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育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2009-06-10陆亚红
陆亚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可是,当今语文课的教学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一个人讲得唾沫横飞,学生机械地无聊地做着笔记。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被剥夺,个性被压抑,想象力被阉割,创造力被扼杀。他们没有自信,没有自尊,没有生气,没有快乐。
究其原因:很多教师仍被专制化、共性化的教师中心论的理念和行为统治。教师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讲解效果,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认为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者,既浪费时间,又学得肤浅,不如教师自己讲解效果好。
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阅读课的教学中很注意这一点,他说:“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而不是把教育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活动,尽量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来激发学生的教育动机,促进他们的不断发展。使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产生再次体验成功感的愿望,进而使学生从“试着探究”逐步变为“爱探究”。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环境中受教育,这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效率提高,也促进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1、营造民主氛围
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师道尊严,学生不能说不。教师要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
2、加强学法指导
如果在使用该模式时不加强学法指导、不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上会造成表面上热热闹闹,很多学生只是滥竽充数,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1)、在规定时间内自己认真研习教材,边阅读边画出关键内容,将教材分成几大块,揣摩编者的思路。
(2)、整体把握教材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3)、挖掘教材的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
(4)、揣摩理解、记忆知识的方法、技巧。
(5)、在研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6)、发现问题后,要努力从教材中寻找答案,或借助工具解决问题。
(7)、自己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上交小组讨论。
(8)、小组交流时要做好记录工作。
3、要有自主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安排,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感悟、探究、合作,每个环节给的时间都要充足,不能走过场。
4、教学重点突出
“自主”模式操作不好,最大的问题便是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也就是部分教师尝试了一下,就再也不用的原因。究其原因,他们没把握住重点。
教师课前准备要非常充分,活动的设计、教师的点拨,都要做一定的预设,要紧扣课程标准,做到少而精,充实有效,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角地位,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业务上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存储的知识,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更要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中产生共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