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引入文学的神圣殿堂
2009-06-15龙绍炳
龙绍炳
教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嚷嚷着非要看电视连续剧光盘,我便抽出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看,看完以后,我问学生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哪种更让人回味,学生七嘴八舌,意见不尽一致,但作为高中生,大多数同学还是认为文学作品棒。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有明确的表述,对学习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提出了“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等要求,将鉴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体现了高中语文教育的高度,是语文学科特点以及促进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因此,给学生打开文学殿堂的若干扇窗户,让青少年窥视一下其中熠熠生辉的宝藏,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许多惊喜和审美感受。
打开高中语文课本,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民歌的语言美,“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用具体的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开篇就渲染出了一种浓浓的悲剧气氛。“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铺陈排比,音韵和谐,用互文的手法,交叉表述,突出了刘兰芝多才多艺、富有教养的特点。结尾处“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寄托了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理想追求。从刘兰芝、焦仲卿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中,学生体味到了人类社会中的人性美,人情美。
读杜甫的《登高》,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似狂飙从天外飞来,让人感受到了悲壮,它映照出了诗人心上的凄凉,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副精美的图画。而更让人传诵的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境界雄浑阔大,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窘恚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短暂与永恒取得统一,令人涵咏无穷。
再把学生引入沈从文的《边城》中,湘西的美景如诗如画,“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为浮在空气里”,两岸高山上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更美不胜收的是“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夏天日光下晾晒的是“紫花布衣裤”,眩目耀眼,疏疏几笔把人间刻画得犹如仙境,然后就在这依山傍水的美景中,演绎着两代人的爱情悲剧,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悲剧氛围中痛心疾首,挥之不去,从而产生珍惜美好,拥抱美好的情感。
鲁迅小说《药》中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是人的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一群麻木的看客,就像“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了国民的精神状态是如此的愚昧,而夏瑜人头落地则隐于其中,又使人感受到了革命者的悲哀。
再回到《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有多美?当她进贾府时,众人眼里,看到的只是“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怯弱不胜”,“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而已。《红楼梦》中第一号女主角,第一次亮相,作者都寥寥数语,不“尽之于言”,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曹雪芹把黛玉的具体形象留给了宝玉去看,宝玉见到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绢烟眉”,看似一抹轻烟,凭你想象,“含情目”如何模样,由你描绘,重在写意传神,写的是黛玉的“风流态度”,即风韵神态,其余一切,留给读者去想象,比如穿了什么,不著一字,难怪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
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与人沟通心灵,交流情感,将人的各种记忆唤醒,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美景呈现,灵感涌现,学生徜徉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必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必将打下一生精神文化的底子,受益无穷。
在当前,学生要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大量思想内容贫乏、艺术粗糙、格调低下的作品与世界文学精品混杂在一起,致使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而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又处于青春骚动期,因此把学生引入神圣的文学殿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别能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叶圣陶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去采,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我们都来做学生的引路人,将他们引入金碧辉煌、五彩缤纷、异彩纷呈的文学殿堂,这将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将使他们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在欣赏体验中不断地唤醒自我,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必将让他们找到瑰丽无比、光彩夺目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