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预设探究
2009-06-13张传彪
摘 要:一般说来,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的概念建立在句子真假值的基础上,和句子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概述了语义预设的概念,并具体分析了语义预设的特征及其表达功能。
关键词:语义预设 特征 表达功能
一、语义预设的概念
语义预设是逻辑语义学视角下的预设,通过“真与假”来定义预设,研究句子若干组成命题之间以及它们与句子之间的真值关系;语义预设蕴含在命题之中,是命题的组成部分,参与命题真值意义的表达,其真值制约着命题的真值。语义预设的概念建立在句子真假值的基础之上,和句子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命题a和命题b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关系:
如果a为真,则b为真;
如果a为假,b仍为真;
如果b为假,则a不存在真值或假值的问题,即a是不可能存在的命题。
此时,命题b是命题a的预设,换言之,命题a预设命题b。例如:
a.他的哥哥是一个大学老师。
b.他有一个哥哥。
显而易见,当a为真时,b也为真;
a'.他的哥哥不是一个大学老师。(a的否定形式)
b.他有一个哥哥。
由此可见,当a为假,b依然为真;
a.他的哥哥是一个大学老师。
b'.他没有哥哥。(b的否定形式)
由此可见,当b为假时,a中的“他的哥哥”就没有了所指,a也就没有真值可言,即a是不可能存在的命题。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b是a的预设,或者说,a预设b。由此可得,语义预设不是二值逻辑(只有真、假两个值),而属于三值逻辑(即有真值、假值和无意义三个值)。
同时,这些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分预设和蕴涵的重要方法——否定测试法。如果否定蕴涵命题X,那么Y的含意不复存在,但是,如果否定预设命题X,那么这个命题的含意仍然存在。例如:
a1.“与他结婚的金发女郎是个女继承人”的预设是“他与一位金发女郎结了婚”
b1.“与他结婚的金发女郎不是个女继承人”的预设仍然是“他与一位金发女郎结了婚”
a2.“他与一位金发女继承人结婚”蕴涵“他与一位金发女郎结婚”
b2.“他没有与一位金发女继承人结婚”并不蕴涵“他与一位金发女郎结婚”
由此可以看到,蕴涵经受不起否定测试,而预设能够经受否定测试,否定测试法是检测和判定预设的重要方法。
二、语义预设的特征
王娟(2006)在其论文《预设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中总结了语义预设的三个特征:
(一)语义预设的三值性
王娟从斯特劳森对预设的定义“一个命题S预设一个命题S',当且仅当S'真是S有真值或假值的必要条件”出发,分析了批评此定义的赖宁的观点——按斯特劳森的定义,当“必要条件”和“命题的真假”都在一般的真值函项的意义下解释时,这个定义就会导致悖论:所有的预设都是真的——认为赖宁的观点“实质上是不妥的”,因为其“提出批评观点的前提有误”。她认为“事实上,预设逻辑并非简单的二值逻辑,在预设逻辑中,一个命题除了可以有‘真值或‘假值外,还存在着‘非真且非假的情况,无意义的‘零值,即预设理论属于三值逻辑。
(二)语义预设的析出性
王娟认为,语义预设实质反映了预设语句S'是原语句S的逻辑后承,S'和S互为条件关系。语义预设的这种条件关系是不受语境约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从这个有意义的语句或命题S本身的逻辑或语法意义推知其中的预设S'。正由于语义预设与句子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语义预设还涉及到从语义层面上分析而有助于引发预设信息的语言符号,普遍称之为语义触发语——能够析出语句中预设意义的词或结构。
(三)语义预设的规约性
王娟认为,从预设的普遍特征来看,预设是交际双方共同设定的信息。逻辑语义学对预设的研究注重句子内部命题间的关系,语义预设不关注交际中的语境因素,不会因人而异,它是唯一的、固定的,只与句子本身的意义及某些特定的语词有着密切的联系。交际双方从句子本身即可通过引发语词析出内在的预设,于是便可推出共知的信息,所以语义预设具有规约性意义。
(四)语义预设的其他特征
语义预设还有以下特点:
1.“语义预设是语句获得真值的必要条件”,如果语义预设是假的,那么语句就没有真假值可言,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例如:
The k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kind-hearted.
