派流千载,以灌潢池,无有断绝。祚土分茅,《尚书》日:封王祚土,五色土也,分茅,亦封王之号。”二者记述相吻合。

猿、岩,S.5604《诸君篇第二》有事例附注:“猿岩兔苑:梁王有之。”P.3907《诸君篇第二》事例附注作:“猿岩兔园,梁王有此官苑之盛。”二者记述稍有差别。

源、纪、峙、耸、耿、榆、帐、鹪、映、征、鸾、丽、藻、机、毂、蓬、采、兢,源字以下都是叙文内容,S.5604((诸君篇第二》:“叙日:重海疏源,镜玉津而纪地;少阳流景,飞璧彩而光天。守器之礼既弘,承祧之业方大。天孙岳峙,耸莲势于仙峰;帝子星分,耿榆光于清汉。升画堂而伫端士,登甲帐而礼正人。既疏博望之园,复辟崇贤之馆。澄澄明月,夜瑛龙楼,行行征云,恒临鹤篱。鸾歌凤舞,雅度瑶山之阴}丽藻清词,雄文飞于涡水之曲。魏明对日之辩,神授灵机;周文侍亲膳之勤,天资人孝。七彩飞蓬之毂,响鄢涛雷;四望流水之车,[波]惊少海。”出入比较大者,采作彩,兢字没有记述。P.3907((诸君篇第二》:“叙日:重海疏源,镜玉津而纪地;少阳流景,飞壁彩而光天。守器之礼既弘,承祧之业方大。天孙岳峙,耸莲台于仙峰。帝子星分,耿榆光于清汉。升画堂而(后缺)。”

通过对比,S.4195v《麓金字书》内容与S.5604阴庭诫改编《篡金》出入很大,与P.3907李若立编撰《篙金》基本相符,每个字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文字内容,只是部分顺序不一。

《诸王篇第三》存字蔡、霍、聃、郜、雍、滕、酆、郇、植、范、囿、岫、玳、玺、碣、睢、绶、峙、茂、壤、敞、邀、侣、牧、邹、辉、葱、蕙、霄、疲、镳、杰、芳、恩、绮、擅、乎等,s.5604((诸王篇第三》记载事例附注比较简单:“昔周封诸王于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维、曲、滕、毕、原、酆、郇、文、昭、宋、凡、蒋、邢、茅。昨祭周公之礼,胤邦晋应;韩武之穆,维城磐石:已上并事。汉梁孝王:有仁孝,好贤良。鲁恭王:有文学,好宫室。长沙王:有机辩也。楚元王:礼贤爱士。东平王:崇善恭士,爱士礼贤。陈思王:魏文帝弟,名植,有七步才。西园、东苑、猿岩、龙岫、兔园、修竹林、玳瑁、金玺、碣石、睢园:以上王宫馆苑之名也。”S.5604成、维、曲、昨,根据《左传》应作廊、雍、曹、胙。两相比较,其中蔡、霍、冉、郜、滕、雍、酆、郇、玳、玺、碣、睢等字见于s.5604事例附注中。除了绶字之外,其余峙、茂、壤、敞、邀、侣、牧、邹、辉、蕙、霄、疲、镳、杰、芳、恩、绮、擅、乎均见于叙文之中:“叙日:乾文著象,帝子之星耀于天;坤气标仪,嗣天孙之岳峙。刑于折茂,资茅土而疏封;琼叶分阴,藉桐琏而列壤。曹滕毕原酆郇之穆胤,宗社长隆,管蔡成霍鲁卫之昭宗,维城永固。睢园博敞,斜通修竹之林,碣石幽清。傍[邀]文雅之容。玳筵交瑛,侣郭乐而友牧邹;金玺含耀辉,礼穆申而接应。兰宫晓侍,时歌猎蕙之风;桂菀霄游,即赋流天之月。亦有望美宗枝,地邻磐石。西园飞盖,追逸赏而忘疲;东苑腾镰,契嘉游而不极。雍容文雅,俊杰方驾于猿岩;仁孝恭勤,英彦连芬于龙岫。芳筵顿舞,恩益封而陈机;绮阎温书,相雄才而独擅。本枝百代,可不然乎!”虽经改编,但是叙文内容还是被基本保存下来了。

