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传统绘画透视审美发展

2009-06-15

电影文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欣赏审美

郭 芳 赵 钢

[摘要]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是审美主体在非功利状态下所进行的情感的知觉过程。中国传统绘画这一艺术形式体现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绘画是以儒、道、佛学及其融聚的时代精神为支撑,以“天人合一”为核心,集中体现了自然与精神的契合。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民族、环境、时代三大要素时刻与中国画相互作用,真正实现人与作品的交流,从而体现审美的发展。

[关键词]欣赏。中国传统绘画;审美

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在精神产品中,处于距物欲最远的、以审美为核心特征的超功利层面。尽管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审美性与实用性融合在一起,但随着人类物质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精神需求的丰富,艺术产品会日益摆脱功利因素不断强化其纯粹的审美功能。中国画的发展史是一部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逐渐演变的历史。而审美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欣赏绘画作品的观众,获取审美感的途径和感受程度有所差异,因为审美感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有关,与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也有关。不同的审美感在每个观众心理结构上处于不同的层次,是观众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使观众产生愉快、满足、舒畅、悲伤等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绘画历史上审美发展的取向性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作品的静态性、可视性、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性为主要特点,不仅满足于表达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能够培养、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它的作用更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中国传统绘画的语言和艺术形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理。通过欣赏它们,可以使我们看到审美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往往要经历阅读一鉴赏一评价的过程。其中,只有在鉴赏的某个瞬间,读者是完全排除功利性的。而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和审美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转变。

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审美追求,体现了早期人类审美愿望和理想。之后中国渐渐趋向于封闭式的道德和宗法观念。这种趋向对于原始宗教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形成某种消解,以致到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人开始围绕社会性的道德与政治来表现审美内容。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审美意识追求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并无系统的独特表征。直到儒学与道学创立并深入影响社会之后,才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作为中国美学的主流形态,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在封建社会几千年间的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一直执著于自身鲜明的审美追求。儒家美学从心灵对现实的清醒意识出发,追求人心与自然、社会的统一;道家美学则从自然主义的反意识、反道德途径出发,追求人与宇宙浑然如一的境界。二者都把审美连接到人的生存形态上。对于古代人而言,它们是中国人得以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并致力于文明创造的重要保证,对于当代人而言,它们又是我们世界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起点。

二、画面是画家表达情感的媒介

中国绘画起源于石器时代,如岩画、陶器彩绘等,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中国画主要形成于唐代。唐代的社会经济十分繁荣,诗歌、音乐以及宗教已十分灿烂,绘画艺术在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之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与世界其他画种一样,早期的中国画主要反映一些宗教、宫廷及贵族生活的题材,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古代贵族生活的写照。与任何艺术一样,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的结果和升华,它源于现实生活,透过艺术家的概括、抽象、升华,最终以高于现实的手法来表现、讴歌现实生活。自中国画产生的那一天起,最有能力实现这种概括、抽象与升华过程的是那些具备丰富传统文化修养的人——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唾乃政治、文化的产物,并非一种简单的技术,画画有别于木匠做木工活。一幅中国画,如果画家有健康的心灵、超然的审美趣味、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深厚的文化修养及丰富的感情投入,画面则会显得很有内涵,很有灵气,会很耐看。这样的画家,我们谓之有深厚的“画外工夫”。画家的高低,作品的好坏,主要在于“画外工夫”。只有技术而不具“画外工夫”的画家所炮制的作品,往往只是一些概念化的符号,是没有生命、没有内涵的。

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与时代生活、自然山川形貌和画家思想感情是不可分割的。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构思的核心,是画家赖以表达情意的媒介。这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表现方式重视的是概括、全面、明确、变化以及动态的神情气势,它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

