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一点尝试

2009-06-1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孔乙己辩论事物

张 斌

生成性教学也叫“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意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引发,关注学生自学自思的指导,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和自身的感悟、体验,关心学生完整的人生成长需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为目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学的生成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既来自课堂教学,也来自课外的生活实践。

创设情境是促进生成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以诱发更多的生成,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和探究情境,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问题要有价值,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思维引导最近发展区。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预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人类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而好奇心则是兴趣的起源。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预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比如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笔者是这样上的: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你们知道从这本崭新的课本里,我们将学习哪些课文?那就随老师在这个自由的王国里漫游一番吧!首先,让我们回到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看看《威尼斯商人》的辛酸的创业史,再随鲁迅先生到日本去拜访《藤野先生》。在三国时代,群雄割据,诸葛亮的《出师表》为我们展现了危机四伏的蜀国。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教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某种冲动,有了探求真知的欲望。

二、引进辩论,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争论 ”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辩论是语言和思维的交锋,辩论最能够撞击出鲜活的思想、智慧的火花,哲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辩论交锋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辩论也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只不过,辩论比一般意义上的讨论更加激烈。运用辩论法组织课堂教学,更能够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思维,使辩论所涉及的问题在激烈的论争之中,逐渐变得明朗。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要鼓励,使学生敢说,爱说。

如在教学《郑人买履》时,学生提出,郑人真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又一位同学马上发表不同见解:郑人那种行为不是坚持原则,而是迷信教条不顾实际。于是班上分成两派,有的认为是坚持原则,有的认为是迷信教条。针锋相对的观点证明学生动了脑筋,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老师这时相机引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使学生的思维有了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构建和谐,促进师生平等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等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求在教学中将各种要素与教学环境之间协调、平衡,从而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这其中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一个环节,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要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采取全面的、和谐的教育方法。

笔者在教学时特别注意营造宽松的学习情境,从感情上产生师生互动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易于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在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如在教学《背影》时,讲到四写背影四次流泪时,笔者让学生充当朱自清,设计一段内心独白;笔者则是父亲,也当场设计内心独白,模拟电视节目《情感剧场》,父子当场用语言交流感情。学生们相互补充,争相回答,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既轻松,又快乐,学生也乐学,善学,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引导联想,激活内心情感

哲学上认为,联想是指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在意识中的反映。文学上认为,它是指曾被一定对象引起过感情反应的审美主体,在类似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对以往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心理学上则把联想表述为“由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虽然表述各异,但这些定义都共同揭示了关于联想的三点内涵:第一,联想的主体是人,在语文教学中即是老师或学生。第二,联想涉及两个客观事物,一个是引起主体联想的事物,称为引联事物,语文教学中教学材料即为引联事物;另一个是由引联事物想起的事物,称为被联事物,由语文教学材料想到的其他相关的事物即为语文教学中的被联事物。联想这种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无处不在。联想能够串起零散的知识,让孤立的知识点找到各种各样的联系。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联想的帮助下,为自己的知识编织一张大网,让每个网眼都能跟随着总纲一起脉动。换个角度来说,运用是知识的最终目的,而联想就是运用的准备,没有联想对知识点的多方联络,想要娴熟地驾驭语言是很难想象的。

如教学《三个太阳》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三代南极科学家的关系和感受南极科考队员的艰苦卓绝的精神,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孩子们认真地画、尽情地说,内容丰富多彩。有画红色的太阳象征人类科技带来的光明前途,有画绿色的的太阳象征南极科考队员在恶劣自然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诠释,有画白色的的太阳象征科考队员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纯洁的心灵……于是三个太阳的含义,南极人的精神都一目了然,学生对南极科考队员的热爱及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教室里热闹极了,同学们们踊跃发言,争着表演。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一个个色泽各异的太阳闪亮登场,学生也变活跃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融入情境之中。

五、以疑激思,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应紧密联系问题,以疑激思,以疑激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的特点,把握学生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协调”,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诱发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引读疑问,使学生去怀疑、思考,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体验学习劳动的快乐。

这类引读性的设疑可以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争论;可以是对文章结构的探讨;可以是对文章线索文眼的求寻;说明对象的分辨,主人翁的讨论等等。例如,笔者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笔者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回答道:“孔乙己是他绰号。”笔者又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反常”现象,沉思起来。学生这种情绪之中开始精读课文,营造了较好的学习气氛。要找到准确的答案,就必须在认真阅读全文后才能领悟、争论、辨明。阅读前的引读性设问,在阅读教学中起诱饵的作用,它促使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状态,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大胆地尝试,不断地反思总结,把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高效的语文课。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蔡楠荣.生成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前苏联]苏霍姆林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张斌 江苏省海安县古贲初中226623)

猜你喜欢

孔乙己辩论事物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孔乙己(下)
奇妙事物用心看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