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言文翻译的方略

2009-06-15

中国教育科学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意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王 宏

【摘要】本文针对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阅读困难问题,从翻译的注意事项、译文原则、方法入手,着重介绍了“三步突破法”,同时兼顾了古汉语修辞等特殊现象,全面指导学生掌握古汉语翻译的方法,从而实现译文“信”“达”“雅”,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三步突破法

Discusses the writings in classical style translation shallowly the plan

Wang Ho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Im mainly discussing the problom ofreading difficulties instudying Chinese classical articles, I start my work from the attentions of the translation, the principles, methods, I focus on the “ three-step breakthrough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take into account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rhetorical phenomenon, I try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students and help them master the ancient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 so as to achieve “faith” “smooth” “ elegance ”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writings.

【Key words】 three-step breakthrough method

正文: 语文课是母语教育,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窗口,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文言文作为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尽管对于中专学生来讲,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会适当降低,但是不论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还是对于中专学生来讲,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却是一样的。

1 两个注意

1.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语句和方式来表示。凡是能直译的就不意译,不能直译才考虑意译。

1.2 文言翻译与解释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作翻译,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解释为“言论、学说”,但在句中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2 三条原则

2.1 信要忠实原文意思。

2.2 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2.3 雅要尽量做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此三者中,又以“信”“达”为重要。

3 “三步突破法”

第一步:断词,就是对文句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当中的单位词与现代汉语并不完全等同。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而现代汉语中多音节词占绝大多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可能是多个词,在断词时应该按文言单位词来划分。

例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现代汉语:一个词,释为“里面、中心”等。

古代汉语:二个词,读成“中间(jiàn)”,释为“其中间杂”。

古代汉语中多音节词多见于专用名词(如姓、官名、地名、器物名等)、感叹词及领起全句或全段的虚词(如若夫、至若、且夫)等,断词时不可拆开。

例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第二步:释义,顾名思义,即对文言词语逐个用现代汉语注释。在注释过程当中会涉及古代汉语当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化常识等现象,释义时要力求周备。

例如: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高考题)

这句中需要分析的词有“遂”“廷”“折”“面”“从”。“遂”在中学阶段常见义项有“成功、于是、竟然、终于”等义。“折”为动词,有“折断,挫折,驳斥”义。同时,“廷”在“折”前,可推断出“廷”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当廷,在朝廷上”。同理,“从”义是“听从;跟从;顺从”,可推断出“面”也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当面,在脸上,表面上”。

第三步:串句,经第二步后,文句各词义得到逐个落实,这一步就是在符合原文内容的情况下,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选择恰当的词义并使之串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当数这一步最为重要,大多数都能做到“信”(落实字词义),却难以做到“达”(译文通顺流畅),更甭说“雅”(译文生动优美、反映原文风格)之类。

串句要求在确定词语义项时必须关照前后文,甚至是全文,这样方可做到译文与文意切合。就第二步中所选例句各词义项的选择,纵观全文主要内容是陈述裴矩敢于多次进谏,唐太宗“纳其言”,并希望“百僚”以为“鉴”。此言是唐太宗对“百僚”所说的话,除这一句外,还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一句,可推知唐太宗是对裴矩的赞赏。有此作为基础,选择义项便驾轻就熟。所以译文组织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驳斥,不肯当面顺从。”

当然,翻译有时并没那么顺当,必要时还需重新调整一、二步所做工作。如对文言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有时则不可太迷信。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两句同为白居易所作,但两句中的“可怜”的释义前一个与现代汉语相同——“怜悯、同情”,后一句才有别于现代汉语,译为“可爱”。

另外,串句会涉及“补省”(补充句中省略的成分)、“调序”(调整变式句语序)、“留语气”等方面。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这一句乍看简单,但若不熟悉此文言句式,就较难准确把它翻译出来。文言文中“其”是一个关键词,它可作代词,还可作副词,表示推测、婉商、反诘等语气。此句句末为问号,最有可能表反诘语气。若能联想到《师说》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则确信我愚,并得知 “其”表推测反问,译成“大概”“可能”。另“谓”为动词“说”,自然会想它应该有宾语。正好前“之”的用法中有帮助构成变式句的作用,进一步推知此句为宾语前置句。翻译需要给它调序,得出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广将军吧?”此句是太史公司马迁对李广所作的评判,调序后的译文保留其推断、反问评论语气。

