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古诗文教学创新教学法的思考

2009-06-13黄绍芳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学科整合古诗文教学创新

黄绍芳

摘 要:古诗文教学在新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但却犹如一枚青橄榄,难点突出表现在:1.理解难。经常是看的迷迷糊糊,身在云里雾里;2.背诵难。文章绕口,如背天书的感觉实在不太好。笔者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改变观念,创新古诗文教学,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创新 学科整合

古诗文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在人教版的新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谁想,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是人们普遍认为文言诗文的教学难以体现新意,正是这种无端的偏见与冷漠使文言诗文的教学裹足不前。我们常规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否则文言文教学必然会黯然失色!改变观念,创新教学,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创新?

一、反复推敲,探究蕴意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古诗文,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就引导学生着重探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词中蕴含的人情美。经过反复探究,学生认识到了这两句不仅是丰收年景的预示,而且蕴含着农民的喜悦。这“说”字,就来自心中几多辛苦之后的欢乐。蛙本无知,但这里的“鸣”却有无限活力,似乎在为丰收而尽情歌唱,在这欢乐的气氛中使人感到他们那种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流溢。

二、挖掘内涵,突出文化味

在学习《醉翁亭记》时,以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穷秀才给好友祝寿,因备不上礼酒,就送了一壶凉水。主人一品尝,笑曰:“君子之交淡如”,(让学生思考,猜一猜秀才如何应对)秀才当即对吟:“醉翁之意不在”。把“君子之交淡如”与“醉翁之意不在”写在黑板上,介绍了这一副对联:“君子之交淡如——水,与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对歇后联。此举一下子激起学生对《醉翁亭记》学习热情,再介绍欧阳修,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拉近了课文和学生的距离。

在诵读入境之后,让学生找出本文中的疑难字词,进行解释。学生各自疏通文义。在此基础上,交代了对对子的常识,要求:1.字数相等。2.词性相对。3.结构相应。4.节奏相合。5.平仄相协。6.意义相对。然后出了三句上联,分别是:“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琅琊蔚然深秀”“山水、朝暮、四时,众景不同。”学生一时兴趣盎然,或自己想,或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分别对出的下联有:“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酿泉清冽香甜”“禽鸟、游人、醉翁,众乐皆异”。有的学生意犹未尽,还从课文中寻找能对上对子的语句。

作为课文的拓展学习:“醉与不醉,己之意。”“欧阳修与百姓同乐”。通过思考,有的同学马上作答,有答“念与不念,人之情。”也有答“乐与不乐,民之情。”的,都对得较为工整。而另一联使学生把范仲淹、藤子京、柳宗元都编进了对联,如“范仲淹为朝廷分忧”“柳宗元和石潭同悲”等等,学生的思路有机地延伸到同类的作品、作家,对中国古代文人不得志时便寄情山水,政治上失意,就转向自然的怀抱以求安慰的文化现象进行了比较。同样是为了排除忧愁,去游山玩水,但是面对美景,心态个性却各不相同。欧阳修面对美景,能够忘掉忧愁,自得其乐;柳宗元呢,同样是为了排除忧愁,看到美丽景色只是暂时快乐,最终因为景色凄清而离开,看来柳宗元并不能像欧阳修那么洒脱;而范仲淹呢,却反复告诫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展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三、引入时代活水,拓思路

只有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才能把古诗文的学习,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朝乐府民歌,也是著名的叙事诗之一。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在反复诵读,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后,品味人物的个性时,模拟“感动中国”的颁奖活动,给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将课文的学习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正如将拍中国版电影《花木兰》的郭姝女士所言:《花木兰》代表了一种很时尚的中国民族精神,许多中国人祖祖辈辈遵从的道德理念在花木兰身上都能体现——孝道、勇敢、忠义。

总之,对古诗文教学应该进行教学创新,汲取现代文教改的成功经验,打通文言文教改与现代文教改壁障、推挽互进。成功的文言诗文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攀登险峰的自信心,到了此时何愁学生学不好古文呢? ■

猜你喜欢

学科整合古诗文教学创新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入情入境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从“意会”走向“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