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铁生的自我救赎之路

2009-06-10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园子史铁生残疾

罗 轶

《我与地坛》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吟读的美文,史铁生以朴素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自我救赎之路。

一、对生命迷茫,与地坛结缘

同学们在反复阅读后会注意到,史铁生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脾气坏到了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在进入地坛后,作者觉得“我”与地坛早有一种联系了,“地坛离我家很近”“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绿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里,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此时,史铁生可以说是残疾自伤的,史铁生眼中的地坛是荒芜破败的。是没有生命的,是自己的生命写照。

轮椅限制了史铁生的行动范围,却限制不了他思考的疆界,正如陈村所说:“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史铁生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二、思索苦难

在史铁生进入地坛后,发现这个“这个地坛离我家很近”,“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眼中这个荒芜沉寂的地坛无疑是自我逃避的一个精神家园。他认为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但也正因为这样长久的相处,园子中几分生长的气息给作者提供了对生命苦难思索的平台。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园中的一切都昭示着作者的自我救赎之路。

第五节里,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中的小生命们却以它们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蜂儿还是蚂蚁抑或是瓢虫,它们虽然卑微,但他们并不因为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各自故我的生活着,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无言的诉说着生命的美丽。看那只留在树干上的蝉蜕是否在诉说只要能在枝头为生命高歌,即使付出四年地下艰苦的劳作那也值得。轰然落地的露珠是否在昭示卑小的生命只要积聚力量就足以演绎生命的辉煌,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抗争。园子是作者的比照,他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启示: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颓废。

第七节里,即使是落日也要把余辉洒遍世间每个角落;即使天地落寞,只要我们纵情高歌,也会演绎生命的豪情;即使是花叶飘零,也要落叶归根,化作春泥肥沃土;泰戈尔说:“天空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孩童的脚印不正是他们生命的留痕吗?还有那寂静的守卫着地坛的苍松翠柏,不管人世沧桑巨变,不管人间悲欢离合,它依旧坚定执著的存在!

哪怕是一棵小草,也要染绿整个春天,哪怕是一滴水珠,也要折射太阳的光辉;哪怕是县花,也要让生命在瞬间绽放的灿烂!哪怕是流星,也要用自己的光和热划破沉寂的夜空!也许这正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无疑不是作者心绪的传达。作者从自然万物中领悟到: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卑微的花草树木的生命展示中激起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树立了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地坛在不知不觉中帮助着作者进行着自我救赎。使作者从颓废的生命观中逐渐走了出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猜你喜欢

园子史铁生残疾
小小的园子
我家的园子
快乐的园子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听史铁生讲故事
守在自己的园子里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