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工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探讨
2009-06-13王忠成
摘要:技工教育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实际,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教材改革和教材建设,对理论知识课程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采用精简、融合、重组、优化、增设等方式,开发使用综合教材,对新技术知识模块选择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训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技工教育;教材改革;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78-02
一、技工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不足
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公布的关于技工院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56%的在校学生对所开设的基础课程总体评价不满意,100%的人认为基础课需要改革。一方面对学习不感兴趣和不能主动学习的人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之多;另一方面,100%的被调查者希望增加实践课程。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具有学习愿望,但多数没有学习兴趣。就是说,目前技工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和教学形式还没有适应学生的实际。根据笔者所在学校调查,机械类数控车专业为例,所开课程有:德育、语文、数学、物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电工学、工程力学、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数控原理、数控编程与操作、车工工艺学、车工实习与技能训练,显然,课程安排太多,教学任务过重,不符合教学改革、学生减负的原则。
在现行的“3.1.1”三段式教学模式,就是针对招收的初中毕业入学的三年制技校中技班的各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上理论课,第二学年校内实习,第三学年校外对口工厂顶岗实习,为毕业安置打好基础。在第一学年内完成以上如此之多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天必须上六节课和两节晚自习,繁重的学习任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这对于目前技校学生大多数是中考成绩较差者,初中没有毕业、辍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兴趣低,学习能力不强,尤其对专业基础理论课,厌学现象更为严重。加之专业课教材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一定水平,深奥难懂的理论经常使他们望而止步,更使他们雪上加霜,特别是数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上课时根本听不懂,没兴趣,导致白天旷课,宿舍睡觉,晚上千方百计溜出校外通宵网吧,最后结果不得不选择以退学、辍学或开除学籍的命运而告终。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调查,数铣1169班,2008年9月1日上课时入学人数为44人,通过一学年的理论上课,到2009年6月31日,因听不懂课而旷课、退学、辍学人数高达14人,全校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6月31日共退学、辍学人数总共达148人。这样以听不懂课、学不懂为理由退学、辍学的惊人数字告戒我们,在当今技工教育招生大战、生源紧缺的时代,招生人数中在校学生人数大量减少,实为可惜,不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由此可见,传统课程模式过分重视学科体系,理论过深,忽视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沟通,使学生觉得所学与所做没有联系,学习起来兴趣索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传统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划分过细,各课程过于强调各自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整合、联系,导致一方面存在课程之间不衔接,出现空当,另一方面课程之间出现交叉重复,内容繁琐现象;使该课程模式只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传统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各个相近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差,使学生所学专业的口径过窄,导致车工不能操作铣床,铣工不能干钳工活,形成隔行如隔山的局面,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和需要。
当前技校(中级)课程设置只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模式,基础起点高,理论知识多而深,有着明显不足,归根到底就是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似乎学到了很深厚的理论知识,实际上没有掌握真正的技能,成为半成品、再制品或滞销品,走出校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或培训,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技工教育教材进行改革与建设。
二、技工教育教材改革建设的探究
技工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为指导,打破全面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体系。培养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专门人才。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具体原则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课程的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在科学地设置专业基础上,以胜任岗位职责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促进专业教育的实践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确定课程的教育目标,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扬弃原有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课程教育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方法适合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手段服务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改革重点是要从技工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来设置课程。要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课程之间实行整体优化,构筑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技能模块,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选用和开发教材在课程改革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部分传统教材内容繁杂、知识重复、知识陈旧,几十年不变,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时首先要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考虑就业市场需要,以及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对传统教材进行增删、修改、重组,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或是根据需要开发新的综合课程教材,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精简课时,对理论知识课程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于理论过深,实用性不强的课程或内容可以删除,如数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课程可以不开设,其它课程开设,采用“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经验丰富的教学一线教师编写综合教材,即实现教学课程的综合优化。课程优化按广域课程、并联课、融化课程优化设置。广域课程是由内容广泛的多种学科,将适用的内容摘选,叠合在一起的课程。例如:语文课程中只选应用文部分:收条、借条、欠条、通知、告示、讲演稿、求职信、申请书等,可以与德育课程中的法律常识、劳动法、合同法、婚姻法、思想教育、职业道德、职业指导、社交礼仪、社交修养、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现代企业管理等内容综合为一门《人文知识》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基础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继续学习打下基础。《人文知识》课程建设,既要考虑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重要考虑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具备处世能力、创新能力,具有事业心、责任心;要有纪律性,诚实性,团结协作性,树立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实干奉献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
