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嘛”之辨
2009-06-13邓红叶
摘 要:近年来,人们误用或混用“吗”和“嘛”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几乎可以说是全民性的错误。本文从辨析的角度,分析了这两个字之间的差别以及人们误用和混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语言规范问题。
关键词:吗 嘛 辨析 原因 语言规范
一、引言
众所周知,汉语的规范化是我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建国以来,汉语规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做到了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但也有一些文字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比如“吗”和“嘛”二字。
本文从辨析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这两个字之间的差别,分析人们误用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语言规范问题。
二、“吗”和“嘛”辨析
“吗”,明代的字书《字汇》认为它是“骂”的俗字。到清代时,常用作满族人的人名音译字。“嘛”,在东汉末年就出现在了翻译的佛经中,也是音译用字。可见,在近代以前,其意义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只是发音相近而已,并未造成人们的误用,但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将其混用或误用了。对此,我们先从二者的异同说起。
(一)作助词
“吗”和“嘛”都可以用作助词,表示某种语气,但它们各自表示的语气不同。“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1)你吃饭了吗?
(2)他不去上课吗?
这样的句子可以用正反问去替换,意思不变。
(1)a.你吃没吃饭?
(2)a.他去不去上课?
“吗”用在句末,还可以表示反诘质问语气,常与“难道”等反问标记连用。
(3)难道你不认为你比别人差很多吗?
(4)你这样好吗?
“吗”还可以用在句首停顿处,表示提出话题,或者引起听话人的注意。这和“嘛”是一样的,都可以写作“么”。例如:
(5)这件事嘛(吗、么),其实不怪他。
(6)论文嘛(吗、么),想写就写,不想写就算了。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一般不用“吗”,而用“嘛”和“么”。这样的句子,一般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用判断句给予解释或评价,所以带有“官腔”。领导人在对某事发表意见时,常使用这样的句式。
“嘛”作助词时,主要表示以下几种语气:
1.用在句尾
A.表示某事显而易见,理应如此,不用做过多的解释。经常用在谚语等惯用语后面。和语气助词“呗”表示的语气相近。
(7)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8)这事不怪他,头一回嘛!
B.表示期望某人做某事,或者劝说某人不要做某事。
(9)老师,不要讲那么快嘛,我们都记不下来了。
(10)小王,开慢点嘛,我的胆都快吓破了。
C.表撒娇,任性。
(11)不嘛,不回去嘛,人家还要玩嘛!
(12)不要生气了嘛,我一定改,以后绝不犯这样的错误了。
2.用在句中停顿处,用于引起话题或唤起听话人的注意。上文已叙,不再赘述。
(二)“吗”还可以作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是汉语的方言用法,主要出现在京津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吗”,读作má义为“什么”。例如:
(13)你说吗?
(14)要吗有吗!
(三)“嘛”具有成句的功能
有的副词单独使用时不能独立成句,必须加上某些语气助词。典型的例子就是“本来”,它可以和其他成分一起组成句子,当其单独使用时,必须加上语气助词“嘛”。例如:
(15)他本来就是一个好人。
(16)A:看来真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啊!
B:本来嘛!
在这里,如果没有“嘛”,“本来”是不能单独成句的,这也许和“本来”表示显而易见的语义有关。但副词“当然”也表示显而易见之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语气助词“咯”连用。“呗”的语气含义和“嘛”差不多,也表示某事显而易见,无须说明或者不屑一说,但这里我们却不能用“呗”替代“嘛”。可见,语气助词具有成句功能时,对连用的成分是有选择的,这对语气助词的细分有很好的方法论意义。
三、误用的现象及原因
(一)误用现象
1.疑问代词的用法错误
“吗”和“嘛”两字,其实只有“吗”可以作为疑问代词,表示“什么”,即在“吗”读作“má”时。在例(13)和(14)中,“吗”即为这样的用法。人们往往会认为这里的“吗”应用“嘛”。其实只要我们通过查阅词典便会发现,“嘛”只念做“ma”,没有“má”的读音。“嘛”也没有表示“什么”的义项。这样的错误不是偶尔为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综艺类电视节目、电视剧的字幕以及报刊上都出现过这样的错误。最典型的句子为“干吗”和“干嘛”。人们经常用“干嘛”代替“干吗”来表示“干什么”。“干吗”有两种含义,一是“吗”,读作“ma”,意为“干不干”;二是“吗”,读作“má”,意为“干什么”。但口语中是不会混淆的,因为它们的读音不一样。
2.句中停顿用法的选择
“吗”和“嘛”都可以放在句中停顿处,表示论及某事或者提醒听话者注意。有人认为,这来自近代汉语的“么”字。但人们总是认为句中应该用“嘛”或者“么”字,而不能用“吗”字。人们认为“吗”只能表示疑问或者反诘的语气,而没有其他的语法功能。吕叔湘先生在其《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是这么认为的。
(二)误用的原因
1.大众传媒的误导
在“吗”作疑问代词的错误用法中,大众传媒的误导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广告“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这里的“嘛”就用错了,但却以讹传讹,到现在人们都认为在表示“什么”时,应当用“嘛”,而不是“吗”。其实,如果我们用“嘛”表示“什么”,那么这里的“嘛”就应该念作“má”,但各种词典中,“嘛”只有一个读音“ma”。
2.语音方面的原因
东汉末年,人们翻译佛经时,用“嘛”翻译读音“ma”而未用“吗”。但后来,古人在翻译人名时用到了“吗”字。为什么同样的语音却用了不同的字,我们已无从考察。大概是由于古音与今音之间细微的差别,但现在两者的读音基本一样,又是同时表示语气的词。所以人们在具体应用时,只注意语音,而不注意字形,也是不可避免的。
四、结语
综上可知:“吗”和“嘛”的种种错误用法,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对其进行的分类。即人们认为“吗”只能表示疑问和反诘的语气,这是唯一的功能。而和它有同样读音的“嘛”字除表示这两种语气外,还可以用读音“ma”来表示任何的语气。但是,这种约定俗成的分类法是错误的,是不能作为标准的语言形式存在的。如果强制规定标准的用法,将很难得到民众中认同。
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中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语气助词也不例外。这是语言符号的本质。荀子曾经说过:“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故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荀子·正名》)既然语言是约定俗成的,那么大部分人所赞成的用法就应该是正确的。所以笔者认为:虽然人们基本上都用错了,但是应当顺其自然,因为这是语言自然发展的过程。随着语言的进步发展,也必然会形成简化的格局,即有疑问和反问语气的,存在于问句中的,一律用“吗”,其他情况一律用“嘛”,这也是符合语言经济原则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傅由.小议语气助词“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6).
[4]易查方.语气词“嘛”的表情功能分析[J].现代语文,2003,(3).
[5]李成团.话语标记语“嘛”的语用功能[J].现代外语,2008,(5).
[6]董锋.“干嘛”与“干吗”[J].汉语学习,2001,(12).
[7]徐益民.说“吗”道“嘛”[J].咬文嚼字,2006,(8).
[8]徐世英.从一则广告谈“嘛”与“吗”[J].咬文嚼字,1996,
(5).
(邓红叶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