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代玉印论“玉”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2009-06-10陈光田

新闻爱好者 2009年7期
关键词:玉器古人

陈光田

摘要:从上古时期到今天的现代生活中,作为石之美的“玉”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以先秦时期的玉印为切入口,对古人用玉的情况及其背后所蕴涵的古代文化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探讨。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自古以来,玉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艺术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玉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装饰品,更象征着人的高贵及其高尚的品格。

关键词:玉印玉石尊贵

所谓玉印,是指古代以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印章。在先秦时期,只有那些地位非常高的贵族才有资格使用玉印,至于其他人所使用的印章一般是铜质的。秦代以后,玉印成为帝王的专用物,故有“玉玺”之类的称呼。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云:“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古人何以如此看重玉,为它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并成为帝王的专用之物?本文通过对古人在生活中使用“玉”的情况,以及“玉”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进行一番探讨,以就正方家。

一、玉象征着尊贵和地位

“玉”从古到今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被看作是圣洁的化身。从距今五六千年的内蒙古翁牛特旗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巴林右旗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以及良渚文化中的“龙首玉镯”和“玉琮”等可以看出,我国先民崇尚美玉的文化观念由来已久。《说文解字·玉部》云:“玉,石之美也。”其美有五:“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以此“五美”比喻人的五种美德,即仁、义、智、勇、洁等人类所具有的高贵品质。《荀子·法行》云:“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桡,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管子·水地》云:“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古代文献中分别谈到“玉”有五德、七德、九德,甚至十一德,这说明玉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是广泛的,它应用于一切社会活动之中,如祭祀、宴飨、朝聘,乃至普通的交往、服饰等,以标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衣帽服饰的高贵华美、君臣上下的尊卑有别、为人品行的高雅守信,以及友谊爱情的纯洁坚贞等。

玉在古代被使用时有明显的等级规定,《周礼·玉人》云:“镇圭尺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可见,帝王赏赐玉圭给臣子,取的就是栋梁柱石的含义。《周礼·典瑞》中也有“以玉作六端,以等邦国。王晋大圭,执镇圭,缫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公执桓圭,伯执信圭,缫藉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之类的记载。这些史料说明,祭祀天地、诸侯会同、觐见时诸侯执玉的规格、形制等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这一切都把玉放到崇高而纯洁的地位,进而上升到神圣的高度。由此可见,玉器是权力、等级的象征。因而“玉”受到历朝历代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玉具有信物的功能

由于玉质的晶莹和刚硬,具有纯洁和坚贞的含义,所以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玉往往用来表示诚信,具有信物的功能。这时的玉不再用来突显它的区分等级性质,更多的是体现它的信义象征。如“瑞”字本是一种玉制的信物,《说文解字·玉部》云:“瑞,以玉为信也。”相当于后代的印信,用来馈赠友人或情人。《诗经·秦风·渭阳》云:“何以赠之?琼瑰玉佩。”《诗经·卫风·木瓜》中也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佩玖”、“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之类的诗句。这些诗句让人体会到彼此之间的纯洁友情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因此。用玉来比喻高尚纯洁的友谊、爱情,自然是非常贴切的。

在军事生活中,最典型的信物代表是“琥”,《说文解字·玉部》云:“发兵瑞玉,卫虎文。从玉从虎。虎亦声。”琥就是虎形或带虎纹的玉器,本义卫虎符。其实,古代用来调兵遣将的信物不一定全称为琥。《周礼·春官·宗伯》云:“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不以琥也。”璋是古代君王用以调动军队的兵符。玉制,边缘形似牙齿,故名曰牙璋。郑司农云:“牙璋,缘以为牙。牙齿,兵象,故以牙璋发兵,今时以铜虎符发兵。”上文提及的“瑞”也具有符节的功能,《左传·哀公十四年》云:“司马请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杜预注:“瑞,符节,以发兵。”由此可见,上古时期曾用玉虎符、牙璋或瑞等玉制品来充当调兵遣将的信物。

三、玉器是古代重要的祭器和丧葬之物

玉制祭器常常用于祭祀天地四方、先祖列宗、日月星辰、山岳河川以及其他各路神灵等重要活动。《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奉玉齐。”祭祀时,以“玉”奠于神座。用毕收藏起来。如《说文解字·示部》云:“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庇及皮币。”祭祀河神时,则投璧于河。《左传》庄公八年有“牺牲玉帛,不敢加也”的语句。“不敢加也”就是说不敢虚报,可见古代以“玉”祭神是常有的事。

古人在祭祀时对“玉”的看重当是从上古时期开始的,原始居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是通神的崇拜物。商周时期,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当时的“六器”就是祭祀自然神的玉器。古人“以工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主张天圆地方,“以苍璧礼天”,因为天是圆的,又是苍色的缘故;“以黄琮礼地”,那是因为地是黄而方的。古人以玉的颜色和形制来配合阴阳五行之说,从而产生祭祀天地四方的礼器。也许正是由于祭祀神灵的庄严,《周礼》对“六器”的造型确定、玉材的选用以及祭祀对象的安排都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后世历代帝王都承袭了这一祭祀制度,从而体现出玉器在祭祀神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玉还是重要的丧葬之物。古人认为玉是灵物,可以保护尸体不被邪魔侵犯,防止精气外逸,从而具有再生的可能。《周礼·典瑞》云:“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敛尸。”《墨子·节葬》亦云:“存乎诸侯死者,虚府库,然后金玉珠玑比其身。”应该指出的是,纯粹的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而是指那些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如握玉、玉塞、玉衣、玉玲等。就保护尸体本身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含玉”。也称为“晗玉”,是古代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周礼·天宫·天府》云:“大丧共含玉。”大丧是指帝王的葬礼。其他人死后则含璧、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考古发现的资料可以证明,早在殷商时期。死者口中就含有

