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

2009-06-13殷瑞荣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情感课堂教学教师

殷瑞荣

“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情感,使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语)。本文拟对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点个人看法。

一、情感因素,提高学习兴趣的源泉

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获得实际技巧的动力,而它的源泉在于能为教学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学生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并使学生把握的知识加以运用,从中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现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等,而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万物复苏的录像(配乐、解说均隐去),让学生观看录像片,复述见到的情境。学生对录像片中的优美图景、动植物的勃勃生机,充满了新奇感,观后纷纷举手发言,畅谈看到的景象。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发言中的不足和错误,但这时学生的发言多是客观的叙述,缺少生动具体的描绘,不能使人领略到录像中的美感,这是为什么呢?怎样才能传达出录像中的美感呢?在此基础上,我引出了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有关春天来临了之后,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他们使用了什么手法。通过寻找和分析,学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情趣和美感。明白了这点之后,我又让学生看录像,并要求他们把录像片配上生动具体的解说词,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在同学交流后,再播放录像中的解说词,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同学们的创作与原解说有许多语句是相同的。同学们从中意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了创作的欢乐,课堂上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再从事学习和思考,主动性大大加强了,兴趣也很浓,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把我们的生活带进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把接受问题的新鲜感和亲切感转为兴奋和惊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情感因素,发展学生思维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然而时下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笨了,许多知识讲了好几遍就是不能掌握;许多浅而易见的道理就是不理解;许多感染力极强的情感就是不接受。我认为这一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识记、保持、再现等枯燥乏味的劳动,而没有借助于人的积极情感,把学习过程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我相信,如果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感、成功感、紧张感等积极情感因素引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定能放出耀眼的光芒,学习者也会变得“聪明”。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授《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木刻画《牺牲》,引导学生思考:假定画中的“母亲”是鲁迅,那么他会对柔石说些什么?要求各小组学生利用课文中内容,做面对面的倾诉。由于这一教学设计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以及那种既合作又竞争的氛围,触发了学生的情思,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学生在情感支配下,形成了思维的良性循环。

然而,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性、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二年级学生讲授数学应用题时,班上有位叫尤拉的差生,苏氏常为他专门拟题,它费了很大的劲才理解题目,可是又忘了题目中的已知数,但老师并没有歧视他并对他思考的一点胜利给予评价,尤拉获得了胜利的欢乐,这种情感又把他引入思考的圣境。渐渐地尤拉思维能力加强了,数学成绩也提高了。我们在教学中,也应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当然,调动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时,也要适度,过度的情感刺激下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

三、情感因素,沟通作者、学者的桥梁

课堂教学是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思想、观点等精神产品传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介质是情感因素。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由于学生与作者的时代有一定距离,再加上知识的局限,生活体验的缺乏,即使最优秀的文艺作品,学起来也兴味索然。然而,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一不体现着作者或浓烈或恬淡的思想感情。记叙文“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说明文“以知育人”,它们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有的文章,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显得直白;有的文章采用间接抒情方式,作者借所描述的人、事、物、景来传情达意,意境深邃、含蓄。如果教师先深刻领会作品(即作家)的思想感情,然后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和作品中的节拍起伏跳荡,并创立美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确情理,这样,学习便会有趣味,并会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升华。

所以,备课时,应反复诵读作品,体察作者的原情原意,探究情感产生的缘由,找出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感的“物象”,品味传情达意的语言,领悟艺术手法的精妙独特。如:教学高中语文第三册《故都的秋》一文,笔者首先将该文反复诵读了几遍,体察到作者对北平的秋是那样的热爱和眷念,通过有关背景材料,我认识到作者之所以有这种情感,是因为他当时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远离故国”对“故都”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随后,我又通过精读课文,找出了作者用以具体描绘北国之秋、寄托情感的物象“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体会到这些“物象”让文章第一段的总写“清”“静”“悲凉”落到实处,具体化、形象化。通观全文,我发现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采用了仰视、平视、俯视等多种观察角度,综合使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联想丰富而自然。我意识到所有这些都是为作者抒发对“故都的秋”热爱和眷念之情服务的。认识到这些,我便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精心安排,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作者、教师、学生“三位一体”,思路相通、情感默契。由于我在备课中注重情感因素的渗入,故准备充分,课堂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好评。

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因而语文教师应以情感为桥梁,去沟通作者、学者,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

四、情感因素,树立学生自信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回答问题是因为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成功,怕出错被同学们笑话。其实,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也是让他们形成对学习的积极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因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我在课堂上,凭我的观察和学生的表现,我鼓励不太说话的学生认真地读课文,然后加以表扬;对比较内向的学生回答讨论的题目,并加以肯定性的评价;激励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继续探索,加以赞许的表扬,效果都很明显。课堂上积极参与的学生适当地给以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学生都比较积极,也很乐意。因此,积极性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

综上所述,情感因素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

猜你喜欢

情感课堂教学教师
最美教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师如何说课
情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