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孟颛:捐献十余万卷古籍和一座藏书楼

2009-06-10李广华贺宇红

人物 2009年5期
关键词:天一阁冯先生书目

李广华 贺宇红

2008年10月15日—24日,现存亚洲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举办了一个特殊的展览——“冯孟颛捐赠文物精品展”,共展出宋、元、明、清版古籍,碑帖,刻板50余件。这是冯孟颛先生捐赠十余万卷古籍、文物、碑帖和一座藏书楼46年后,所捐文物首次在天一阁大规模与观众见面。

伏跗室

“伏跗室的代代橘树现在很粗了吧?那是祖父在我很小的时候栽种的,原来三棵,现在只剩一株了,有80多年了。我有十几年没回去看了,很想念。”说这话的是伏跗室主人冯孟颛先生的长孙女冯太同,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一名动画师,今年83岁。

2008年国庆节前夕,我们在上海复兴西路63号冯太同家,与冯孟颛的孙女,冯家四姐妹太同、仲同、叔同和季同聊起了她们的祖父。

伏跗室坐落于宁波海曙区孝闻街旁,清代建筑,坐西向东。整个建筑为五开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古朴精致,保存完好。进入漆黑的大门,便是一处天井,靠右面生长着一棵橘树,枝杈像一把巨伞遮挡着小半个院落,树根有大碗口粗,上面挂满了橘子。据说,代代橘并不好吃,但可以入药,想必冯先生当年种植这一树木是取其寓意,希望藏书能代代相传。树木掩映下有个半人高的圆形堡垒,那是当年为防日寇轰炸专门修建的防空洞。迎面的抱柱联书是沙孟海先生的手书:“有满屋藏书古为今用,是当代宿学人以文传”。厅堂及两侧陈列着冯孟颛先生生平事迹,有多幅照片和古籍批注、信件原件。

伏跗室原名伏柎斋,是冯孟颛族叔、甬上著名诗人及书法家冯君木根据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狡兔硂伏于柎(跗)侧”之句命名的,“柎”与“跗”相通,“跗”是脚背的意思。希望他闭门修书,伏处跗坐。

冯孟颛其人

冯孟颛名贞群,字孟颛,号伏跗居士,慈溪人,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农历九月二十三,卒于1962年3月31日,终年76岁。冯先生祖父冯溪桥以办松江府娄县盐务起家,后迁居宁波。冯孟颛8岁丧父,靠寡母和祖父抚养成人,17岁考取秀才,19岁祖父去世后承继家业,但做生意并非其志向。辛亥革命后,任宁波军政分府参议员。1932年至1941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解放后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宁波市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在孙辈人的记忆里,祖父冯孟颛是个十分爱读书的人,从早到晚坐在书房里,严冬酷暑,雷打不动。看书写字累了,他会端着水烟袋,透过窗格,看孩子们在院中玩耍。

冯先生的记忆力让和他接触过的人叹服。一次,天一阁研究人员洪可尧跟先生去开会,离会议开始还有段时间,冯对洪说:“等也是等,我们找书背背。”洪随手拿出一本《尔雅》。冯说:“从头往下背不算什么,我们倒着背吧。”洪在一旁对照,冯一口气倒背下来,让洪目瞪口呆。

收书藏书

冯孟颛在古典文学、文献学、目录版本学方面造诣颇深,精于考据,有鉴别古籍的好眼力。特别是对宋元椠本、明清刻本,以及手本抄本均有研究,哪些本子序跋缺失,哪些为后人填补,哪里有谬误,经他翻阅,立时能辨真伪。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科举废,新学兴。许多藏家生计难以维持,便变卖书籍,有的甚至论斤出售,用以养家糊口。

冯孟颛尽自己的财力,边鉴别,边收进。从赵氏“种芸仙馆”、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屿楼”、赵氏“贻谷堂”、陈氏“文则楼”等著名的藏书楼都进过书籍,许多是十分珍贵的版本。

正统的性格,也多少影响到冯先生的收藏,他对经、史、子、集类典籍特别感兴趣,而对艺术、小说、词曲类却很少问津。挚友马廉曾开玩笑说:“你所收的大多是正统派的作品。”马廉也是大学问家,正好与冯先生相反,他专收小说及词曲类秘本,还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不登大雅之堂”。一冯一马,一“正”一“旁”,两位慧眼之士,在那特殊时期,抢救了大批珍贵古籍。

伏跗室藏善本300多种,其中宋刻本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16册,为海内珍本。此外还有元刻本赵汸《春秋属辞》八册和郭茂传《乐府诗集》,明刻本刘长卿《刘随州诗集》、明刻本杨循吉的《辽小史》一册,清黄宗羲《留书》旧抄本一册,清史荣《李长吉诗注》,全祖望《鲒埼亭诗集》谢山眉批抄本一册,清姚燮《姚复庄诗文稿》抄本三册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善本。另外还有慈溪张麟淑手录的《李杜韩白四家七古》等珍本。

