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说话训练

2009-06-13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说话能力工具性语言

李 芳

摘 要: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逗引学生发表的一个总的“枢纽”。语文教学应该以此来有效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考试内容缺乏对说话能力的考查,导致说话训练“名存实亡”,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结合,以说促听,以说导读、以说带写,体现语文学科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语言 教学 说话能力 工具性

语文,作为必备的工具学科,就是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然而,我们当前的考试内容缺乏对说话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就不是十分的重视。

说话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想法、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人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很好地把自己要说的话说清楚,而有的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却不一定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广泛地说,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对语言运用的好坏,影响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得失成败。单就中学生而言,“说”的能力也影响着“听”“读”“写”的能力,“说”的训练与其他几项能力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一、“说”是“听”的补充

当学生听了一段话,一则小故事,一篇文学作品,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理解、感受,而“说”,正是表达内心感受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学生而言,要能够“说”,并且说好,不仅要对前面的“听”这一环节仔细认真,概括要点,而且要对听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整理,加以理解,渗入自己的思想情感,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所听内容的再创造,无疑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的一种训练。对于教学而言,通过学生“说”,同学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就会对所听的内容加深理解,提高“听”的质量;交流时思维的碰撞,又会激发学生更多、更新的想法,既而有更强烈的表达愿望,化被动的“说”为主动的“表达”。“听”“说”的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对听到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又培养了说话的能力。

二、说是读的前提

要能读懂一篇文章,较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自己要能用语言表达内心的一些感受,这就是说:因为文章都是感情的表现,自己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主观的感受,又怎能从别的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志向,生活态度呢?

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通过说话来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清晰地表达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留意学生的话语,把学生零碎、模糊、不完整的表达指出来,弄清楚学生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指导学生把思维进行整理,再用连贯、准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且要组织严格的口才训练,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受力,平时说得多,表达得多,本身就是对表达方式的一种积累。有了这种积累,在阅读文章,把握文章思想的时候,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说是写的前奏

“说”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而“写”是用书面语言表达,会说、敢说、说得准确动听,这些都会给“写”带来方便。因为要说,首先要对话语进行组织,针对某一话题自己该说些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说,怎样好表述,哪些该详说,哪些该略说,对不同的对象该怎么说,要按这些要求,说一段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话,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完成的。

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中曾把说话训练看作是启迪学生思想与引发学生表达的关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绝不仅仅只限于说话本身,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锻炼,感情得到陶冶,使他们在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养成有条有理的想问题的良好习惯。思想得到了锻炼,感情得到了陶冶,说话就能合情合理,话能说好了,诉诸文字也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了。

因此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是不能忽视的,缺少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培训的教育,是内容不健全的教育。那么,在担负着培训学生说话能力主要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方式方法,不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作为其基础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说话训练》.《教育杂志》第16卷

2.桂来林.《浅谈语文教学与说话能力的培养》.《教学交流》.2008年第4期 ■

猜你喜欢

说话能力工具性语言
语言是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优化仿说句子训练,提高智障学生说话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
我有我语言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