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
2009-06-10黄晓娇
黄晓娇
《战国策》是一部彪炳千秋的谋略奇书,也是一部论辩艺术的宝典。透过文字,现代人能体会到当初策士们超乎寻常的论辩技巧。本文试图撷取其中几例,以探讨谋臣辩士们高超的说服艺术。
综观全书,许多说服往往是在矛盾冲突特别激烈,说服者面临相当艰难的情境下完成的。他们说服的对象往往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或权臣,这就大大增加了说服的难度。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秦国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但赵太后固执任性。坚决不同意让儿子做盟国人质,甚至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方面是怒气冲冲的当权者,一方面是生死存亡的国家命运,要在这两者之间化解危机,其难度可想而知。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时间紧迫,后果严重的情况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快地说服人主,谋臣辩士们真可谓用尽了心思,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辩说技巧,总体说来,其说服的艺术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设问诱导式。
即设置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诱导对方自己得出一个与现实矛盾对立的结论,使其自己明白错误,从而心悦诚服地改变主张。
《宣太后爱魏丑夫》篇,秦宣太后将病死之际下令让情人魏丑夫殉葬,为了救魏一命,大臣庸芮直接问宣太后;“太后您认为人死之后,冥冥之中还能知觉人间的事情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如果有灵魂,你如何带着情人去见故去的丈夫?如果没灵魂,那你让情人殉葬有何意义?所以无论太后回答“有”还是“无”,都很容易被庸芮引到死角,因此最后太后无言以对,终于放弃了殉葬的念头,魏丑夫得以不死。
2寓贬于褒式。
面对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权贵,谋臣们实际上都是弱者,除了智谋和口才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因此他们在说服对方时不得不格外小心,既不能触怒对方,又要达到劝说其改变主意的目的。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说好听的话更容易让人接纳,所以寓贬于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秦王与中期争论》中那个替中期辩解的大臣实在是一个具有上乘口才的人物。他以赞扬的口吻来对秦王说话:“中期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表面是在赞扬秦王不杀中期是个明君,其实是在告戒秦王不要做名声不好的暴君,如此一来哪个君王不愿意落个好名声呢,所以秦王息怒,“因不罪”,中期免死,此法实在是高明。
3寓言故事式。
《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在对方固执己见的时候往往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使道理不言自明,很容易被采纳。
《孟尝君将入秦》里苏秦不是直接去扫孟尝君的兴头,而是从眼前的事实人手。即兴地道出了“土偶”和“桃梗”交谈的寓言。泾阳君被比做西岸的“土偶”,孟尝君被比做东岸的“桃梗”。这个故事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巧妙的暗示了孟尝君入秦将面临有去无回的险境。所以孟尝君终予“停辔不往”。
运用这种方法的还有《齐欲代魏淳于髡谓齐王》篇。
4制造悬念式。
面对将说服者拒之门外的人。如何顺利达到说服目的?制造悬念、欲擒故纵就是极好的方法。就是故作高深。欲言又止,含蓄隐晦,制造一个极大的悬念,吊足对方的胃口,使其主动“就范”,说服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例如《靖郭君将城薛》里的齐国门客急步走到靖郭君面前,只说了“海、大、鱼”三个字转身就走,这引起了靖郭君极大的好奇,忙留他把话说完,甚至保证“亡,更言之”(我不怪罪你,你快继续说吧)。在别人都被拒之门外的时候,独有这个齐国门客被请进了门,从从容容地说出了想说的话。大获全胜。这就是悬念艺术的妙用。
“一言之辩,强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语言艺术、论辩技巧反映着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知识素养,的确具有非同凡响的力量。学习《战国策》的论辩艺术,懂一点语言表达技巧。增加自己的思辩能力,工作、生活都将受益非浅,左右逢源,真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