另外,“补省”现象文言文中较为普遍,在此且不作赘述。

综上,文言文翻译“三步突破法”总结成以下示意图:

4 特殊情况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经常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文言修辞及其他现象,这也是一些学生在翻译中容易出错之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下加以举例说明。

4.1 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

①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贾谊《过秦论》)

“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翻译为“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此句用了借代,翻译时可以把“虎兕”、“龟玉”分别翻译为“猛虎”、“珍宝”;《桃花源记》中借“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小孩。《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借“益州”代蜀汉。《促织》中“东曦既驾”,译为“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则更明确。其他的如用“布衣”代平民,用“丝竹”代音乐,用“万钟”代“高官厚禄”,用“三尺”代法律等。

4.2 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有时也直接用词的比喻义,在翻译时就必须注意。

一般要译成“像……”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如“金城千里”就不能译为“用金子修筑成的长城”,如果保留比喻,可直译为“像钢铁般的城墙”。再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里,“云”和“景”都是名词作状语,在翻译时就必须译成比喻的形式“像……一样”。此句可译为“天下人如同云一样集聚到他们身边,像回声一样应和他们,各自背着粮食像影子跟着形体一样跟随着他们(造反)。”再如: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

“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全句可译为“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此句用了比喻,语言简约,翻译时要符合语境恰当增加成分,而不能就文直译,应译为“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和肉”。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两虎共斗”并非说是两只虎争斗,而是说:“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4.3 在古诗文中经常把两个相连接的词或短语共用某一个或几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几个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短语,这种表达方式就是共用。我们在翻译时,遇到有共用的地方,都应先找出被共用的字词,让它使用两次,意义就好理解了。否则,就很难翻译准确。例如: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句中的“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中的“传之”二词为“其人”与“通邑大都”所共用,即“传之其人,传之通邑大都”,此句可翻译为:“让它流传给那些能了解我的人,让它流传在大城市大都会之中。”

4.4 古文中还有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临时组合在一起,使其意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整体意义,其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语,这种表达方式就叫同义连用。遇到此种情况,如不注意很可能会画蛇添足。例如: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史记•屈原列传》)

例①中的“为作”连用,“为”也有“作”义,如同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若把“为作”分别释义就不妥了。可翻译为:“《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例②中的“往如”连用,与单言“入”同义。另外,古代汉语中单用“往”作谓语一般是不能带宾语的,“如”则可以带宾语,而“往如”连用,一方面突出、明确了前往、到哪里去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备了可带宾语(如“往如楚”)的语法功能。

4.5 文言文中的夸张手法,在翻译时也须注意不必按字面意思译出。例如:

①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译文“才得到一点点土地。”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翻译为“我的白发足足有几千丈长,因为我心里的忧愁和痛苦也这么多。”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译文:“征兵的军书有很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4.6 在古文中,还存在大量的偏义复词。我们在翻译时也应注意。例如:

①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的“作息”即是偏义复词,原意是工作和休息,此指工作、劳作。翻译为“白天黑夜勤苦的劳作”。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此句中“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在“入”,“出”是衬字,句子可译为“(我这是为了)防备其他起义军的进入和一些意外事故”。

4.7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以扩充法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例如:

①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贾谊《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又如: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可见,文言文翻译必须要求在把握全篇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理解确定句意,并力求以直译为主,只对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句子,才酌情采用意译,同时考虑文言修辞及特殊现象,从细小处入手,再全面考虑。如果掌握了这个方法,进而举一反三,那么实现译文“信”“达”“雅”也就完全可能。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高中语文课本第二、三、四册(人教版)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李将军列传》

[5]《论语 季氏第十六》

[6]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

猜你喜欢

意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一起来吹牛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