为了修补古籍,冯孟颛家里雇有几名补书匠。古籍整理好后,按经、史、子、集、丛分类整理装箱,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排序。书箱越排越多,伏跗室的房间显得越来越窄,有的地方拿书箱当起了隔墙。从清末到上世纪60年代,他前后收书达60多年,终达十余万卷,其中以前30年数量为多。

著述

若仅仅是为了当藏书家,聚起十余万卷古籍,秘不示人,孤芳自赏,那也就不成其为真正大家了。冯先生选择的是一条保护、读书和著述的路子。

20世纪30年代,冯先生担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那时常有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人来查找资料、探讨问题。每遇同道来访,他总是有求必应。那一时期,除做文物保护等工作外,整理方志、著述编目成为冯先生的主要事务。

几十年间,他编纂出《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四册十卷,与马涯民合编《鄞县通志·文献志》,协助张寿镛编辑《四明丛书》。此外他还编有《伏跗室书目》六册、《续记刻贴目》四卷、《汉字简化溯源表》一卷、《钱忠介公肃乐年谱》一卷、《续编附录》二卷、《鄞城古甓录》一卷、《晏子春秋集注》八卷、续订唐元结集《箧中集》一卷等。

张寿镛先生编《四明丛书》时,冯先生积极响应,拿出伏跗室珍藏版本多种。编丛需各方搜寻流散的地方文献,共收得乡贤著作187种,其中1/5由冯孟颛提供。他还在丛书的选题、辑编、考校、序跋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有满屋藏书,终能发挥作用,乃冯先生一大心愿,也实现着一个读书人的自身价值。

与天一阁的渊源

1933年9月,一场强台风吹倒了天一阁的东墙,部分图书受损,藏书楼危在旦夕。此时天一阁范氏后裔已无力来维护,延续了几百年的藏书楼将毁于一旦。关键时刻,作为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的冯孟颛站了出来,他决定由文献委员会组织重修天一阁。在征得范氏族人的同意后,成立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这个临时机构有25名委员,其中范氏族人6名。委员会由鄞县县长陈宝麟任主任,冯先生主持日常工作。经费一部分由鄞县县府解决,一部分向社会募捐。

募捐以电报快邮等形式向京、津、沪,以及杭州、宁波等地同乡、有识之士发出,共募到经费一万四千余元。

从1934年6月动工,到1935年底,工程进行一年半时间,修复了倒塌的东墙、整修了书楼前后假山、建起兰亭,还从宁波府学处迁来尊经阁,移来各地明清及民国的石碑90余方,建起明州碑林,共花费一万七千多元。使天一阁不但恢复了往昔的风貌,还增添了新的景观。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1673年,大学者黄宗羲以他的学问和影响力,得到了范家的认可,在讲学之际,首次以外姓人的身份被允许登楼阅览,此时距天一阁建成已经过去107年了。登楼阅览后,黄宗羲发出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萌生了编纂天一阁藏书目的念头。范钦自己也编过书目。自黄宗羲登楼编纂书目起,有许多大家编过天一阁书目或纂写藏书记之类的书籍,到民国时期,天一阁的藏书目已有十几种。

而此时的天一阁经历了战争、偷盗、台风等各种劫难,书籍又遭虫蛀、霉变等灾害,受损严重,太需要一部新书目了。

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商定:1936年8月16日开始编目,由冯孟颛任主编,范吉卿、范若鹏协助。冯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对天一阁的贡献,得到了范家的信赖。

从伏跗室到天一阁,相距不过两里路,身着长衫的冯先生每天花六个铜板,包辆黄包车,按时赶往天一阁。他缓步登楼,轻开书橱,一卷卷地翻阅这些从范钦老先生起,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学问家才有幸动过的古籍。每阅一卷,他都小心翼翼地甄别考据半天,然后再小心地放回。秘书施少素在一旁认真地记录,唯恐漏掉一个字。无论刮风下雨,冯先生每天往返于伏跗室和天一阁之间,不要报酬,一干就是174天,最终拿出书目初稿。

卢沟桥事变后,先是上海沦陷,接着杭州沦陷,宁波危在旦夕。为更好地保护藏书,冯孟颛请来宁波警备司令部的姚钧工程师,特意在伏跗室的天井中修建一处防空洞。洞并不大,树木掩映下,隐蔽效果明显。

天一阁的书目还只是个初稿,校对核准工作还很繁重,特别是虫蛀、鼠啮难以辨认的,还需要补齐批注。书房距防空洞几步之遥,遇到敌机轰炸,他就带着资料,躲到防空洞里校对。整个藏书目就是在敌机轰炸宁波那段时间里,一会儿书房,一会儿防空洞地转来移去校完的,耗时一年半时间。《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20册,简目正稿五卷,外加附录五卷,共历时三年完成。正是有冯先生等人的努力,才摸清了此时天一阁的家底:孤本秘籍一千五六百种,约一万三千余卷。

