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雷”考辨
2009-06-13杨瑞彬
摘 要:本文认为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中“豹雷”不应解作“暴雷”,而应解作“豹狸(貍)”,我们疑“雷”为“狸(貍)之误。
关键词:变文 豹狸 词语
《庐山远公话》中有一段写的是树神出现时的情形,“山神曰:‘今日阿谁当直?时有坚牢树神,走至殿前唱喏,状如豹雷相似,一头三面,眼如悬镜,手中执一等身铁棒……”。对其中“豹雷”的理解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摹声,如江蓝生先生“疑‘豹为‘暴之借字。”[1]项楚先生认为“原文‘豹当作‘爆,‘爆雷即炸雷。贾岛《寄长武朱尚书》:‘角吹边月没,鼓绝爆雷残。贯休《桐江闲居作十二首》:‘树叠藏仙洞,山蒸足爆雷。”[2];一种认为状貌,如张涌泉、黄征两位先生认为:“此处谓树神貌若雷公,非特状声音响亮也。”[3]我们赞成“豹雷”为状貌的观点,但不同意树神貌若雷公之说,雷公本身就是虚构的,若说树神貌若雷公,还是得不到具体的形象。加之后文又说“树神亦见,当时隐却神鬼之形,化一个老人之体……”又“当时变却老人之身,却复鬼神之体……”。结合前后文来看,“豹雷”说的是形体外貌,而不是声音,故此处疑“雷”为“狸(貍)”,盖形容此神相貌似豹、狸(貍)而已。
且豹、狸(貍)在外形上有其相似性,《汉语大词典》中说:“豹猫,……也叫山猫、狸猫、狸子。”又“寅又属为虎豹狸者,三兽形类皆相似。”(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五)又“有兽焉其状如狸(或作豹)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山海经卷二·西山经十七》)从以上诸例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豹、狸在形类上的相似,正因为它们外形相似,所以往往并列出现。早在《楚辞》中就有豹﹑狸并列出现的例子,“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楚辞·山鬼》)以后又有“忽从鬼伯骖豹狸,塵之世兮非我居”(《鹤泉文抄续选》卷七);“一线悬通雪山顶,豹貍扈从山鬼车”(《寒支集》初集卷二);“瞬息洗疮痏,豹貍当道净”(《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乙集卷六)等。且在后世文献中豹狸演变成了一种动物,这就更加说明豹、狸在形类上的相似。如:
(1)豹狸其毛色如金钱豹,彼人云岁久则化为豹。(《广东通志》卷九十九舆地略十七)
(2)猑有三种者:香狸不食生物,豹狸身有文如锦钱然,玉面狸面白而牛尾,其肉俱珍。(《广东通志》卷九十九舆地略十七)
(3)豹狸即香狸,有一种全噉山果者名果子狸。(《三述奇》卷一)
(4)悉言豹狸之毛、鼠鹿之髯、白蹢之毳、舒凫之翰,亦有雉尾五色烂然。(《文简集》卷三十九文)
(5)貍,豹貍,毛色如金钱豹,肉香美,益人。(《香山县志》卷五舆地下)
(6)《龙门志》豹貍即香貍也。(《广州府志》卷十六舆地略八)
《山海经》中随处可见用“状如××”这一句式来形容相貌的例子。如:
(7)有兽焉,其状如貍而有髦,其名曰類。(《山海经卷一·南山经三》第1042-5页)
(8)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其音夺百声。(《同上卷二·西山经十八》第1042-17页)
(9)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同上卷三·北山经三》第1042-21页)
(10)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同上卷三·北山经四》第1042-22页)
(11)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同上卷三·北山经六》第1042-23页)
(12)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胐胐。(《同上卷五·中山经二》第1042-35页)
(13)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同上卷五·中山经三十二》第1042-50页)
其他文献中也颇多用此句式来形容外貌的。如:
(14)常有二物状如猿玃,衣以青衣、碧衣。(《剧谈录》卷下·十七)
(15)乃得铜叶制器,状如莲花。(《桂苑丛谈》卷十八)
(16)忽有物状如雕鸮,掠之而去。(李绰《尚书故实》)
(17)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蛒。(《大唐西域记》)
(18)天地之本,山川之气,润泽举贤,起山弥天,状如积水,声如雷雨,赤如兔,形如鸟。(《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天部二云七)
(19)饵之,有倾,遂吐出一虫,长二寸许,色青状如蛙。(《宣室志》卷一)
(20)睿宗尝阅内库,见一鞭金色,长四尺,数节有虫啮处,状如盘龙。(《酉阳杂俎》前集卷一)
(21)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水经注》卷二十七)
(22)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晋书》卷十一志第一)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与之相似的句式,如用“如……相似”,“状若××”来形容外貌:
(23)犹如不打相似(《敦煌变文集·舜子变》
(24)他各各气宇如王相似。(《祖堂集》卷二第60页)
(25)如昼夜相似。(《朱子语类》第597页)[4]
(26)有草名速古芝,叶长二寸,状若斜蒿。(《通典·边防六吐蕃》
(27)俄有一物,状若兔,其色若精金。(《酉阳杂俎》卷八)
(28)每月三八则多蝦姑,状若蜈蚣﹑管蝦。(《酉阳杂俎》卷八)
由于语音的因素,我们怀疑“雷”为“狸(貍)”之误,除了上面的理由之外,还有古音中i和ei相混的可能,如:皮/被陂骳鞁、力/肋勒、戾/涙、丕/胚呸衃、卑/婢裨髀庳脾埤睥郫鼙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状如××”或“如……相似”等句式,多是用来形容外貌而不是用来形容声音的,故“豹”作“暴”或‘爆解,值得商榷。由于文献中常常出现“豹、狸”的用例,因此可以说“豹、狸”对古人来说并不陌生,又因为“豹、狸”形似,常常在一起联用,而“雷”与“狸(貍)”在语音上又有联系,故疑“雷”为“狸(貍)”之声误。
注 释:
[1]刘坚,将绍愚《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第258页。
[2]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第1797页。
[3]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校注》第271页。
[4]以上诸例转引自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原
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后收入其著《近代汉语探源》)。
参考文献:
[1]刘坚,将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M].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5.
[2]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晋]郭璞注.山海经(外二十六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5]郭竹平注译.楚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隋]萧吉撰.五行大义[M].∗
[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
[8][唐]李绰撰.尚书故实[M].∗
[9][唐]康骈撰.剧谈录[M].∗
[10][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
[11][唐]张读撰.宣室志[M].∗
[12][唐]冯翊子撰.桂苑丛谈[M].∗
[13]敦煌变文集·舜子变[M].∗
[14][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M].∗
[15][南唐]静筠二禅师.祖堂集[M].∗
[16][宋]朱熹著.朱子语类[M].∗
[17][明]孙承恩撰.文简集[M].∗
[18][清]李世熊撰.寒支集[M].∗
[19][清]张德彝撰.三述奇[M].∗
[20][清]戚学标撰.鹤泉文抄续选[M].∗
[21][清]陈昌齐撰.广东通志(道光)[M].∗
[22][清]史澄撰.广州府志(光绪)[M].∗
[23][清]陈澧撰.香山县志(光绪)[M].∗
[24][清]孙雄辑.道咸同光四朝诗史[M].∗
(凡标注∗者均来源于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
(杨瑞彬 合肥 安徽大学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