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小诗的启发

2009-06-10刘醒龙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油盐血肉小诗

刘醒龙

对手小说的创作者来说,现实生活要求自己必须不断地对自身有所创造。只有这样去做,小说及作家本身才不会流于平庸。文学是崇高的。这并不等于说,只要涉足文学,一个人就会自然地跟着了不起。

写作是为了完善一个人的生命。因为它是生命对文学的想象。

反过来,还有文学通过书写对人的想象。书写之想象并非只是虚拟的天马行空,难的是对生活本身的想象,既要超出人们的普通智慧,又不能脱离生活的本真。它不是纯技术的,而应该是人的意识如何对宏大世界进行把握。

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我现在越来越发觉:那种貌似平凡,随处可见的东西,往往是最深刻、最难弄懂的,同时也是最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正是这样,没有谁说过自己不懂其中一些玄妙之处的,然而,又没有谁能做到在文学与生活的碰撞中,时时保持着清醒意识。生活时常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打扮得蓬头垢面,听任作家们用自己的情感尺度来尽情梳理,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甚至出现人与鬼的差异。

有句老生常谈:生活无所不在,生活就在手边、身边和眼边。情况的确是这样,生活是每个人一起共同创造的,因此每个人的行为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症结在于作家如何在自己的写作里,将自身经历融入生活大潮中。

十几年前,偶然听到一首名为《一碗油盐饭》的小诗: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说实话,我从未读过也从未见过只用如此简单的形式,就表现出强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的艺术作品。那么平凡的文字却能负载起一个母亲的全部生命质量,而这种在贫寒与凄苦中竭尽全力给后人以仁爱,温馨和慈善,正是千万母亲的人性之光。直到如今我还在琢磨它领悟它,聆听那字里行间中两个女人的生命对话。我就是从它那里悟出作家的意义,并发现他们的不同:一种作家是用思想和智慧写作,一种作家是用灵魂和血肉写作,对于文学来说,后一类作家更为要紧,更为珍贵。

不能说这首无名作者的小诗里包含着绝对的真理,那样就无法解释为何别人听了会无动于衷。只能说它对我这样的人才是艺术的真谛。

其实,在文学里就应该这样,一把钥匙启开一把心灵之锁,有些人必须用世界级的名著才能见效,对于我一首关于油盐饭的小诗就够了。

这些年,我在很多场合上讲到这首诗,即便是在法国巴黎,也能产生相当的感染。最让我难忘的是在鄂东浠水的一次讲座上,这首小诗竟让一位看门的老头号啕大哭起来。

那场景让我终生不敢忘记,并且还在往后的日子不断地叮嘱自己,希望自己哪一天也能写出一部让类似的普通人读后能歌能泣的作品来。

前不久,去贵州参加一个活动,遇上一位来自宁夏的同行。他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放下,因为他当过十年乡村教师。听他说,在他们那里乡村教师们对《凤凰琴》推崇备至,我也久久不晓得说什么好。

《凤凰琴》的写作灵感来自于某次在山里的黄昏中,看见一面破旧的国旗在寂寞的学校上空飘扬,和另一次在山村的夜晚里听见一支五音不全的竹笛吹出的苍凉旋律。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人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最卑微的人群,按照最流行的价值观进行奋斗,当希望出现时,他们却发现那些让人向往了许久的东西,对自己却无多大用处。他们的价值几乎无人看重,但他们的生命却闪烁着质朴的光辉。灵魂的呻吟和血肉的涌动,总是带着特殊的孤独,这类写作却是最能赢得文学的信任。

世界上没有什么学问比生活本身更深刻。如果说生活是一个巨人,那么哲学只能是它的头脑,历史是其骨骼,而文学艺术则充其量是试图通达它的灵魂深处的血液与神经。生活的毫毛动一根就会使这样的血液与神经发生震颤,仅靠情感是无法实现超越的,必须用自己的灵魂和血肉去作无情的祭奠。

猜你喜欢

油盐血肉小诗
天上的小诗
写给童年的小诗
血肉相依
血肉相依
发现的小诗
一碗油盐饭
揭开油盐共生的奥秘
一碗油盐饭
一碗油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