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读书意识刍议
2009-06-10王朝阳
王朝阳
语文教学思维上有个误区。就是太爱探究教与学的方法技巧,而忽略语文的本质和特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以为绝不是在实践中对那些玄虚而又“玄妙”的教学方法的探究,而是回到根本上来,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让学生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促进他们的生命质量、品位、精神的提升。完成这一提升目标。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多读书、乐读书。
一、培育兴趣,感受生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辈子,就是“这辈子”;而读书的人可以活三辈子,还有上辈子和下辈子。读书不仅可以把我们的生命历程延长,还可以让我们“这辈子”的生命质量提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只要阅读了,至少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阅历,修正我们从社会上获得的直接经验,获取我们所无法直接获得的古今中外的人们的人生体验和生存智慧。那么,“这辈子”至少就可以活得有些滋润,有些颜色,更有生命的质感。
我们真切希望朗朗的读书声能响彻整个校园。可如今的现状是,学生们大多都不愿意读书,难开“金”口。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注意力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和特征上来?当务之急就是及时培育学生的读书兴趣。我们要告诉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修养,为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准备。知晓了个中事理,学生的读书兴趣自然会培育起来的。当然我们更要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来加以有益的‘引导。例如:在讲述《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项脊轩志》等散文名篇时,有意识地将学生置身于散文特有的情感境界中去,让他们充分地接受感情的熏陶与洗礼,勾起他们对故乡的那份独有的偏爱与依恋。体味国家遭难忧愁难遣的爱国情愫,感受人间至真至深的亲情等,对“美文”“美情”有更新更深的感悟。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如此地坚持下去,学生的读书兴趣何愁不会找回?
二、科学引导,激发共鸣
许多学生认为读书是一种单向活动,泛泛浏览,草草了事,缺乏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交流。长此以往,读书兴趣自然是日削月弱了。其实读书不是一种单向度的输入,而是一个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书本内容进行交流与分享的过程。在这种交流与分享中。完成书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虚构与建构。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诵读袁枚的《祭妹文》时,当我们走进袁枚的感情世界,那动人的一幕幕就会让我们情不能已:至亲三妹不幸病故,作者身躯佝偻,齿危发脱,迎着阴冷怒号的寒风和夹杂在风中的纸灰,老泪横流,以文祭奠。赏读此文,衷情哀理,撼人肝腑,让人不能不洒下一把同情泪。好的书籍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催人思考,然后进步。哪怕横跨很远的空间,或是很久的年月,一本好的书常常让人受益匪浅,一句话,一个道理,往往能够让你和几千年前的作者产生极大的共鸣。
三、学以致用,提炼真金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有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时有更宽更广的选择空间。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名人名事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有位学生在写作“坚持真我,拒绝变脸”作文时,用了这么一段话:“楚大夫沉吟江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采菊饮酒——在一番选择中,他们选择了真我:纵使谄谗蔽明,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自我;纵使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踏上征程,这是豪壮的自我;纵使食不裹腹,也要躬耕田亩,这是高雅的自我。在真我的熠熠光辉中,王侯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毫无疑问,这个学生肯定是个读书虫。“读书乐”,“乐读书”,既然读书能够带来快乐,为何不将其中的快乐记录下来呢?把平时的读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形成一套读书笔记系列,自然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增长智慧、陶冶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还担心一篇千字佳作不成?
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方可使人静观,静观方可使人明断,明断方可使人行动。让我们携起手来,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邀游,共同迈出坚实的一步!至于方法技巧,断不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