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09-06-10杨泉宋毅
杨 泉 宋 毅
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即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针对这一特点,大多数老师都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字词句。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技巧无异于画蛇添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不免出现弊端:
一、以字词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
二、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强调灌输。且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权威意识”尤其突出,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使教学活动极为机械。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团囵吞枣,使整个教学过程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以背诵为目的,一味强调记忆。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了文言文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
四、忽视文言文特点,割裂文言文教学的“教”与“学”。文言文由于历史久远而存在着自身特点:首先,社会文化的革新,使得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相关的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当今社会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其次,随着时间推移,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语含义等方面都与学生存在着语言距离。第三,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学生感到陌生、模糊、畏惧、依赖,从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因此文言文与当下现实之间的“距离”,掺杂在教学陈规陋习中,使文言文教与学之间的割裂现象越发严重。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改革:
一、提取已有储备,拉近古今差距。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文言故事及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在肢解分析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经验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文言文教学过程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深浅,一律被处理成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一律被强化为外在知识和认知的输入,所以文言文越发变得“面目可憎”,遥不可及。基于上述认识,调动学生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联系自身经历,关注个体体验。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与己无关,哪有趣味可言。以《闲情记趣》为例,沈复在文章中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想象中的化蚊为鹤,现实中的两虫相斗,都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学生极易联想起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童年生活自然而然地使他们对此文产生兴趣,产生感情。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呤诵品味为情感投入,以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提倡学生个性化的翻译,最终定能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效果。
三、解除缚生枷锁,激活课堂教学。加入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文言文阅读就是融入学生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因此,传统的“解题一背景介绍一串讲翻译一字句深析一背诵记忆”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应当打破,以认知积累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应重新反思,必须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文言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自学互学,赞扬发问质疑。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