1939年4月7日,天一阁尊经阁里召开了一次不寻常的会议,冯孟颛以重修天一阁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加,会上决定了一个对中国藏书业来说十分重大的事情:为防日寇抢掠,天一阁藏书转移至浙江龙泉异地秘藏。转移天一阁藏书,成为建阁370年来的首次,也是天一阁443年历史中唯一一次藏书出阁。书籍在龙泉秘藏8年,最后得以安全返回。

冯先生在收书过程中,得到过天一阁早年散出的明刻本、抄本十余种,足以为自己的收藏增辉。作为藏书家,能得到珍贵的古籍固然是高兴的事,但冯先生以一个文人的品格和襟怀决定:天一阁的流散古籍不能归入伏跗室的藏书之列。他修补齐整后,悉数赠送归阁。

气节

1941年4月20日,宁波沦陷。冯先生一家老小去到乡下,他秘书施少素位于黄古林的老家躲藏。只有冯孟颛和夫人陈梅云没有走,亲友们劝他们暂避,可满楼的古籍他怎么能够丢下不管呢?冯先生和夫人大门紧闭,每日在嘈杂和恐惧中度过,遇到轰炸,便躲到防空洞里去。

日寇垂涎中国的典籍由来已久,自南京、杭州等地沦陷后,常有古籍被抢的消息传出。日军攻占宁波后,首先派一个中队的兵力冲入天一阁,欲实施抢劫,无奈书去楼空,计划未能得逞。

怎样方能保得藏书安全?想来想去,只有一招可以试试。冯孟颛找来多尊佛像,供奉在书楼的每个角落。他想:日本人不是声称信佛吗?佛祖面前他们还敢胡来?

气势汹汹的日本宪兵队头目冲进来,看到眼前烟雾缭绕中供奉着一尊尊佛像,庄严神圣,果然未敢造次,停了一会儿,撤走了。满楼古籍就这样逃过一劫。

可日本人和汉奸的纠缠并没有停止,日本特务芝原平三郎了解到冯孟颛的身份和影响后,带领三四个宪兵闯入伏跗室,持枪威逼冯先生出面组织宁波维持会。冯先生以年迈多病加以拒绝。特务偕汉奸反复纠缠,开始要求他去上海募捐,筹办平价米,并扬言前夜已由电台播出新闻,冯先生怒斥特务汉奸无耻。后来汉奸邀请他出席伪文化座谈会,也被他当场拒绝。敌人无耻地捏造事实,第二天公然登报发表冯孟颛出席文化座谈会的新闻。冯先生闻讯气愤至极,立刻向报馆声明,要求更正昭雪。

在《伏跗室记》中,冯先生表露心声:“岛寇陷鄞,初以威胁,继以利诱,终用反间,日人数迫贞群出主政局。念硕果仅存之身,白刃可蹈,饥饿可忍,逆则不敢附也。”

捐书

老朋友郑振铎几次来冯孟颛家作客,聊得最多的当然是书籍的事。老友心里清楚冯先生所藏之巨、之精。一次聊到兴头上,郑先生抛出一个想法:能否将伏跗室所藏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国家可以支付20万元。

对此提议,冯孟颛婉言谢绝了。他要把书籍留在家乡。1962年3月31日,冯孟颛病故。按照先生遗愿,夫人陈梅云和女儿、孙女、孙子经过讨论后决定,将十余万卷藏书,以及文物、金石、文稿,连同藏书楼一道全部捐献给国家。

身处悲痛之中的冯家老小一边处理后事,一边办理捐赠事宜。4月6日,在伏跗室中堂举行了庄重的捐赠仪式,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向政府献书献房。政府还同时决定:保留伏跗室,常年对外开放。

十年动乱,伏跗室受到冲击。1970年5月,全部藏书被强行调往杭州。后经宁波方面多次要求,冯家后人奔赴杭州、北京呼吁,书籍终于在1974年1月和1977年10月分两批运回宁波。点收时发现遗失63册。《甬上宋元诗略》原16卷,丢失卷五至卷八,成为残本。明刻本李攀龙撰《沧溟先生集》八册被白蚁严重蛀蚀,难以辨认。

历经磨难的十余万卷古籍总算回家了。后来,书籍全部移藏天一阁,续写了冯先生与天一阁的缘分。

天一阁现存古籍30余万卷。对冯孟颛来讲,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猜你喜欢

天一阁冯先生书目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冯登府与天一阁
天一阁知见录
天一阁四事备忘录
晴空一声霹雳
天一阁轶事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中央文献出版社等提供869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