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真情点燃学生的心灵

2009-06-13熊化莉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感情心灵课文

熊化莉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师生之间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合作交流的天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总要求。正确和流利,学生自己稍加练习就能达到,而有感情地朗读应该是深入理解课文后,对文章的真情流露,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在范读第一自然段时,当我读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着。”这一句时,我读得声情并茂,眼睛湿润了,声音也有点哽咽。这时只见座位上的同学们一个个听得那么投入,神情又是那么专注,教室里静极了。很显然,他们受到了老师情感的熏陶。范读之后,让他们加以练读,再指名读,学生读得就很有感情。继续往下读课文,“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学生读得也是情真意切,根本不用我来指导。教师的情点燃了学生的心灵。

教学《沉香救母》一课,书上的插图是“母子相见”。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升华孩子对课文人物的情感,我和一名学生把画面上母子相见的情景表演了一番:

师:孩子们,沉香终于见到妈妈了!(我张开双臂,把孩子拥在怀里)

生:妈妈!妈妈!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想你啊!

师:孩子,我也想你啊!(边说边抚摸着孩子)

生:妈妈,我终于见到你了,这些年你被压在华山里,很难受吧?一定遭了很多罪?

师:孩子,我受的罪没什么!你看你身上划下了这么多血痕,脚上还磨出这么多血泡,一定很疼吧?

生:妈妈,只要能救你出来。我什么苦都能吃,不要紧的。

师:好孩子,要是没有你,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见天日呢?妈妈真该好好谢谢你!

生:妈妈,这是我应该做的,妈妈,我们快回家和爸爸团圆吧,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我和学生把画面演活了,在表演和对话中引导学生感受亲情,体会沉香的勇敢和孝心,效果非常好。有了这一教学环节,对于书后的作业题“发挥想象,沉香一头扑到妈妈怀里会说些什么?”的写话,就迎刃而解,通过检查,学生的这一次写话,比任何一次内容都写得生动。

由此我想:语文学习不能无情。感情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没有感情的语文学习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教师自己有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情,老师的感情投入了,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效。语文学习要披文入情,以情动人,要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对课文景物和人物的情。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不停地反思教学,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

猜你喜欢

感情心灵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带着感情
唤醒心灵
背课文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