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刻意话题转换及其转换模式

2009-06-13周海燕

现代语文 2009年10期

摘 要:在谈话中,话题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谈话者思维的变化及兴趣所在而发生转换,既有随意性的一面,又有刻意性的一面。前者是会话活动的特点,而后者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本文借助于顺应理论以及话轮转换,着重探讨了在实现这一交际策略的过程中,谈话者是怎样借助各种各样的语言结构来对语言进行调控的。大量语料事实表明对语言进行调控的方式也正体现了语言的协商性。

关键词:刻意话题转换 顺应理论 话轮转换 转换模式

话题是会话结构的基本构件,是构件的实质内容,是会话结构中的深层纽带。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话题,话题无处不在。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语言话语分析的对象多涉及指示语、话轮转换、衔接等,却很少涉及话题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就言语交际中话题转换的刻意使用进行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话题转换对我们来说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已从不同的研究路径对它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有指导意义的结果。

Schank(1977)是从认知角度把话题转换应用到日常对话上来的人,他从联想的角度找到了话题转换的法则。而日本的Akio(2002)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认知性的转换模式,并把话题转换分为说明式和自由式两种。这项研究为以后人机对话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Maynard(1980)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话题转换,考虑了语言与社会的多种因素之后,他提出话题转换就是开始一个与前话题毫无关联的话题。他认为,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导致话题不连贯的原因在于:1.沉默的出现,于是其他人开始新话题。2.施话方把话轮传递给受话方,而受话方并没有按要求执行下去,而是转换了话题。3.在施话方还没有把话轮传递出去前就被受话方抢先转换了话题。他的分析更为具体,考虑了谈话双方的各个社会因素,但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因素,以及最关键的一点——施话方本人也是可以自己转换话题的。

Van Dijk(1977)从话语分析路径研究了话题转换,他首次提出话题是一个宏观结构,但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只局限于句子、段落。Brown&Yule(2000)在他们的Discourse Analyses中指出,话题转换应该伴随有转换信号作为标志,而且这些转换信号可以自觉地被交际者识别。Jan Svennevig(1999)则描述了话题转换的语境并明确提出了两个转换原则:1.结束旧话题,开始新话题。2.旧话题仍然继续,同时开始新话题。Roderick Gardner(1987) 认为研究话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首先区分话题和话题转换,因此他对此作了一个很清晰的分类。相比较而言,Jerry.R.Hobbs(1990)的分析虽然逻辑清晰,却让人难以理解,他把话题转换分为平行式联想和链式解析两类。郭宏丰(2000)研究了七种话题转换信号,并分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不足之处是语料仅来自英语话题。丰国欣(2000)的研究对本研究中话题转换模式的提出启发最大,他曾简略地分析了话轮转换与话题转换的关系是互为影响的,但语料仍然只限于英语话题。

周四瑗(2002)曾简单地从三个方面阐述过话题转换的顺应性过程。李颖(2003)对话题转换的研究是以电视节目中的Talk show栏目为语料来源的,这种特殊的机构语言不同于日常对话。Joan Cutting(2000)的论述则侧重于话语的隐含义在话语延伸和中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他认为隐含义的存在使交谈双方从一个话题转换成另一个。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话题转换的工作定义

(一)理论框架的基础

美国哲学家Morris提出语用学这一概念后,大多数语用学家都把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分科。语用学与音位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处于平行的地位,有自己的基本分析单位,如指示语、前提、会话含义、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话语成分做动态的研究。但Verschueren提出了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的观点。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种“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协商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利用语言的顺应性和协商性特性,对刻意话题转换的动态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借助话轮转换的规则,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刻意话题转换的转换模式。

(二)话题转换的工作定义

在谈话中,话题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谈话者思维的变化及兴趣所在而发生转换。话题转换是随意会话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胡姝昀,2005)。有时话题转换是谈话者刻意使用的一种交际策略,是一种有意识的交际活动。什么是刻意话题转换呢?为区别以往对话题转换的研究,本文对它的工作定义是“在日常会话中,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说话者在有能力继续原话题的前提下故意终止原话题,而提出一个与原话题在内容上或相关或毫不相关的新话题,从而使会话成功进行下去。”本文所探讨的话题转换是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而存在的,是能够发挥一定交际功能的刻意话题转换。在谈话中,语言使用者为了顺应各种语境,有意识地选择了转换话题。

