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2009-06-10曹文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实词辨析词义

曹文芳

一、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是指借助课内已学旧知识来推断词义的方法,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中“公逸感端之节,亦固守”,如果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诗前小序“感斯人言”就可推知“感”应译为“被……所感动”;如果联想到《促织》中“少年固强之”就可推知“固”字就是“坚决”意。再如2006年高考湖南卷“间以婀娜之声”,此处“间”如联想到《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就可以推知此处“间”可译为“夹杂”、“穿插”。

二、成语还原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成语还原法是指依据成语中的古义来推断实词词义,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中“鞠咏之才,不患可达”,由成语“患得患失”中的“患”为“担心”意可推知此句中的“患”是“担心”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爽:差错)

三、结构对应法

结构对应法是指利用前后对称的两旬(例如对偶句)中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这一规律来推断词语的意义的方法。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此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2、(2006年天津卷)南迫洛阳。迫:逼迫。要解释此句中的“迫”字,不妨再看原文中的前一句“北通上党”,与“南迫洛阳”结构完全一致,故“迫”和“通”就属于意义接近的对举关系,解释成“逼迫”自然就相去甚远了。

四、语法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基本上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基本上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某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辨析它的词性,进而辨析它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靡鹿。

2、(2006年安徽卷)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例1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2句中“资生之业”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作句子的主语,如果依照句中解释“资”为“资财”义,则“资生”就是两个名词“资财、生活”作定语。而这是不通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动宾短语“谋生”。

五、形音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助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比喻义。如果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根据通假字的基本特点“同音代替”,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如:

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2、(2004年全国卷)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例1中“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断与处所关联的词义是“到、去”的意思。例2中“籴”是与“粜”相对的会意字,把该字拆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人米”,由此推知为“购买粮食”之意。

六、句意辨析法

文言文的翻译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在推断文言词义时特别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敲怎样理解才能使上下文语意贯通。一般来说,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句子中就讲得通,反之则不能。如2005年福建试题“于是其诗益工”的“工”。我们知道第二段都在说陈庭学“得于山水之助”,他的诗写得越来越好,以至于“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所以这里的“工”应是“精妙、精巧”的意思。

猜你喜欢

实词辨析词义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大少不同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