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2009-06-13黄雪葵
黄雪葵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认为,设置准确而又巧妙的提问,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那么语文课堂中有哪些技巧呢?
一、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一般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切入点,造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悬念”。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悬念”时,也就意味着思维的大门已经打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曾这样问过学生:
问:《皇帝的新装》文中哪一句话让皇帝特别感兴趣?
引导学生答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问:这句话是哪一个人的逻辑?
引导学生答出:两个骗子。
问:两个骗子为何要说出看似正确的结论?
引导学生答出:抓住了皇帝爱漂亮的衣服这个特性,这既是投其所好,又是抓住皇帝致命的弱点。
问:大臣与大臣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大臣与皇帝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老百姓与皇帝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老百姓与大臣间同样存在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答出:骗。
问:这种互相之间的骗是在谁的领导下开展的?
引导学生答出:皇帝。
问:这些群体各自骗的目的是相同的吗?
引导学生答出:不同,大臣的骗是为了保住官位,老百姓的骗是为了免杀头,皇帝的骗是为了保住皇位。
这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一个国度到处存在着“骗”,大家想一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国度?
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腐朽。
老师再次问学生:“骗”与“腐朽”之间存在着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生很快就明白“骗”是导致“腐朽”的根本原因……
这一番连续性的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她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我在教《变色龙》一文,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我问: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善变”。
我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变得特快”“反复无常”“狡猾”“愚蠢”等。
我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看风使舵。
我问:“看风使舵”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引导学生回答:狡猾、媚上欺下。
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
引导学生回答:媚上欺下。
我问: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引导学生回答:当时社会像这样的人较典型普遍。(讨论)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 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我在教《小橘灯》一文时,也曾这样设问:
我低声地学着课文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
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
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她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何不直说?”
有的学生会说:“怕敌人知道。”
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运用富于艺术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贵港市港北区峡山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