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
2009-06-13
那些享有盛誉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思想家,会怎样看待金融危机、又会对纾解危机有怎样的各自主张?我很好奇。
恰好去年年末,刚进杂志社的张新华向我提议,可否将“高端访谈”栏目办成本刊主编与经济学家对话的一个品牌栏目?
对大家们想法的好奇,加上萦绕心头已久、立志打造系列专栏提升杂志影响力的深层次想法,让我当即答应下来,并基于迫切驱散金融危机迷雾的经济时局,规定好了年度主题:向顶尖经济思想家“问计危机策”。也即意味着,我要坚持每期对话一位大家。
让人感动的是,新华不辱使命,甘心当好我的助手。
前期,联系访谈对象、发放采访提纲、约定对话时间……反复邀约,直到一切妥当下来;对话现场,则不忘抓拍我跟经济学家们思想碰撞的瞬间:嗣后,又用心将录音整理成初具雏形的素材(当然,上述哪个环节实在“搞不定”时,这位名至实归的栏目主持,也不忘向主编“紧急求援”)。其间种种辛苦,不仅新华自知,读者亦能从中体味。
我呢,则反复核对新华整理的录音素材,用北大课堂及课后学来的经济学知识和相关理论,做好从整体到细节的层层把关,一边思考一边求证,不断对素材进行增删与调整。为了兼顾对话的专业性和可读性,常常会通宵达旦地写上几天几夜。经多番梳理、提炼、推敲,及至修缮成文。可以说,最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见刊文章,往往源于我们的对话、又超越对话现场。
就这样,一年下来,满满当当,十二位大家排排坐,亦蔚为大观:斯蒂格利茨、茅于轼、江平、张卓元、刘伟、白重恩、魏杰、陈志武、夏斌、吴晓求、艾丰、魏加宁(排名不分先后)。在国内外学术界,这个名单里的每一位,无不是各自领域内的翘楚和权威。
坦率地说,既然当初自己是出于好奇,才成全了这个系列的诞生和存续,也就不曾有过站上巨人肩膀之想。但我的朋友们不干,前两天林坤找来磨铁图书公司的编辑,说要帮我把对话录结成集子,以延续其社会价值。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感谢支持《新经济导刊》的每一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