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启示
2009-06-15许宁刘培培
许 宁 刘培培
[摘要]当代社会,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与外来文化和处世法则相互斗争和融合,“张思德精神”这一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庞杂多变的道德体系中面临被湮没和削弱的危险。结合当代大学生道德情况,作者从价值观的层面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张思德精神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张思德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道德信仰
电影《张思德》被称为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有代表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主旋律电影,讲述了张思德同志平凡而真实的故事,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给我们动人心魄的震撼和感动。
一、张思德精神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惟一宗旨在张恩德精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电影《张思德》的本质内涵。
1在平凡的岗位中默默奉献
张思德不是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物,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从早到晚不停做事的人。影片以张思德跑进银幕,气喘吁吁地赶回来参加内卫班的演出作为开始,深夜里,别人都休息了张思德悄悄跑到炊事班干活,还把老花镜送给炊事员,烈士的遗孤受到敌人的惊吓不爱说话了,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用真诚的感情温暖他;战士们打篮球时张恩德帮忙去拣球,碰到老乡的猪跑了他又放下篮球去追猪。张思德事事为他人着想,处处为他人谋利,想方设法给战友们以帮助和温暖,悄悄地做着一件件有利于战友的平凡琐事,他以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温暖着战士们的心怀,以自己的赤诚奉献激励着战士们以更加饱满的斗志投身于伟大的革命事业。
2坚定理想、吃苦耐劳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电影《张思德》展现了一种艰苦条件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物质极度匮乏、生活异常艰辛的条件下,人民群众仍然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河滩上的舞蹈简单而不失热情,窑洞里的歌声纯真而不失优美,尤其是场院里一排排纺车所展现的盛大场面,八路军战士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快乐,战争的残酷、条件的艰苦挡不住对美好明天的憧憬,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看似不经意中处处感染着我们,透过银幕我们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
3平凡中孕育着高尚和伟大的民族情怀
张思德参加革命11年,曾先后当过战士、班长、副班长、农场副队长,他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不是轰轰烈烈、血染沙场的豪情战士,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慷慨将领,而是默默无闻,忠诚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他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很普通的人,他也许并不会成为每一个人的榜样楷模,但是那永远灿烂的微笑,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工作的平和与快乐。真正向观众展示出一种民族精神,就像影片中张恩德在简陋的舞台上用身体托起修灯的战友的那个场景,这是一种在底层默默支持他人、甘做人梯的精神,这是一种把信仰推上顶点而自己甘愿跌落谷底的精神,毛泽东同志将其概括为“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应当大力弘扬的。
二、张思德精神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启示
在张思德同志离开我们60年后的今天,电影《张恩德》在2006年获得第11届电影华表奖三项大奖、“专家奖”金鸡奖八项提名,获得“百姓奖”百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在商业片泛滥的今天,在影视界一味追求票房价值的现实社会,《张恩德》能够获得诸多大奖,说明影片中所蕴涵的思想被广大观众所充分认可和接受,特别是影片颂扬的“张思德”精神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永世留存。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鲜明的时代特点赋予了大学生全新的精神面貌,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未来的发展兴亡。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稳定和健康、向上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有干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信息量在急剧膨胀,社会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使得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压力时,在政治信仰、价值追求、行为心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媒体上也出现了比较多的大学生道德问题的负面报道。一些人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道德状况产生了怀疑,大学生自己也坦然面对著很多道德困惑。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是良好的,道德水准还是比较高的。那么,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开展工作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呢?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的话为当代大学生诠释了做人的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会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是的,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用他们高尚的情操给当代大学生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道德重建的重要资源,继续学习、发扬张恩德精神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1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重于泰山。”在经济条件极度发达的今天,深受种种诱惑的青年学生很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只有深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精神支柱,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一方面要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学习,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另一方面,要利用基本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事实,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构建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是人的一生中诸多信仰的核心内容,它是人
生目的的自我规则和安排,为个人提供最高价值标准,也使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明确的方向,从而为行为提供内在路径。电影里毛泽东对张思德的评价是“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主人公平日里话语不多,偶尔一开口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走进革命队伍是为了吃饱肚子,吃饱肚子长了觉悟,就该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这些是张思德的道德信仰,一个普通战士平凡而崇高的理想信念,他让我们懂得了革命军人的道德信仰,他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高尚。
高校学生能否确立正确的道德信仰是道德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注重启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和道德冲动,即道德直觉,将道德直觉作为道德信仰的起点,为道德体系的构建奠定正确的基础;二是在道德直觉的基础之上构建科学的、大众的道德体系,其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和未来理想信念紧密相连,从而坚定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行为规范的信奉。
3摒弃急功近利的处世方式
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大学生应该注重从三个方面锻炼自己:一是老实做人,为人处事要坚持原则,诚实守信。道德上严守清白,精神上追求高尚,行为上坦荡磊落;在言与行的关系上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对人对己的态度上要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二是诚信做事,诚信做事不仅仅是一种严谨的处事态度,更是一种科学的实践方法。以这样的态度和方法作保障,思想就能够找到现实的土壤,结出丰硕的果实,行为上才能避免出现做而不深,做而不细,做而不实的问题。三是踏实学习,能静下心思,以科学的学习态度读书、做学问,在不断学习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我。通过获取知识来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内容,通过提高认知力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具备更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体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
4助人为乐,甘于奉献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影片《张思德》最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那种不计较个人名利、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无论是当人梯、修车胎、站车尾、还是下炭窑、替战友捡球、帮老乡追猪,无论是帮炊事班干活、照顾烈士遗孤,还是向犯了错误的同乡伸出援手,他总是能够方方面面为他人利益着想,时时刻刻为革命事业奉献。他不怕苦,不怕累,不争功,不争利,活着的每一天为革命事业发功发热,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当代大学生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以张思德精神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引导树立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社会风尚,无愧于国家、社会、民族对未来合格接班人的期许与厚望,以实际行动延续张恩德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无悔于青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