《葺c金字书·公主篇第四》:娥、婺、芝、宫、掖、瓮、膀、螭、援、燧、农、缗、钧、陶、栏、鲁、口、津、洛、姿、绚、荫、联、规、彤、晕、曜、绘、旌、宛、翔、敖、悦、辇、蓄、荣、圳、组(后残)。S.5604((麓金·公主篇第四》没有事例附注,仅仅保存了叙文内容,从鲁字以后诸字如口、津、洛、姿、绚、荫、联、规、彤、晕、曜、绘、旌、宛、翔、敖、悦、肇、蓄、荣、圳、组等,基本都见于叙文:“[叙曰:山降彩,哄神婺于星津;洛雪呈姿,绚仙娥于月路,藉银河而清润;承庆紫庭,荫琼叶而联辉;奉规彤史,晕晕[彩]曜。饰彩绘于云旌,宛宛翔鸾,回翔临于月镜。鸳台玉管,流音箫史之家;金膀鱼轩,飞盖张敖之弟。悦辈丝而蓄妙,龟章与螭绶交荣;崇圳组询,祖织成轰蛊聋而推工,[兰掖]共芝宫而牙馥。汉明忠正,馆陶息望于仇郎;光武仁恭,舞阳情乖于尚主。宋尚书之内敬,江侍中之[台]仪,竞怪糟糠,不损荆布而以(已)。”由此说明,李若立编撰之《篇金》叙文之前,还有很多内容。

敦煌写本P.2524((类书语对》,保留王、公主、公卿、刺史、县令、朋友、人才、文笔、谈讲、勤学、高尚、贫贱、送别、客游、荐举、报恩、兄弟、父母、孝养、丧孝、孝行、孝感、孝妇、丧葬、婚姻等,其中公主部分很多条目可以同本卷《公主篇》的内容对应上,只有少部分《类书语对》没有记载。

娥,P.2524《类书语对》,公主“仙娥,恒娥也”。

婺,P.2524((类书语对》,公主“婺女,基名也,并喻公主”。

芝宫、膀,P.2524((类书语对》,公主“椒房、芝宫、琼井、金膀。并公主居处”。

掖,P.2524《类书语对》,公主“兰掖,宫名”。

螭,P.2524《类书语对》,公主“螭绶。大带也”。

援,燧,P.2524《类书语对》,公主“玉梭金燧,以金饰炉”。

裱,P.2524(类书语对》,公主“农李,华如桃李”。

缗钧,P.2524《类书语对》,公主“钓缗,音泯,丝绪。钓鱼纶者也”。

甓、陶、槛、鲁4字,除了陶可能为管陶之外,

其余3字没有相应的事例。

尽管S.4195v《薏[金字书》前后残缺,仍然保留了很多信息,我们得知,目前保留在敦煌文献中的《篇金》残卷,除了P.3907《篇金》与本卷《赢金字书》接近之外,其他《篇金》残卷都与其出入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S.4195v《篇金字书》中有很多内容超出了s.5604《簸金》,如《帝德篇第一》中的枢、喾、淘、挚、瞽、叟、辽、馗、锋、操、谯、既、晏、莹、蛮等,s.5604《篙金》没有记载相应的内容。《诸君篇第二》中有叠、嗣、踵、舒、饷、庙、系、流等字,S.5604《篙金》没有记载相应的内容,兢字在叙文中没有出现。《诸王篇》雍,S.5604误作维;苑,本卷误作范;另外囿、绶,S.5604没有记载。《麓金字书·公主篇第四》事例附注如娥、婺、芝、宫、掖、甓、膀、螭、援、燧、裱、缗、钧、陶、槛、鲁等,S.5604《麓金》没有保留。出入最大的主要是事例附注部分,而叙文部分出入不大。值得注意的是,《篇金字书》的内容完全可以同P.3907《篇金》对应上,它们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经过我们研究认为阴庭诫改编撰的《篇金》,很可能就是根据里李若立《簸金》编撰的,是唐代敦煌学校配套学习李若立《簸金》所使用的字书。

第二,顺序不对或者颠倒,《诸君篇第二》中毂、蓬、采顺序与叙文不一致:“七彩飞蓬之毂,响鄢涛雷。”这种情况比较少。

第三,部分文字互有错对。如沐泽赊之泽,S.5604《篙金》和P.2537《略出篇金》并作宅,而P.3907《簸金》与《篙金字书》同:“鼓腹讴(歌),沐润南薰之日。虞君日舜,道德通于四方。唐帝曰尧,光泽遍于天下。遂使殊方欺塞,玄犀素翟之赊。”沐字之后,赊字之前,只有光泽。《诸王篇第三》之范应是苑之误,而s.5604将雍误作维。以上《薏c金字书》的特征,表明可能是根据李若立《篙金》原本编撰的。

第四,从《薏c金字书》得知李若立编撰《篙金》的规模以及阴庭诫改编删节了哪些内容。开头颛项、枢、喾、陶、挚、瞽、叟、握,只有颛顼记载于S.5604《篇金·帝德篇第一》五帝附注中:“五帝:少吴、唐尧、颛顼、高辛、虞舜。”而枢、喾、陶、挚、瞽、叟、握等字没有记载。根据《初学记》总叙帝王之论,颛项之母为女枢,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少吴帝名挚,帝舜父瞽瞍,母握登。这应当在五帝附注中,但是S.5604没有任何记载,表明阴庭诫在改编《箐c金》时将事例的附注部分做了大量删节,使其尽可能地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