在这个句子中,“the king of the United States”没有所指,即语义预设得不到满足,于是整个句子便没有意义。
2.语义预设具有稳定性
语义预设的稳定性是指“对语句加以否定或提出提问不仅不会否定或怀疑‘预设,反而更加说明‘预设为真”。例如:
a.小明前天看的那本诗集很有深度。
b.小明前天看的那本诗集没有深度。
c.小明前天看的那本诗集很有深度吗?
d.小明前天在哪看的那本诗集?
e.小明看了一本诗集。
以上五个句子中,a的预设为e;对a进行否定,得到b,其预设仍为e;对a提出疑问,得到一般疑问句c和特殊疑问句d,c和d的预设仍为e。
3.语义预设具有可变性
语义预设的可变性是指语义预设“会受到语句焦点的影响”,随着焦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
a.John gave the book to Bill.
b.John gave the'book to Bill.
c.John gave the book to'Bill.
a的焦点在John上,预设是谈话双方都知道有人给了Bill一本书,但听话人不知道是谁给的,于是发话人便以John作为焦点告诉对方是John给了Bill一本书。b的预设是谈话双方都知道John给了Bill一样东西,但受话人不知道究竟给的是什么,于是发话人便以book为焦点告诉对方John给Bill的是一本书。c的预设是双方都知道John把一本书给了人,发话人把焦点放在Bill上,他要告诉受话人John把书给了Bill。
4.语义预设是一种及物关系
如果X以Y为预设,而Y又以Z为前提,那么X也以Z为前提。例如:
X:发明飞行自行车的人是个天才。
Y:有人发明了飞行自行车。
Z:有会飞的自行车。
三、语义预设的表达功能
(一)运用语义预设,可以大大提高语言的概括力度,从而使语言的表达变得更加简练、有力
语义预设的运用,可使语言表达显得简洁、含蓄而富于力量。例如:
蝉娟:宋玉,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屈原》)
据说此言由“宋玉,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修改而来。这一修改,把原信息“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处理为语义预设,不仅使该信息的真实性得以强化,而且使表达更简洁有力,婵娟对宋玉的憎恶之情也得到了更充分的抒发。
语义预设之所以具有简化表达的功能是因为:第一,言语主体已将它视为已知的或业已存在的知识,认为无需说出,于是,相应的语言表述就可以省略掉了。第二,预设触发语的存在,使语言表述得到了简化。
(二)运用语义预设,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那些不能或不便直接获取的信息
通过发出某种含有预设的命题,来获取不能或不便直接获取的信息。在交际中,有些信息往往是对方不愿提供的,也是己方不便直接打听的。为了获取某个信息,言语主体可以采取预设处理的形式,即故意向对方发出一个含有预设(此信息为真的预设)的命题,然后通过对此命题的反馈信息的分析来证实或证伪该预设。若对方对所发命题有反馈,且未指出它的不合适,则意味着该预设被证实;若对方对所发命题茫然不知所答,或明确指出它的不合适,则该预设被证伪。例如,妻子问回来很晚的丈夫:“你在金百合夜总会见到强子了吗?”(强子是丈夫的朋友,是当地有名的无业游民、游手好闲之徒。)此问语中含有“你去过金百合夜总会”的预设。听了妻子的问语,如果丈夫回答说“见到了”,或者“没见到”,那么就可证实该预设;如果丈夫说“我没去过金百合夜总会”,或者说“我没去过百花夜总会,但在农业银行门口见到了强子”,那么就无法证实她的预设。
(三)运用语义预设,可增强话语内容的可信度,可以把那些难以表达或不便于直接表达的意思明晰地表达出来
预设是说话人认为交际双方都接受的共同背景或者无可争议的信息,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言语主体如果把需要发出的某些新信息(对听说者而言),用预设的方式说(写)出,那么就可以增强它的可信度。譬如,鲜奶推销员敲开陌生住户的门问:“这个月你家订几份牛奶?”,他的言辞里包含着“你家是订过我们公司的鲜奶的”“你的选择是订几份,而不是订不订”等信息,目的在于诱使你爽快地订购。显然,他的这些信息和意图都采取了预设的形式,如果不采取预设形式,是难以直接表达的。
参考文献:
[1]俞如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1996,(1).
[2]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郭聿楷,何英玉.语义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2.
[4]王娟.预设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张传彪 合肥 安徽大学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