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2009-06-10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言

高 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气象: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亲切的教学氛围,开展多维对话,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发展……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教学活泼开放的创新思维。生动的语文课改在让我们品尝到丰收喜悦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与开放,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缺乏教师的指导;有的课堂盲目追求形式,却不注重实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手段花哨

现在有的教师热衷于用多媒体课件来包装课堂,一节课中,课件做得漂漂亮亮,图片、影视、动漫异彩纷呈,画面有声有色……应该看到,恰当科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确实可以使课堂生动、形象,但也应该看到,这些声像毕竟是“非语文”的东西,离开了“语言文字”这一语文的本质和承载,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却又使学生脱离了对文本的研读和体会,有时还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教学效果反为过分花哨的形式所累。所有这些干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各种形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人语文,从而达到在语文的茂密山林里静心吸纳、潜心修路的美好境界。

二、教学重点题偏

比如说,说明文的要务在于引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精彩的语言以及怎样用语言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地解说自然现象、科学知识,而不在现象、知识本身。教文学味很浓的课文,也不应着眼于听教师讲故事或研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目标仍在于表现故事的方法。但我们看到的常常不是这样,有一位老师在上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竹影》一课时,不是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揣摩去体会、感悟文本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却紧紧抓住课文中“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两句话,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搜集有关西洋画、中国画的知识,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知识、探讨西洋画与中国画的区别,其结果是学生有关西洋画、中国画的知识倒是掌握了不少,语文课的“专务”却被旁落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成为知识的拼盘;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

三、语言训练内容浮浅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或是“讨论交流”。有时甚至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通顺,就引着学生发议论、谈体会。表面看看,煞有介事,好不热闹,细细品品,学生的发言往往又是言不及义,缺少深层次的思考。当语文教学逐渐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却在不断地反思中领悟到了“原色、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我也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究竟要不要披上华丽的装饰外衣,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究竟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热闹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出现迷失“自我”,发生“错位”的现象。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掘的宝藏,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模糊。不需要架空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的课,需要的是文本的回归,需要的是师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

一、在诵读中感悟文本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朗读是一种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每个人在读中一定都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古人读书时,大都会摇头晃脑的读,他们其实就是徜徉在书中的感人的言语中,被文本完全陶醉如人无人之境。在诵读中,把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学生更易于感受语言的音韵美,进而感受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真意美。当学生的情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蓄势、释放时,也正是他们对文章所传达的感情最敏感的时候,这远非理性的启发、诱导所能达成的效果。在教《安塞腰鼓》、《春酒》、《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这类形神俱美的文章时即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回荡着音乐般的语言的氛围中去感同身受安塞腰鼓的豪放热烈,乡情的醇美浓厚,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冬天的宁静祥和。另外,可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营造诵读的气氛,丰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在体验中走进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课堂教学是何等的荒谬。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点拨侧重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他们所熟知的生活领域,让他们回想与文章中出现的相似或相反的情景,由此激发他们的心情感受去感悟文章。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为例。这首流传久远以哲思见长又不乏情感的昂扬的诗歌,语言高度精炼。如果停留在对诗句的直接的理解与分析上,既可能使诗的韵味流失,也可能把对诗味的体味变成了苍白枯燥的说教。在指导学生以多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后,我抓住其中较为抽象的又是关键的词语一“生活的欺骗”设计了一个环节: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一下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曾经欺骗了你?你是如何面对的?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在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一件件刻骨铭心的事情取代了抽象的语言符号。朋友的背叛,亲人的离去,重点中学之梦的破碎……成为他们理解“生活欺骗了你”的最好注解。我进而引导他们比较自己经历这些时的心情感受与作者的心路历程,由此水到渠成他们总结出:诗人表达了希望我们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失意、用苦、挫折的良好愿望。在课后延伸性的作业:写一篇《当我面对困难(挫折、失败、失意)》的小作文时,学生的思维也烙上了“普希金”式的明丽,更多表达的是“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的豁达坦然。

三、在品析中理解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只有认真揣摩文字的表达,才能领悟语言的内蕴,体会作者的深意。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学中就提倡精读一段。什么叫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从各个侧面去读。老师准备把这个层次安排为这样几个内容: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又读课文,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品味写作的手法,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如朱自清《背影》作者着力描写了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外貌,尤其几个动词“探、穿、攀、缩、倾”的刻画,既有手的动作,又有脚的动作,整个形体刻画得十分精细。这几个动词及外貌描写的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更让人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我们只有细细赏析这些词语,慢慢品赏,个中滋味才能感觉得到。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略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画面,自己点评;在全班同学达成共识后,精读描写背影的一段,反复诵读,并注意画出最感人的词语;接着对这些词语作进一步的赏析;最后则延伸要求学生进行有关父亲的动作或外貌的描写。在文本品析教学中,我认为应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在胸中细加比较”,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审美意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也逐步形成,这样他也就可以在阅读其他作品时更好的理解文本。

当我们将语文教学深深地扎根于文本语言之中,将语文教学的重心切切实实地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时,语文教学的精彩就不再是表面的“热闹”和“精彩”了,而是人与文本不断碰撞,情感和思维相得益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的华彩了。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这是目前语文课教学中一个响亮的主题。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言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