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一方自由飞翔的天空

2009-06-10刘黎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杜十娘语文教师

刘黎静

长期以来,“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统治地位。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练习,要紧扣教参观点和高考考点,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只有复制粘贴的功能,没有个性发挥的自由。条条框框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剥夺了学生发散思维的权利。学生把学习语文当成一件苦差事,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语文课堂沉闷枯燥,教师学生都像负重上山的前行者,苦不堪言。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尴尬无奈的境地。

不可否认,传统的讲读教学确实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套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的现实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冲破种种已经落后的模式,还学生一方能让思想自由飞翔的天空。而突破口就在于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让学生好疑,才有探究的原动力,进而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质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发问,使学生发挥其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审美情感的培养都需要在教师合理巧妙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完成。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流于肤浅,学生简单地答“对”或“不对”,表面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其实是简化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问题除了哗众取宠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令人费解,学生回答时就无从下手,这样的问题就有卖弄之嫌,于提高创新能力有害无益。教师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应该能唤起学生智力上的好奇,有足够的吸引力,要讲究适中性、开放性、联系性、冲突性和实践性,从而抓住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乐于回答,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就有积极作用,课上也不至于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如教学《祝福》一课,对祥林嫂形象的理解,传统的教科书更多地倾向于她是一位生活在旧时代的受压迫受奴役的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弱化了其勤劳能干的一面。假如我们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祥林嫂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她的命运会怎样?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能引发学生多样化的讨论,对于这一形象的悲剧性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不必硬性统一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该肯定。当然开放式的讨论不等于无节制的漫谈,教师应注意点拨,适时引导,抓准大方向,对学生的讨论要有评价,鼓励其大胆表述进而形成书面表达。

质疑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导向、激励、评价、搭桥,给每位学生充分思考、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形成质疑的意识和追问的风气。教师提问是基础,最终还是要让学生由被动回答变为主动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人了自主学习状态。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敢于疑,敢于问,尊重学生作为质疑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对于敢质疑的学生,不论问题大与小对与错都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允许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更重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学会自主学习。

多读。“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尤其是感情朗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朗读主要是从情景、人物心理、身份、语势、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几个角度来把握。最重要的是情景再现,把作品描写的一切都作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地感受任务的情感。而要达到这一点,学生必须反复诵读,仔细研究,把握好人物的情感才能做到,这里面就有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像小说、戏剧类的文学作品就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守财奴》一课时,就引导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欧也妮的角度考虑,她为什么放弃了继承权?学生们反复朗读课文,仔细品味人物情感,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比如,有人说她善良,被父亲甜言蜜语感动;有人说,母亲刚刚去世,她没有心情理睬这个问题,让葛朗台钻了空子;有人说,她聪明,她是独生女,母亲乃至父亲的财产最终还是自己的,不如满足一下父亲的欲望,于己也没有损失……通过朗读分析,学生加深了对葛朗台这一形象的理解,教师再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了分类整理。学生运用朗读去触动了人物的灵魂。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有学生自评,有其他同学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后学生们给朗读的几位同学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整个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学生在既紧张又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比较阅读。把有相同点的不同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会激发学生更多的质疑兴趣。比如教学《药》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夏四奶奶这一形象,我印发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的母亲为儿子上坟的片段。要求学生对比两位母亲有什么异同点。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方提出观点,马上有人质疑,一方再辩解,再争论。两位母亲的形象就在学生们的不断质疑和不断解疑中逐渐清晰丰满。在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杜十娘与李甲已经做了夫妻,杜十娘为什么还始终不肯告诉李甲百宝箱的秘密?二是杜十娘身边还有百宝箱,她完全可以生存,为什么要投江自尽?三是琵琶女与杜十娘都是风尘女子,两人都有过不幸的遭遇,那么相比较而言,琵琶女与杜十娘谁更值得我们同情,谁的形象更光彩照人呢?一个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教师在适当时候给学生一些提示,或提供相关的背景,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完成。像前面提到的《药》,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比较重要了。提示学生,解读文章离不开知人论世,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各种书报杂志等,涉猎全面,才能广泛地吸取各种养分,积累起丰富的阅读经验。厚积才能薄发,这样在阅读时,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堂注入“活水”,而且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效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探究语文的积极性。教师鼓励质疑,引导发现,就是给学生开辟了一方思维自由飞翔的天空。

猜你喜欢

杜十娘语文教师
杜十娘看错了李甲,而你看错了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漫画版(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