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实现
2009-06-13张继红
张继红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说”是最基本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性,突出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实现往往是被边缘化甚至忽略的。虽然初中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口语交际课,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落实,要么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要么根本无视其存在,更别说在非口语交际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考试的范围和评价的标准成了最好的理由和借口。“说”的教学形同虚设,长此以往,不仅错过了初中这个训练口语的黄金时期,造成学生口语能力的缺失,而且最终造成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应试教育带来的这一弊病已经成为传统汉语教学之痛,汉语文明之哀。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笔者以为,它应该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应从思想观念上予以重视,行动上予以体现。
在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实现这一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应该着重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针对性的口语交际练习基础上,通过日常教学过程进行充分渗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口语能力训练。
一、阅读教学中的口语能力训练
口语训练在诸多环节均可体现:
1.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常常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只是观看欣赏的观众,久而久之,再好的导入也容易审美疲劳。如果能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积累和经历来贴近课文,使之尽快融入作品,才会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上《春》一课时,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以及原因,一起猜猜作者会怎样写春天等等。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请学生谈谈对北京的印象,对世界著名建筑的了解等。这些问题往往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忆、思考、互相共享,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很有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展开。
2.作者文体知识以及文章背景等内容的介绍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来完成,课堂上可安排学生做各部分内容的中心发言,比如作家的生平、创作风格及特色、主要作品介绍等,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说过的内容不许重复,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作为介绍的重点,教师只在最后进行点评、总结、落实需要学生识记的内容。
3.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这部分可以根据文章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来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朗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复述、讨论,以及针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质疑、争论,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内容,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等等,把对学生口语的训练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体验过程,更容易让其产生成就感,课堂效果自然也比较好。通过“我思故我在”“我的阅读我做主”“你说我说”等环节,来让学生发表对文章的理解和感知,通过设计一些句式如“我喜欢______个细节,因为_________”,“我印象最深的内容是________,这里表现了________,让学生更加规范、清晰、准确地抒发自己阅读的感受。”在讲《谈生命》一文时,我先问学生:谈到生命,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我请他们用“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冰雪是它的前身……”的句式来把学生的视角引入文章,通过细致的阅读串起了学生与作者、教师之间生动的课堂交流。
4.语言的品味和文章的探究环节。这一环节,是阅读过程的提升和深入部分,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共享后解决问题。比如对精彩语言的品味和赏析,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概括,写作特色的感受和发现,中心内容的提炼和总结,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完成。教师要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方法的指导,问题的补充和纠正,重点的落实和强调,以保证课堂的整体效果。在讲《孔乙己》这课时,我让学生品味文章中的精彩描写,以体会鲁迅语言的精妙和功力。学生谈到了“排”和“摸”这两个动词运用的准确,我即兴让她模仿这两个动作,再让其他同学来观察和点评,学生纷纷发表看法,对鲁迅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准确和独到加以赞赏,这个经典细节就这样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记忆里。
5.拓展延伸环节。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重点都有了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环节应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来完成知识最深层次的积累和提升。利用辩论、模拟作者答记者问、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_________请听我说”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一部分是最开放、最自主、最能体现学生自我意识的,他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积累情感体验,还可以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进行质疑甚至批判。比如在讲《隆中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了一张三国时期诸侯割据的地图,然后让学生来帮助刘备出谋划策,制定兴复汉室的战略宏图。同学们兴致勃勃,指着地图,侃侃而谈,就连几个平时不太喜欢古文的男生都纷纷举手发言,发表见解,颇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接下来,我又趁热打铁,提出:假如你是诸葛亮,你会选择辅佐刘备还是曹操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从学生激动的表情上,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才会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情,真正喜欢上语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每到这一环节,我都会跟学生一起或深情回忆,或真心忏悔,或慷慨激昂,或愤世嫉俗,作为教师,还有什么能比这种情形更让其欣慰和快乐的呢?
二、作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
不仅阅读课,语文课其他的内容也可以实现“语”和“文”训练的结合和统一,只是训练的内容和角度会因课程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
以作文课为例,口头作文自不必说,可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比如,在讲《诗经·蒹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内容:在反复朗读课文后,让学生口头描述诗歌所表现出的朦胧缥缈的意境,在《在水一方》的音乐背景下,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深情描述了自己心目中这个美丽的爱情画面。在讲《藤野先生》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口头描述一位老师的肖像,然后让其他同学猜是哪位老师。这种形式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有创意有情趣,可谓一举数得。
正式的作文课也可以结合口语训练的方式。在出示作文题目后,可以让学生结合作文的题目来谈谈自己的思路,初步的构思,其他同学也可以给他恰当的建议。还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写一篇作文,采用接龙的形式,少则一句话,多则一段,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气氛十分活跃。
作文讲评课可以适当安排学生来完成,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进行分组评议,再由每组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对本组的作品进行点评,在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点评和总结。通过评议、修改、讲评,提高了语言的严密性和条理性,实现了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多维训练的结合
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持续的任务,因而,多样的形式,有目的、有系统的指导和富有创意的活动相结合,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利用每节课前的五分钟进行课前演讲,采取全班参与,轮流上台的方法,每学期每人平均有两次登台的机会,既给有口才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的平台,又锻炼了平时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的学生的胆量。每人讲完后,还有一个同学点评环节,热情鼓励的同时,还会善意地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许多内向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了自身的潜质,找回了自信,对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课堂的促进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每届学生的随笔中,都会看到学生对课前演讲“又爱又恨”的描述:第一次上台前的紧张、兴奋,第一次得到热烈掌声时的激动、欣喜,战胜自我后的满足和惊喜都让学生难忘。好多学生在毕业后,还常常感激在初中时期老师给予他们的鼓励和锻炼。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固然是主渠道,但这还不够,语言的实践,要通过开拓到课外更广阔的空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不断的源头活水。
培养口语能力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成语竞猜、课本剧表演、经典诗文朗诵比赛,各种主题的赛诗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中外名家的专题讲座、辩论赛,影评活动等。这些活动迎合了学生心理,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参与热情很高,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养,也给学生的生活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总之,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证明,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应试并不矛盾,相反,牢牢抓住这一基本环节,就能促进学生语文听读写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应试能力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大幅提升,学生们也将通过这一环节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赵希明.《使语文学习真正新起来》.《教育科研》.2008第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