专业课的教材建设,按优化整合设置,要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职业能力为培养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与时俱进的原则,突出专业教材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和中心,强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将知识、技能、态度的学习融为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态度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实习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活动逐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较高的成就动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在专业教材内容选择上,要体现理论内容的衔接和沟通。让学生能自然地做到由基础理论到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到实践课的从容转换。虽然理论课教材建设采用“必需够用”的原则,但是必须注意理论教材与专业课教材、专业基础课教材与实践性教材的衔接,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内容将支撑什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并有意识的注重融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容与培养。为此,专业课教材的建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分别糅合为一体,成为一本专门工艺学。并在相应课程模块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相关技术要求,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满足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的要求。因而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要为学生学好本领创造条件,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采用有效措施,就是实施的双证书培养制度。例如,车工工艺学与车工实习技能训练;铣工工艺学与铣工实习技能训练;钳工工艺学与钳工实习技能训练;数控原理与数控编程工艺,并把电工学中的几种常见控制电路,纳入工艺学中相应机床维修与控制线路章节;并把《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科书中的工、量、卡具与测量纳入各专门工艺学书中;把《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中的相应内容纳入对应的专业工艺学教科书之中。
对于专业基础知识中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中的尺寸配合与极限,形位公差与标注、表面粗糙度等内容;以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金属材料的种类、机械性能、常用的热处理方法、钢、铁常用牌号识别等内容;《机械基础》中的齿轮、键、销、轴承、螺纹等内容,均和《机械制图》课融合在一起,以科学发展和实际需要为依据建立起一门综合的全新课程《机械知识》;这样既避免了相关课程的相互重复,又降低了难度,精减了课时,起到了“书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新技术知识模块,除介绍成熟稳定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和国家标准外,用知识拓宽方式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及科技发展的趋势,使学生能够掌握、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选择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按照学习任务分析、加工工艺准备、加工程序准备、机床操作与工件加工,质量分析与监控等环节组织教学,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开展实践训练的一体化数控实训中心和CAD/CAM软件应用及仿真加工训练室,配制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电火花数控加工等数控设备,以及各种CAD/CAM应用软件,与数控机床配套的模拟编程及仿真加工软件,在教学中,基础编程理论,自动编程以及机床基本操作等内容,安排在CAD/CAM软件应用及仿真加工训练室教学,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手工编程,自动编程,仿真操作以及模拟加工,并通过仿真加工了解刀具的运动轨迹,检查程序中的错误,最后通过教师的局域网将正确的操作程序输入数控机床,这种结合数控实训中心的现场教学,既安全可靠,又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
由于现代企业工作节奏快,操作型和服务型工人的工作强度比较大,工作与加班时间每天至少10~12小时,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压力,为此,技校课程设置还得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健康是工作的前提,工作的本钱。技校学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坚持每天两操一课,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质显的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机械类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在校采用灵活、适用教学计划,普通机械类专业只有四门课程:体育、人文知识、机械知识、专门工艺学;数控机械类专业再加一门数控原理与仿真加工技术,在校各个专业都可以把《计算机原理与应用》、《CAD制图》作为一两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及综合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现代企业在进行经营中“关、停、并、转”的改造,重组以后转岗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再学习、再就业、再发展的需要。新型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适用性、灵活性、先进性、前瞻性、融通性,突出了其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点。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教材改革建设,技校机械类中职教育课程减少了,学生乐学无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学生家长支付书费开支降低了,使学生无辍学、退学现象,人人学得了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掌握了熟练的技能,解决就业吃饭生计,学生乐,家长笑,这才是人民满意的技工教育。
只有不断深化技工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开发与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合理搭配编审人员,才能保证既把握课程知识与技术的新动态、发展趋势和生产一线的实践需要,又能保障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教材的适用性和实践性,合理的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定单式”培养,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方法和弹性学习制度,同时要加强技校学生的职业指导与就业工作指导,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适应企业需要的挑战,全面提高技工教育的质量,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推动技工教育的新发展,新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光. 职校生为何不爱学习基础文化课 [J].《西北职教》2008-2.
[2]邹永忠, 谢新明.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模式探讨[C].《导向就业.服务社会》.
[3]王军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如何建设 [J].《西北职教》2008-5.
作者简介:王忠成(1957-),男,陕西省机械高级技校高级讲师,陕西省重工业厅和工业信息化厅优秀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