三、话题转换模式

研究发现,说话人在进行话题转换时,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语言结构对语言进行调控,从而有效地实现这一交际策略。我们拟以话轮转换机制为基础来探讨话题在会话过程中是怎样实现转换的。话轮转换强调说话参与者的不断变化,而话题转换强调的是谈话内容的不断改变,因此话轮转换不是话题转换的决定因素,话轮是表层结构,而话题是深层结构。有时话轮转换,话题未必发生变化,有时话轮未变,话题却发生改变。根据话轮与话题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把话题的具体转换模式分为自我转换和他人转换。不论说话者运用哪种转换模式,都会相应地使用具体的语言手段,这就回答了本研究试图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此外,说话人对语言进行调控的方式也正体现了语言的协商性。

(一)自我转换(self-change)

话轮不转换,话题转换了,是自我转换。通常情况下,话题是否有趣决定了会话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说话人选择自我转换是为了继续保持说话的权利,或者是为了避免产生尴尬。

1.运用转换信号的话题转换

话题转换信号指用来表明说话者将要转换话题的特殊词语,如称谓词、感叹词、人名、疑问词等。如:

(Frank和Ralph神父在一起谈心,Frank谈到想去悉尼单独发展):

(1)S1 Ralph:Sydney,eh?It's a den of iniquity.

S2 Frank:I dont care.Out here Im stuck the same way I was in New Zealand; I cant get away from him.

S1 Ralph:Him?(Silence.Frank hadn't meant to say it,and would say no more.) Frank?How old are you?

S2 Frank:Twenty-two.(《荆棘鸟》第四章)

在本例中,Frank所说的“他”实际是指他从未叫过一声“爸爸”的继父,Ralph神父也知道父子俩之间的这个秘密,因此当反问了一句“Him?”没得到答复后,Ralph神父很快选择了自我转换话题,转问他的年龄,以避免使Frank感到尴尬。“Frank?”这个人名在自我转换过程中充当了转换信号,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有时说话者进行自我转换还会使用其他的语言手段。

2.借助语言现实的话题转换

有时话题转换的产生不需要任何转换信号,而是直接借助于语言现实的特点。语言现实指语言的真实存在及其本质,语言的真实存在指语言的内在结构,语言的本质指语言内在结构的特点(于国栋,2001)。也就是说,话题转换可以由纯语言内部特征引起,如近义词、同音词、多音词、词组、特殊句型等。比如:

(2)(周萍、鲁大海分别是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大儿子、二儿子,二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冲突。大儿子周萍派人打了鲁大海,鲁侍萍很生气):

侍萍:(大哭)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抽噎)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第二幕)

本例中,“萍”与“凭”是同音词,这种自我转换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即与上下文和谐自然,听话者不易注意到话题已发生转换,这是说话者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

3.转移主话题角度的手段

在前面所分析的自我转换形式中,次话题与主话题内容毫无关联,是彻底的转换。下面这个例子中的次话题与主话题在内容上就存在相关性。

(3)(某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宿舍,A一直没通过英语六级,眼看今年毕业,这次是最后一次机会了。着急地问B何时报名,同时也很想从B那得到些鼓励。):

S1 A:这次六级什么时候报名啊?

S2 B:可能下周吧。怎么你还没过,还得考吗?

