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方法探微

2009-06-10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领悟古诗意境

李 丽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景,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诗情画意,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引领去体会古诗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体会。

一、反复吟诵,咀嚼语言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古诗语言则是语言的精粹。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因为诗歌语言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受到优美顺畅的音韵美,匀称和谐的节奏美。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的精凝练。古诗的字数有限制,因而诗人十分讲究遣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一字一词,含义极深。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闹”字,一个“绿”字,言简意丰,境界全出,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充分显示了古诗语言的精确凝练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指导学生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开拓想象,再现画面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

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描绘六月的西湖风光,抓住莲叶“碧”、荷花“红”的特点,用极简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一幅色彩明丽鲜艳而又富于生机的“西湖风光”图。

怎样启发、开拓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存,展开联想,开拓想象。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学挂图诱导学生展开想象。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绿”、“红”、“烟雨”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莺啼”有听觉美感,“风”有触觉美感。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涵咏词句,领悟意境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人情”,才能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动之以情,并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使他们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这就要求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

猜你喜欢

领悟古诗意境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多么痛的领悟
劳劳亭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
领悟真谛等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