贝。从周代到春秋时期,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中州816号西周墓的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代墓葬中经常见到。古代为死者口中“含玉”除了保护尸体不腐烂的良好愿望之外,还应该有不忍心让死者空口而去的习俗。正如《左传·文公五年》云:“含者何?口实也。”何休注曰:“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可见,死者口中的“含玉”,一方面是希望保护尸体不腐烂,另一方面应该是承袭了原始的含食观念,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有饭吃。

四、玉具有驱鬼避邪的作用,是重要的配饰

远古人类即有石崇拜的习俗,认为石是神灵之物,尤其是作为石之美者的“玉”,其“硬、美、润”的特质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这也为玉笼罩上了种种神圣又神秘的光环,进而把“玉”奉为万物主宰、天地之精。由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无法理解和抵御,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他们认为沟通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祥之物。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把“玉”的出现看作是一种祥瑞的征兆,传世文献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汉书·文帝纪》载:“十六年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醋,明年改元。”《魏书·灵徵志》亦载:“北魏高宗和平三年四月,河内人张超于坏楼所城北故佛图处获玉印以献。印方二寸,其文曰:‘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玉色光润,模制精巧,百僚古咸曰:‘神明所,非人为也。诏天下大酣三日。”诸如此类的记载虽然未必真实可信,但它反映了古人对“玉”作为一种吉祥之物的迷信和崇拜。

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词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代“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一起体现这种思想的。汉唐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尤其普及,诸如“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玉堂富贵”等,这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古人祈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与人类祈求吉祥如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驱邪避凶,能够避免凶险灾祸。其本身就是吉祥善福。因此,古代的所谓“压胜佩(厌胜佩)”,就是吉语加上压胜佩一类的配饰,也是为了趋吉避凶以保平安。从其功用来看,更接近压胜器。

所以,随着民间使用“玉”的普及,“玉”成为一种吉祥福康的象征,作为一种信仰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视“玉”为一种驱凶避邪的神物,作为装饰品佩戴于身。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且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玉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是高尚德行的象征

玉器是人们随身佩戴的重要装饰品,可以说,“玉”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到了一起。由于“玉”本身的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从而使之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正如清代学者俞樾在《群经平议-尔雅》中所云:“古人之祠,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从古到今。人们常常将“玉”的细腻和洁白无瑕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气节和年轻女子的美貌。因此,一些反映人的品质、气节、美的词语便应运而生。成为佳句并一直沿用至今。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亭亭玉立”、“冰清玉洁”等。由此引申出“玉”为“美”的象征义。

中华民族爱玉、尊玉观念从“玉”字本身也能看出来,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一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罩的字近四五百个,而带玉组词更是不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从语言表述角度来看,玉是美好的代名词。由玉字构成的许多富有美好含义的字词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词汇世界。女人生得美丽被称为“玉人”,她的容貌可用“玉容”、“玉貌”、“玉面”、“玉琢”来形容。她的身体是“玉体”,手是“玉手”、“玉笋”,臂是“玉臂”。她站在那里是“亭亭玉立”,迈的是“玉步”,即使是小家小户的清丽女子,也用“小家碧玉”来比喻。男子长得俊秀就用“美如冠玉”来形容;站在那里是“玉树临风”;形容一个人有才华,可以承担大任就是“擎天玉柱”:还有“珠玉在旁”、“珠沉沧海”、“怀珠抱玉”等来形容人的才华出众或品行高洁。以“玉”比喻美,不仅仅表现在人的本身及其才华。还有这些才华的外在表现。如比喻文字之美用“字字珠玑”来形容;见解精当叫“珠玉之论”;形容一个人的声音圆润叫“珠圆玉润”;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引出别人的观点叫“抛砖引玉”;别人的话甚为重要或切中要害,则是“金玉良言”等。人们除了用“玉”喻人之外,对一些美好的事物也常常用“玉”或跟“玉”搭配的词汇来表示,如:美好的花卉草木是“琪花瑶草”;美妙的音乐是“金声玉振”;月亮是“玉盘”、“玉钩”;形容美好的东西多时叫“琳琅满目”等。

也许正是因为“玉”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从而使之成为高尚德行的象征。正如《礼记·玉藻》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从春秋来年以降,随着社会制度的大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德。开始把玉拟人化。虽然这些观点不一定完全可取,但它代表了儒家对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外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因此,玉还有“五德”、“九德”之说。人们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便使玉成了君子的化身。故有“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类的语句。佩玉成为君子有德的象征。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诸侯都把玉当作自己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为有“德”之人,《诗经》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内容。“玉”的这种文化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总之,综上所述,玉的使用在上古时期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卜角落,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艺术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以说,玉文化就是中国7000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国深奥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有关它的趣闻,更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足见中华民族爱玉至深至诚。自古以来,人们赞美玉、爱玉、佩玉,它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装饰品,更象征着人的高贵以及高尚的品格。也许正是因为上述诸方面的因素,才使得玉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帝王的专用物。

编校杨彩霞

猜你喜欢

玉器古人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好玩的古人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隆冬将至,看古人如何优雅过冬
西汉玉器的鉴定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好玩的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