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2009-06-10陈连玉
陈连玉
中学文言文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重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情感
古人说话和我们不一样,文言文和白话文也不同。我们失去了说古语,写古文的环境,这给学生学古文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这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产生影响。师生双方、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互相支持,彼此合作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即将促进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1、营造平等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室位置的安排,教师高高在上,俯视我们的学生,客观上造成不平等。学生重新调整座位,4至6人一组。根据需要,可以教师组合,也可以自愿组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教师加人讨论。
教学中,教师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对其幼稚、肤浅、片面的观点切忌“一棒子”打死,应针对其认识结构和思想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上《醉翁亭记》一文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临于泉上,从字面上看泉应该和亭子在一起,但为什么“山行六七里”看到的是泉,“峰回路转”后,才看见“亭”呢?此时,大多数学生一筹莫展,的确是自相矛盾呀。面对这种异议,教师不作判断,而是引导学生用文言的内容来验证。我例举了“雄兔脚扑溯,雌兔眼迷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句子。并提示:这些句子“上文里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片刻后,燃烧的火苗欲发,一双充满自信的眼神且不甘示弱的稚气的手举了起来,“泉和亭是在一起的,这样写是互文!”多敏锐的提问。多明了的回答,咱们一起为这二位同学鼓掌吧。
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背诵,教师示范背诵后,学生争先恐后指出教师背诵遗漏的地方。师生如同伙伴,在无拘束的平等交流中达成师生共同成诵的教学效果。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和资料的注释。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终身的。
2、设计情境导人
列宁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新课的导入。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给学生的认识过程增加新的刺激,新的兴奋点,迅速把学生带人课文特定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识心理积极活跃起来。上《出师表》时,以学生熟悉的《三国演义》为主题,由《滚滚长江东逝水》导人,把学生带入了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3、融合艺术形式教学
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还在于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用艺术形式和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可以把课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用心灵去与文章对话。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口技》一文安排配乐朗读,教师抓住对学生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艺术和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小石潭记》一课,利用多媒体的画面展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等几幅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做好体验生活,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投入学习过程。
情境创设在于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同时,能从外在环境和内在心境都能感到自己处在生活的需求中。
二、落实组织活动,体验生活乐趣
初中生惧学文言文是普遍现象,因为文言文与我们的时代和生活隔离太久,太远,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着厌倦心理。教学时,安排一点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文言文中生活化的乐趣。
1、画一画
学习《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把平时所观察的情景与想象相结合,描绘天边圆圆的落日,空中直着的烽烟,地下横着的河流,绵延无边的沙漠,再加上黄、红、白三色的对比,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如在眼前。也让学生体会到王维诗歌“诗中有景,景中有画”的特点。上《隆中对》一文时,要求学生按课文中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画一幅当时外交的策略版图。同学们激情高涨,议论纷纷,千方百计寻找地图,翻阅社会课本,仔细察看。以荆州(湖北)为中心,长江贯穿版图中。“西和诸戎”让他们画出陕西、重庆、四川的地理位置;“南抚夷越”,画出南面的湖南、贵州、广西、江西的位置;“外结好孙权”,画出浙江、江苏等省。这样动手一画,学生的脑海中就有清新的各省位置图,不仅巩固了社会中所学祖国地图各省的分布,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诸葛亮外交策略心胸的阔广、远大,从而也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演一演
在上文言文中,要求学生把课文中的人物、动作通过自己的动作再现出来,以增强学习兴趣。《核舟记》一文刻画了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课堂上让学生分成几组,扮演三人。并按课文内容逐个落实文中人物的位置、动作、神态,既认识作者刻画的细腻、生动,也准确理解了文中字词含义。感悟到了核舟经寸之物竟能这样气象万千。学习《唐睢不辱使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秦王和唐雎的形象,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把文章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己去揣摩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然后进行排练。通过形象的表演。将秦王的阴险狡诈、骄横狂暴;唐睢的有胆有识,机智多谋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通过表演,既能熟背课文,也加深了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加深了对生活的情趣。
3、写一写
写是对作者情感再一次体验升华。仿写是让学生熟悉句式,正确理解内涵。如《爱莲说》中对“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仿写。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松,树之苍劲者也;杉木,树之婷婷者也;槐,树之魁梧者也。”又一同学写到:“梅,花之傲寒者也;山茶。花之研娉者也;兰,花之幽香者也。”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文言文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文言文阅读与“文言文日记”结合起来,使文言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学习《陋室铭》一文后,下面是节选学生的日记:
学生铭
初二(5)班应青波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阅勤。琢磨打篮球,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云:混帐文凭。
4、做一做
学习《核舟记》,让学生动手刻一件精巧的微雕艺术品。学生寻找了各种材料,如:萝卜、大蒜头、地瓜、土豆等,按照课文提示的罔不因势象形。刻成各种艺术品:有萝h鸟、萝h桥、大蒜舟、土豆脸谱、地瓜宝塔,一件件精巧玲珑,雕刻得栩栩如生,犹如雪地冰雕。
5、背一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提出“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学期初教师公布了本学期课内必背篇目和课外选背篇目,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可以提前背诵。在期中举行一次朗诵会,每一位学生自定篇目进行朗读表演,抽取篇目进行背诵的自觉性增强了,朗读的水平提高了。
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材料,而且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优秀篇段,能熟记背诵,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提升了对文言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