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

2009-06-10郑昌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活动

郑昌平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因此,教师的价值并不在于自我学科知识的丰富程度,而在于自己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程度。

二、进与退的困惑

既然课堂只允许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师就必然面对“进”与“退”的选择。可是在日常的课堂当中,教师总是急于将备课的内容讲完,将丰富的、美好的知识用肢体和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而所谓的“肢体和语言”就是运用手势、表情以及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譬如,当讲课的内容很愉悦时,教师的声音、面部表情就一定要欢快;如哀怨悱侧,那么就要以沉郁凄凉的心情去讲授,去感染学生。教师在讲台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的关键。教师成为了这堂课的主人,学生只是欣赏教师的观众。当下课铃声响起,这堂课便“曲终人散”了。

又有的教师是不敢讲、不敢教,担心被扣上“繁琐分析”的帽子。于是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无论对与错,一概肯定,有时还送上“思维独特”“有创新精神”的夸奖。

三、进之道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进退之道”的前提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自己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定位,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应该“退”的地方。所谓的定位,其根据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等能力。作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他们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和个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而且还要有激情,有特色。这种激情是语文教师乐观的人生态度、高尚的师德情操以及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在课堂教学前,语文老师的“进”表现在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来求新意,教师如果动了“情”,学生才能有“趣”。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还未产生,教师就要整体把握课文,找准情感基调、课文意境,使你的开场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诱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只有教师找准了课文情感的主旋律。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一下子被激发,马上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由此可见,在学生的主体活动前,教师要“进”的话,只有在“启”字上下工夫,使学生领悟到课文的语境之美,就能使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欲望,也就能使教师的“进”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的活动通过有积极意义的评价反映出来。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评价中,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从而越学越有劲。

在语文课堂教学后,教师的“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能够对整个活动也有一个很好的总结与评价。

四、退之道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其他人所代替的。每个学习者都是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理解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活动。”这一指导思想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语文教师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种包办式的教学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师要该“退”的地方就要“退”出来,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提升。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是学生用自己的已知和方法去掌握基础知识,领悟文本内涵,感受人物精髓,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其中的乐趣。

学生朗读时,教师须“退”出来。现在的语文课堂里,经常会看到学生的朗读是处于一种“纸上空谈”、“小和尚念经”、“蜻蜒点水”式的状态,效果甚微。是的,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游刃有余地理解下文作准备。朗读是活的、跃出纸外的,是综合的、融贯显现的。是灵动的,如同给人以生命。成功的朗读赋予课文新的艺术生命,是对课文艺术的再创造。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的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精神世界。美化了心灵,指导了言行。

学生思考时,教师该“退”出来,让学生质疑,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学有所获,才能在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一篇文章,要真正的读懂,关键是要让学生能自己找出问题,自己试着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

学生想象时,教师该“退”出来,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语文是科学的,是学生的思维之剑,那么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文本情景进行合理的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语言是语文美育的载体,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能力、精神、情感。又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求真、求善、求美的再创造和再体验。

学生大胆表达时,教师应该“退”出来。当学生经历阅读,质疑,想象之后,总会有一些想法想表达出来,老师就应该布设各种情境,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使他们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敢说,爱说,争着说。

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该“退”出来。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当导演,但学生作为演员,表演的活动肯定是学生自演,而不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当观众。语文课堂中的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在各个方面都得以强化的训练。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将活动移植到课堂中,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打破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进”,而是主张教师精要的“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两者如何融洽地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摆正进与退的关系,把握进与退之间的辨证关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与退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课堂中的进与退的关系,才能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活动
“活动随手拍”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端午节的来历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背课文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