S2 B:好好复习,听说六级题型变了。

本例中,A和B正在讨论英语六级考试。在第一个话轮中,A想知道报名时间同时也想从B那得到鼓励,可是B的回答出其不意,不仅没有回答他,反而询问“怎么你还没过,还得考吗?”但B很快意识到自己的话伤害了A的面子,因此立即主动把话题转移开,但内容仍是关于六级考试的。

(二)他人转换(other-change)

话轮转换的同时如果伴随有话题的转换,即话题转换发生在不同的话轮中,则属于他人转换。

1.打断式话题转换

顾名思义,当前话题被中断,新话题产生就是打断式话题转换。这种转换方式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并不是所有这种类型的话题转换都能成功,这主要取决于说话双方的关系以及新话题对交际双方的吸引程度。如:

(4)(陈白露是潘月亭的情妇。陈白露为了救一个小姑娘“小东西①”故意和潘月亭打情骂俏,请求帮忙。潘月亭最终答应相救,陈白露表示感谢。):

S1 陈白露:你这是第一次当好人。

S2 潘月亭:怎么你又挖苦我?白露,你忘了——

S1 陈白露:你打发他们②走吧。

S2 潘月亭:好好好…… (《日出》)

本例中,陈故意打断潘想说的话,有意识地转换了话题。这种打断式话题转换往往会中断对话,但在此例中对话仍可继续,是因为说话者双方的关系十分特殊。陈是潘的情人,因此潘处处让着她,顺着她,即使中途打断他的话也不生气,因此对话得以顺利完成。但有时候打断式刻意话题转换往往需要经过多个话轮才能最终完成对话。

(5)(某研究生宿舍,B在电话里正跟远在他乡的男友A谈论找工作的事。):

S1 A:早说过,让你不要去——

S2 B:现在几点了?

S1 A:那种地方——

S2 B:你今天忙啥了?

S1 A:要是再找你——

S2 B:我们宿舍要熄灯了。

S1 A:(稍停)那——那你早点睡吧,明天我再打——(终于妥协)

S2B:拜拜——

在这个例子中,好像谈话双方谈论的是毫不相关的事。原因在于A很关心B,想和她谈谈找工作的事,而B根本不想谈此事,这也是她屡次刻意转换话题的原因。A在经过几番话轮争夺战后,败下阵来向B妥协。对话结束,B成功地实现了交际目的。

另外,语言使用者还可以使用其他语言手段进行他人转换。

2.答非所问式

在日常对话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问题,如个人隐私、工资待遇、感情等,如果直接回答“不告诉你”,势必会引起反感或伤害到对方的面子,如果保持沉默,又会使双方都置于尴尬境地,但如果转换了话题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6)(下面是两个人在谈朋友,前天曾在“锦记面食”吃过一次饭,而且给双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S1 男:今晚再见一次面好吗?

S2 女:前晚“锦记面食”的云吞面真好吃,你说呢?

(转引自徐盛桓,1996:281)

乍一看此例,好像不明白他们在谈论什么。男方首先邀请女方再见一次面,而女方答非所问。这其实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心理上说,女方很愿意和男方再次约会,可是碍于面子和女性的矜持,又不便直接回答他,只好提起前天一起吃的面很好吃,以暗示自己对对方的印象很不错,并希望对方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3.刻意曲解式

刻意曲解是语言使用者常用的语用策略。严格意义上讲,它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一些特殊语境和模糊表达法故意曲解说话者所说的话,以产生特殊语用效果③。如:

(7)(从前有个不正派的先生,看见一个少妇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背上背着一个孩子,坏心眼一闪,想讨少妇的便宜。):

S1 先生:“大嫂子呀,你这两个儿子,哪个是‘先生的?”

(妇人见他不怀好意,便笑了笑)

S2 妇人:“先生后生都是我的儿。”(转载于《交际语用学》)

从语言现实角度出发,这是汉语特有的用法。“先生”作为名词,是对男士的尊称,而“先生”还可以指先出生的。本例中的不正派先生想利用这个语言特点调戏妇人,而妇人也利用了这个特点故意曲解他的意思,既不失礼节地正面回答了先生的问话,又保护了自己的面子不受损。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例(2)和例(7)都是由语言现实引起的转换,把它们放到不同类型的转换方式里基于以下两点:首先例(2)的转换发生在同一话轮中,而例(7)的转换发生在不同话轮中;其次例(2)的“凭”与“萍”是两个同音异形词,而例(7)中的“先生”是多义词,因此由此引起的转换方式也是不同的。

4.先发制人式

在回答尴尬问题之前,说话者先发制人,谈论一些与原话题毫不相干的事情以转移注意力,但最终仍要回到原话题上来。如:

(8)(在一次小型的联欢会上,观众席上有一个女子问了赵本山一个难对付的问题):

S1 女士:听说您在全国笑星中,出场费是最高的,一场要一万多元,是吗?