以情观景是中国画的精髓,不仅要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家要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在观察事物时总是“感情用事”。用强烈的感情去感觉生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是说观察生活时,首先需要画家自己具有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以及浓郁的兴趣,而不是做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一种能够称得上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画家所必备要素中之要素就是感觉中的顿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强烈的创造性。倾向于经验型的画家更多地依靠长期的经验积淀和参悟过程,即古人所谓“久必有悟…久之自然悟入”。古代许多大画家都曾不约而同地从切身经验体会出发,认为绘画艺术是不能依赖别人从外面硬传,他们靠个人在对生活、对自然中万物万类的长期反复观察琢磨中去感悟。张大千对石涛的画做过大量反复临摹和长期研究,他曾断言,石涛之所以能成为“画苑之杰”,全是归功于他能顿悟。

中国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以绘画寄托对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灵活的运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画面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把握、全面的观察与一种表现。

三、画面中的形式美

中国画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画面上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不但表现画面上的基本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和界线,最为明确和概括。又因中国画所使用的水与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其丰富的干湿浓淡之变化,既极其丰富复杂,又极其单纯概括而境界深远。从艺术性来讲,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力求单纯概括,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之处。从构图上来讲,特别留意于主体的突出表现,同时又注意到主体与局部的关系,在主体与局部的相互呼应、映照、对比、衬托中去

获得主体的表现。画面有鲜明的中心,同时整体的形式感又是和谐统一的。此外,还十分注意构思的含蓄,耐人寻味。

历代的画论都谈到一些作画的基本规律。整体来说中国画家还很注意理解画面形式感的完美、和谐问题,强调诗、书、画、印并用,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使画面丰富而有变化,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形式美。从画面的构成因素来看,传统绘画是用色彩或单色在纸、绢、布等平面上造型的一种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学科能曲折细致地表达内在的思想与情节。绘画的这种局限性,往往需要用文字来做补充说明。西方的绘画大多有画题,这画题亦是一幅画最简略的说明。此外往往还有署名及创作年月,然而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点,是西方绘画的画题,往往题写在画幅之外,而中国绘画,则往往题写在画幅之内。不仅在画幅中写上画题,还逐渐发展到题诗词、文跋以增加画面的种种说明。同时为便于查考,都题上作者名字和作画年月。印章也从名印发展到闲章。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款,不仅能起点题及说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趣,加深画面的意境,启发观众的想象,增强画面的文学性和历史性等作用。中国的诗文、书法、印章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绘画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性和审美趣味性,与中国的传统戏剧融有音乐舞蹈一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另一方面,题款和印章在画面布局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唐宋以后,如倪云林、石涛、吴昌硕等画家往往用长篇款、多处款或正楷、大草、汉隶、古篆,随笔成致。或长行直下,使画面上增长气机,或拦住画幅的边缘,使布局紧凑;或补充空虚,使画面平衡;或弥补散漫,增加交叉疏密的变化等等。故往往能在不甚妥当的布局上,一经题款,使布局发生无限巧妙的意味,构成一幅精彩之作品。中国印章的朱红色,沉着、鲜明、热闹而有刺激力,在画面题款下用一方或两方名号章,往往能使全幅的精神提起。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等作用。这些都能使画面更丰富,更具有独特的形式美,从而形成中国绘画审美发展中的又一特点。

传统水墨画讲究用笔用墨,推崇有笔有墨,追求笔意墨致,这就是说对笔和墨的要求是同等严格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以笔带墨,故处处见笔。由于墨与水的交融,墨分出五色,有浓有淡,浓淡相渗,黑白相间,又要求笔中有墨。所谓有笔有墨、见笔见墨,便是水墨画艺术的表现力和价值所在。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中国传统绘画的解读与欣赏,从来就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因为自中国画产生的那一刻起,每一笔都充满了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审美取向、个人修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自古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之说。对一幅中国画作品的诸多文化因素的解读,首先应该是对上述那些包括作者在内的诸多文化因素的解读。而这种解读的透彻、准确与否,将得出截然不同的解读结果。看画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观众的交流,关于中国画的解读,自古以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审美心理是一种意识形态,何为好画?谁的画是好画?画有什么差别?是一种美学标准问题,也是围绕着中国画审美心理而开展的,所以说对于什么是一幅好画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价值是随着观众的审美情趣而变化的。

猜你喜欢

欣赏审美
侧重欣赏实效,着眼音乐创造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德媒:中印尚难以做到彼此“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