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09-06-13王小红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感生活过程

王小红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教育是其中之一。以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唯理智教育”,具体表现是: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漠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这种教育培养了大批性格缺失、人性扭曲的诸如清华大学刘海洋式的高材生,它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而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品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西方学者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二、理论依据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

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他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其次,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

三、实践依据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通过对世俗人情的描绘,让学生感悟人文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人文荟萃,从《诗经》中劳动人民的歌声到《女神》中摧毁一切旧势力的怒吼,从百家争鸣的喧嚣到现代网络文学的风靡,文学作品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生活。在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如果我们还仅仅在字词句章上纠缠不清,那是很难理解生活的。汪曾祺的小品文《萝卜》,文风清淡、雅致,充满了对生活、人生的感悟。各种萝卜的生产地点,形状特点、口味,被作者娓娓道来,其中还穿插了作者的生活逸事和各地的民俗风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乡情,充分展示了中华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历是无法品味出其中的韵味的。在讲这样的文章时,必须对学生补上民俗文化这一课,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生活意境,洗涤尘世的浮躁,领会作者淡泊高雅的生活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2.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让学生欣赏自然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能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因其高雅的情操、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些浸渍着大师们或纤尘不染,或晶莹剔透,或悠闲自若的心灵感悟的文字,荡涤着读者的心灵,丰富人们的情感,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意境。如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散文。这样的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品味,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也只有通过细心体会,才能使读者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这些课文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欣赏、热爱自然的美德,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人性美。课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写人的文章更多,塑造的每一个不同的人物都是不同阶层的典型,是社会百态的集中体现,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例如,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主人公贝尔曼为了让病危的琼姗鼓起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凄风苦的夜里,历尽辛苦在墙上画上最后一片叶子,从而挽救了琼姗的生命,而他因此永远离开了人世。他这种崇高的爱心与自我牺牲精神值得每一个学生学习。授课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寻找人物身上闪耀的人格魅力,和学生一起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心灵的作用。

总之,情感教育是一种伴随知识输入而又溶进了人的美好情愫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行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使其在一种情感的浸润和愉悦之中,自主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当中,增强综合素质,形成积极的情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

猜你喜欢

情感生活过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生活感悟
情感移植
无厘头生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