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写作心理病因研究及疗救对策

2009-06-10沈林忠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心理作文老师

沈林忠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对此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把写作比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有人认为万般皆不是,惟我“味”最苦——写作如同慢慢地“挤牙膏”;当然也有学生“知”写作、“好”写作、“乐”写作。其中区别之大,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慎重对待。

如果忽视这一现象的存在,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不仅会使存在畏难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容易出现厌学情绪,并且会产生消极的辐射作用,影响其他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作文教学心理的具体方法谈些肤浅的认识。

作文难,与其说难在写作能力上,还不如说难在作文心理上。为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先从心理入手。

一、寻其因,对症下药

言为心声,我们应该坚信:学生的作文虽无法与作家相比,但他们的写作欲望即自我表现和对写作的反馈期望是相同的。每个学生的文章无论好坏,都希望能被人阅读、赏识,期望得到大家的关注,这种期待心理的满足,将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内驱力。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这种写作心理。认真分析,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

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的问题,而且还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作文缺乏兴趣,在写作中缺乏主动性。虽然每个学生存在着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学生害怕作文却有着共同特点,即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作文,缺乏兴趣,平时又不注意观察和积累,一遇到写作时,心情顿时紧张起来,于是寻找种种借口,设法逃避,或者敷衍了事。完成写作多是在教师的监督下被动地硬着头皮凑合的。平时虽能完成日记等写作任务,甚至有时也有个别的“闪光点”,但这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老师对此不加重视的话,他们的自信心将会受到挫伤。

2、学习基础不好,先天性不足;缺乏训练,自身素质较低。有的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思考上的“懒惰”习惯,对作文又缺乏训练,只要一见到写作,就产生恐惧心理,其中较多成分是畏难情绪在作怪。如要求其写作,就以学习基础差为借口,而不去认真构思、写作。常此以往,学生就会被“懒性”所征服,对写作当然也是如畏之如蛇蝎了!

3、过于爱面子,担心同学讥笑。尤其是一些虚荣心较强的同学,平时各方面都好,但怕自己某一次写不好作文——演“砸”了,反而被同学们认为是爱出风头。与其在众人面前丢人,还不如不出声,长此以往,在作文上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4、教师标准过高,要求过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方法简单,过于急躁,动辄训斥,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害怕写作心理的原因之一。这些都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学生,而非作家。只有找准病因,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二、探其源,根深叶茂

学生好比一颗颗“孱弱”的种子,他们的生根发芽,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和培育。教师的引导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获取养分的土壤——生活之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茁壮成长、“根深叶茂”。

1、教学任务必须明确。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对作文要认真研究,并力求用形象、简洁的语言讲明要求。使学生听得懂、好理解、易掌握。有效地避免出现失误,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写作心理。

2、优化教学环境。首先,师生之间要经常沟通、了解,关系融洽可以减轻学生的害怕心理程度。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宽松环境中写作。其次,要努力营造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少数学生的紧张心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写作热情,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3、引导学生多观察,勤积累。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无话可说的最主要原因是平时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去看、去听、去想、去做,所以学生对身边的事才会熟视无睹,正如睫在眼前而不见。对此,我常常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景物,要求写观察日记。譬如一次在观察稻田后,有个学生这样写道:秋天的稻田真美啊!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一样。浪花金黄金黄的、黄得发光,黄得鲜亮,黄得耀眼,欢笑着,一层赶着一层,不断地涌向远方。仔细看那浪花,近处的呈深黄色,远一点儿的呈淡黄色,一层接一层,一层又一层,最后汇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我真不忍心看着农民伯伯把它们剪破。如果未经仔细观察,又怎能产生这样丰富的联想呢?这些描写也绝不亚于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教师要正确处理难与易的关系,在写作教学的安排中,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合理。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应当做到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克服急躁情绪。这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低起点,小跨度,循序渐进,让他们“跳起来摘苹果”,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实践证明,对作文存有害怕心理的学生,一般来说只是少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对待,既要注意培养文学尖子,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更要在对作文缺乏兴趣的学生身上多花功夫、多鼓励加强帮助指导,从而弥补其他客观条件所造成的差距,不断提高学生写作的整体水平。对心理特别脆弱的学生,教师要放下架子,多去深入了解学生,用爱心暖化他们,用热心融化他们,用诚心感化他们,消除他们心中的“块垒”。“对症下药”。总之,学习上给予耐心帮助,情感上给予更多的扶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三、激其趣,展现自我

克服教学呆板单调的现象。增加其娱乐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消除畏难心理的有效方法。写作可穿插于多种形式之中进行,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带有游戏、竞赛、郊游等性质的活动。

1、抓生活“亮点”,充实写作内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又很无奈!有许多学生都这么抱怨,殊不知,精彩的“万花筒”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于生活中有点点滴滴——“亮点”。“亮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偶然性。在教学法中,我发现这一偶然性很能激发兴趣,产生情感。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生活中的“亮点”,不仅作为写作的内容,还是调整学生对作文畏难心理的一大法宝。

2、互改互助,展现自我。为了扩大与学生的交流面,使学生的写作形成规范,我们还在班内尝试每周精写、细改一篇作文的活动。

首先,朗读。每周由老师指名(或者轮流)1—2位学生各精写一篇作文,如果有学生自愿参加更好。先自己修改,同桌帮助修改,小组讨论修改后,由这名同学当众朗读此文。老师和同学们对此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后定稿。部分优秀作文推荐给校广播站播出。

其次,展览。利用教室墙报、学校画廊等阵地把学生细改的作文张贴、展览。其他同学看后将读后感写于日记中,教师把意见集中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修改写作,这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第三,编“书”、投稿。老师把学生作文打印后,编好目录,装订成册,在班内传阅。优秀作文向学校推荐或组织学生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时,他们的写作热情就不是老师所能“控制”的了。

经过训练,学生认为写作难的心理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心中有,笔下无”的现象不再出现。现已有多人次在省、市级的报刊上发表了作文。学生变得乐意写作文了,写作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我们有责任,也更应该有信心教会、教好每一位学生。我们希望以自己的爱心,激起学生的真心,更渴望心与心的“碰撞”,能够燃起耀眼的火花——学生再也不以为写作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当然,这是一项长期、反复而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心理作文老师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心理小测试
六·一放假么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