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丁香情结
2009-06-10袁媛
袁 媛
中国人爱花,更爱用花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志向。老百姓,用花来祈福。诗人用莲花表达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梅花言自己坚贞的节操……。无论是牡丹的富贵,还是梅花的桀骜,最贴合中国人内心的却是那不起眼的丁香花。
丁香花花小,味浓,却不轻佻。在民间,关于丁香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老百姓把它作为爱情和幸福的象征。性情刚烈的姑娘和痴情的书生早已不在,而仙人点化的那个“水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的生死对却流传至今,美丽的丁香花也在姑娘小伙的心中越开越盛。今天我国许多地方仍是如此:云南,崩龙族和傣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采花节”,青年男女。采下丁香花,送给自己的爱人,以表坚贞。有些地区还把丁香花作为定情之物或催办婚事之物。而“神树丁香”的传说更是寄托的中国人家庭和谐的愿望。而无论是爱情的信物还是促成家和的神物,丁香都寄托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家国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浮华的,是沁入骨髓的深刻。
也许是“生死对”中寓含着的智慧,丁香花也成为中国文人的心仪之物,三国时代的文学家曹植,就曾在《妾薄命》中说:“御印浥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青五味杂香。”鸡舌,即丁香的别名,可见此花历史悠久。丁香花之所以在文人心中扎根,也可以说是丁香一直贴合着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中国的美有错彩镂盎的华丽,有清水出美蓉的纯美,而那天然去雕饰的美似乎成了中国人心中暗合的最高境界。在他们眼中,含蓄蕴藉温婉是评价诗词文赋优劣的标准之一。所以作品中对意象的选取也要满足同样的审美要求。丁香花虽没有牡丹的富贵外形。但其娇小可人,尤其是未开和微开的丁香花,更能将诗人那种郁积于胸,挥将不去的情思最准确的传达出来。进而成就了中国文学的千古名句,见证了一段段痴情,表述了一份高洁,留下了屡屡愁思。难怪清人刘大檐热情赞美说:“君不见,此花含吐如瓶瓴,欲开不开殊有情。一夜东风起萍束,纷纷霰雪铺檐楹。”元好问也说“香中人道睡香浓,谁信丁香嗅味同。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熏染费春工。”也许正是有了这种缠绵悱恻之情,让我们对丁香花隐喻下的爱情,更有着格外的关注。
中国文学中倾诉爱情的作品不在少数,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速”;有“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而诗人笔下的丁香虽然也倾诉着爱情,但总也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哀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在《代赠》一诗中用,借丁香结喻爱情使人愁心不解。描述了年轻女子思念情郎的眷恋心情。“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虽然不知王雾是否对改嫁的妻子有那种不尽的思恋,但是词中所传达出的深厚的情感,却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丁香也让人在体会着爱情的幸福的同时,也体会着那种相思离别之苦。“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陆龟蒙希望能够把萦绕在别人和自己心头的这份哀怨扫去,可怎知“剪不去,理还乱”。
还有那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更将这种愁怨传达的自然无痕。从此雨中的丁香总能撩动起诗人的情怀。千年来丁香从没老过。直至今日,丁香仍时时萦绕在诗人的心头。每当绵绵细雨之时,雨中的丁香又一次涌在心头。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塑造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在这里仿佛幻化成一个窈窕淑女,触手可及,但却转瞬即逝,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帐惘。正如张福海所说“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自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而这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驰骋就是人们对丁香花最好的褒奖。
这就是丁香花,也是中国人心中的结——美丽凄婉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