S2 赵本山:请问您是哪个单位的?

S1 女士:我是大连一个电器经销公司的。

S2 赵本山:你们经营什么产品?

S1 女士:有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

S2 赵本山:一台录像机卖多少钱?

S1 女士:四千元。

S2 赵本山:那有人给你四百元,卖吗?

S1 女士:那当然不能卖,一种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来决定的。

S2 赵本山:那就对了,演员的价值是由观众决定的。

(转载于《交际语用学》)

作为一名著名演员,赵本山很难回答关于出场费的问题,回答“是”,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回答“不是”,又好像让观众失望。遇到这种尴尬的问题,赵本山并没有马上给予回答,而是询问了观众本人的一些问题,直到逐渐接近答案。赵本山运用这种话题转换方式来回答观众的问题,不仅没有降低他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也使现场气氛变得更轻松。

四、影响话题刻意转换的因素

我们认为交际者之所以能成功地应用刻意话题转换这种交际策略,取决于以下两种因素:

(一)施话方和受话方的身份。在日常交际中,只有明确了施话方和受话方的身份地位,才能决定是否需要使用转换话题,以及怎样实施转换。

(二)话题的内容。这也是话题刻意转换的一个关键因素。有时候话题本身的内容很无趣,势必会引起受话方的反感,从而发生刻意转换。

五、结语

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话题转换是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是一篇基于语料的定性研究,对刻意话题转换的工作定义使其有别于前人的研究。全文着重分析了刻意话题转换的几种转换模式,并简单分析了影响话题刻意转换的因素,以期为交际者成功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提供理论支持。

注 释:

①“小东西”是一个孤儿,将被黑社会头子金老大卖到妓院去,逃

跑时误闯入陈白露家中。陈白露欲施救。

②他们指金老大派来抓“小东西”的打手。

③此定义转引自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3期,申智奇的《刻意曲

解的语用研究》P163。

参考文献:

[1]Akio Yabuuchi.Topic Transition in Casual Conversation:

An association Model[J].Semiotics.2002:138-1/4.

[2]Brown,G.&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Dijk.,Teun Van:Text and Context.Exploration in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M].London:Longman,1977.

[4]Joan Cutting.Analysing the Language of Discourse Communities[J].

Elsevier Science Ltd,2000,(1).

[5]Li Ying(李颖).“Topic Shift In Talk Show”Unpublished

M.A.Dessertation[M].GuangZhou:Guang 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3.

[6]Maynard.D.W.“Placement of Topic Changes in Conversation”

[J].In Semiotics,1980,(30).

[7]Morris,C.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Fundation

of the Unity of Science: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Unified Science,1,2 [M].Chicago: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38.

[8]Roderick Gardner.The Identification and Role of Topic

in Spoken Interaction[J].In Semiotics,1987,65-1/2.

[9]Schank,Roger.Rules and Topics in Conversation[J].In

Cognitive Science,1977,(1,4).

[10]Svennevig,Jan.Getting Acquainted in Conversation:A

Study of Initial Interaction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1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Yu Guodong (于国栋).The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as Realiz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M].Taiyuan: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1.

[13]丰国欣.话轮转换与话题转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0,(4).

[14]郭宏丰.论英语会话中的言语性话题转换信号[J].宁波大学学

报(人文科学版),2000,(2).

[15]胡姝昀.随意会话话题转换的关联性解释[J].中北大学学报(社

科学版),2005,(5).

[16]徐盛桓.语用问题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17]周四瑗.话题转换的顺应性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2,(2).

(周海燕 山西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0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