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画面 品语言 重拓展
2009-06-13杨松霞余涛
杨松霞 余 涛
一、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
讲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幅画面时,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举王维《山居秋瞑》改写后的散文化的语言为例,给学生以示范。
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凉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溪边,摇响着喧笑,月光下,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中,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
第二,请学生先写出文字展开画面,然后交流,最后出示教师写的片断: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哭号,一声声依恋辛酸的叮嘱,一双双紧紧扯住亲人衣襟的手,一团团兵车疾驶扬起的尘土,绘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战乱时代的生离死别的画卷。”
第三,拟出这幅画面的标题。
第四,品味语言、联想补充。这个过程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为此,笔者设计了三个步骤来解决。
首先提问,请学生分析哪个词或句子精彩,然后在学生想说又说不明白的时候提示补充提问,比如为什么爷娘妻子是“走相送”?为什么是“牵衣顿足拦道哭”?改为呼天抢地行吗?但如果仅仅解释或简单点评,学生会重视不够。最后针对这幅画面中的“走”和“哭”的讲解,再设置这样的问题,这段杜甫是不是写漏了一些内容,比如他们可以送东西,像《激情燃烧的岁月》中送土豆,或者他们可以穿些特别的服装,像《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皆白衣冠”,或者他们可以这样说:“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通过比较,自然得出结论:他们不可能换服装或准备东西,因为时间不允许,原文中的“走”已清楚地写出来了。他们也不可能多说话,因为他们实在太伤心,正所谓“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可见这场战争是不义战争。
这些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本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
二、田亩荒芜健妇犁图
讲解“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这幅画面时,仍然采取三个步骤:展开、品味、联想。
展开画面仍然是学生先做,师生讲评,教师下水展示:
“苍茫的天底下,静立着无数衰败的村庄。破败的茅舍外,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着,任无数的荆棘肆意地爬满领地、缠绕其身。广漠空蒙的田地里,禾苗歪歪斜斜、稀稀落落;困顿疲乏的妇女们背着沉重的犁锄在缓慢挪动,她们弯着腰,步履蹒跚,气喘如牛。她们的眼睛,透过被苦难压塌的眼皮,空无一物,所能收获的仅仅有绝望。”
品味语言与上一幅画面评析大不一样,因为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还去找动词品味,但这段动词不突出,这时教师可首先给学生以范例,可以引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来强化名词意象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这幅画面中“荆杞、健妇、禾苗”三个名词的作用。为了更深的理解这三个名词的作用,在讲解时,适时穿插联想的问题,可以引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的诗句来强调妇女本来的工作,可以引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来强调村庄、田地里应该生长什么。
三、青海头苍苍白骨图
讲解“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幅画面时,仍然采取三个步骤:展开、品味、联想。
展开画面仍然是学生先做,师生讲评,教师下水展示: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纵横,阴风惨惨。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品味语言主要采取气氛渲染法,与第一幅画面进行比较。这是作者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进行联想时,针对学生所学有限的情况,联想诗歌由笔者补充,即陈陶的《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和窦庠的《夜行古战场》“泉冰声更咽,阴火焰偏青。月落云沙黑,风回草木腥”。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设计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战死的士兵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也没有留下他们的战斗事迹。历史上却有很多“战士”清晰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请大家回忆。最后笔者再展示答案,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告别这一课。
“忘不了屈原的那双眼。烁烁的流星擦过铁般夜空,擦不出一丝火星。流星陨落,却点燃一双永不熄灭的瞳仁,是夜行者的灯。迎着朔风,夹了夹夜行青衣,终点仍是那波澜不惊的汨罗江。
忘不了荆轲的那双眼。寒江水上升起冷月,断绝如冰。人头虽落,这双杀气腾腾的怒目,仍在看不见的暗处,盯着那个发抖暴君的头颈后三寸。
忘不了李白的那双眼。朗如清月,纯如雪。自由的精灵,展翅穿梭于青山秀水间,豪肠把美酒酿成醉月,啸成剑气。身上落不下一丝尘埃,目中容不得一点污垢,终于丢下沉重不堪的皮囊,摘星去了。
忘不了闻一多的那双眼。电光火石间熊熊燃烧,他整个儿燃着。明亮的火焰,他就是火焰中永生的凤凰。”
以上三个画面讲解的步骤是一样的,它利于强调重点,给学生以强烈的印象。但因为三幅画面作者采取的写法不一样,所以讲解起来就不会有雷同之感,反而更能锻炼学生的灵活性,同时也能让学生领略作者高超的文笔,突破教学难点。
(杨松霞 河南平顶山市第二高级中学;余涛河南平顶山市高级技工学校467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