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紫钗记》的改编
2009-06-12唐葆祥
唐葆祥
今天昆剧演绎古代经典名著,不外乎缩编、折子戏串演、改编三法。“上昆”《紫钗记》采用改编之法。改编,就是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以当代的眼光予以梳理改动。
首先,尊重原著,充分体现汤显祖的创作意图。《紫钗记》是“临川四梦”的第一梦,虽是汤显祖早年作品,不够成熟,但反映了他早年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思考,且对后三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紫钗记》取材于唐人小说《霍小玉传》,写李益和霍小玉的美好的爱情和婚姻,遭到以卢太尉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干扰、破坏,终以黄衫客的出手相援而得以团圆。在剧中,黄衫客是个除暴安良、惯打不平、上通宫廷、来去无踪的神秘人物。通过这样的人物来解决社会矛盾,正是汤显祖一个梦想。明末清初剧评家王思任指出:“《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可见,黄衫客在剧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
其次,着眼于今天的观众。古代戏曲演出的环境,古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都与今天有着很大差别。《紫钗记》原剧共53折,篇幅宏大,结构松散,戏剧冲突不强。因此,我们在改编时采取了减头绪、删枝蔓,突出人物性格,强化戏剧冲突之法,以期今之观众能较完整地欣赏全本。例如,原著中人物众多——霍小玉有母亲,李益有崔、韦二友,关西有节度使刘节镇,在剧中占了许多篇幅,我们就把他们删去了。又如,原著写霍小玉的相思、祈求到绝望,用了《女侠》、《巧夕》、《银屏》、《裁诗》、《卖钗》、《伤感》、《怨撒》等折,我们仅用《怨撒金钱》一折就将这些内容概括了。卢太尉对李益软硬兼施,欲招为婿,原著也用了《计局》、《移镇》、《讹传》、《裁诗》、《泣玉》、《劝赘》、《强婚》、《缓婚》、《哭钗》等折,我们仅用《哭收钗燕》一折集中表达了这些内容。原著中《边愁》一折写李益与军士们月夜巡边,演绎了“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唐诗意境,生动地表达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豪迈以及思乡之情,在古典戏曲中不可多得,尤其它载歌载舞,有领唱,有群唱,颇具昆剧特色。然而,它在全剧中游离于李霍爱情主线之外。我们把李益一首“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诗移用过来,后王哨儿奉命将此诗解释为李参军已招赘卢府,因此不想回来,企图让霍小玉断了对李益的念想;而卢太尉又曲船此诗,说是怨望朝廷,结党营私,有欺君之罪,以威胁李益,成了他手中一张王牌。一诗数用,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这样,这折戏在全剧中成了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保持昆剧特色,遵循昆剧创作的基本规律。昆剧与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在改编昆剧传统剧目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将几折戏合并为一折,但这几折戏的曲牌又分属不同宫调,若是将它们硬凑在一起,就“乱了套”,就不是昆曲了。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以某一套数为主,其余的曲文都改写,纳入这套曲牌之中。若是原套数不适合改写的内容,那就得重选一套。如在改编本《怨撒金钱》一折中,我们觉得原来的南曲不能表达霍小玉此时的思想感情,就重填了一套北曲。
当然,改写或重填曲牌还会遇到文词风格的问题。例如,汤显祖《紫钗记》文词特色是“浓艳”,我们在改写时就尽量少用通俗的大白话,否则就会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