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稼轩词抒情的军事化
2009-06-10周盛春
周盛春
辛弃疾曾历经战场,“颇谙晓兵事”,立志“他年要补天西北”、“赢得身前身后名”,但南宋当局苟且偷安,辛弃疾备受排挤。他深感“雕弓挂壁无用”(《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席上为叶仲洽赋》),写作了大量优秀词篇,以此抒发情感。
总体来说,辛弃疾作词有三阶段:其一是江淮、两湖任职时期,代表作有《念奴娇·我来吊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其二是带湖闲居时期,代表作有《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清平乐·茅檐低小》等;其三是闽中任职、瓢泉闲居及会稽、京口任职时期,作品有《定风波·莫望中州叹黍离》、《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等。
辛弃疾写词,有其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他在《鹧鸪天》词中宣称:“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人笑林”,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为了实现这种主张,他甚至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这样,统一祖国的理想,壮志未酬的悲愤,对金统治者的仇恨,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对英雄的赞颂等,就成了辛词的主要内容。军人的气魄、战场的冷峻充斥其多数词作中,使辛词表现出明显的抒情军事化。
一、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战场杀敌的战斗体验,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重上沙场,再建功业,因而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将军等军事意象就被信手拈来,且各军事意象频繁出现,展现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拓宽了词的意象群。有人曾指出:
“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
据以“唐诗宋词网”下载的《辛弃疾词全集》电子版为蓝本,运用计算机统计出的辛词中的军事意象:“剑”有4处,“箭”有1处,“戈”有1处,“弓”有2处,“马”有16处。“骑”4处,“鞍”2处,“戒”2处,“车”5处,“战”4处,“兵”2处,“将军”2处,“旌旗”4处,“英雄”6处,“壮士”1处,“诸葛”2处,“曹”2处,“刘”4处,“孙仲谋”2处。
具体地说来,辛词中被千古传诵的名篇中,几乎每一首都涉及有一处或多处军事意象。如早期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有“吴钩”、“刘郎”、“英雄”;中期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有“剑”、“角”、“营”、“麾下”、“沙场”、“兵”、“马”、“弓”;后期的《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有“英雄”、“孙仲谋”、“金戈铁马”、“烽火”、“廉颇”等。
辛词中的这些军事意象,不仅仅表现为“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更是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反映出辛弃疾词作中的内容特色和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增强了词作的抒情性,明确了词人的情感观。
二、抒情内容的爱国化
其次,辛词的抒情军事化体现为抒情内容的军事化,既有对祖国统一的希望,又有对壮志未酬的感伤,更有对朝廷苟安的愤懑。与其说体现的是文人的感伤不济,不如说是体现了军人的怨愤担忧。
如他在《满江红·鹏翼垂空》中,词人以展翅的大鹏喻史正志有杰出才能,鼓励史“他年要补天西北”,希望史能受到重用。帮助完成祖国统一的愿望。在其许多酬唱词中,词人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如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里,词人写到:“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表达的也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壮志。
而在《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里,词人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及在《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都表达了词人时无知己,壮志难酬,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男儿有泪不轻弹”,而词人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英雄泪”,可见其当时心中是多么苦闷和伤心。
词人的壮志难酬归根结底是由于宋朝廷的苟安,在辛弃疾的许多作品中,词人也表达了对当朝的抨击,如被杨慎评为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上阙“意在恢复,故著述孙刘”,批判苟合论调;下阙意在慎兵,提醒当局不要重蹈覆辙;最后以廉颇自比,说明自己有才能却不受重用。全词达到了咏古讽今的效果,表达了对南宋的不满。
辛词内容之广,真正是“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的。读他的词,我们很容易明白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他的军事思想贯穿其词作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的文武全才兼失意的将相之才。军人的情感被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词境的战斗化
“读辛词,每每掩卷闭目,就会感到其中有一股百折不挠的豪雄劲健之气在运行,时而凌高厉空,时而沉郁顿挫,时而旷放啸傲,时而温婉悲凉”,王国维是这样评说的,“南宋词人,……堪与北宋颉颃者,唯一幼安耳”,幼安“佳处不可学也”,盖因其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辛词也是通过多描写战斗达到开阔雄浑的词境,表达思想感情的。
如在《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里以“洗胡沙”的“洗”字展现席卷之势;在《沁园春-叠嶂西驰》里以“检校长身十万松”的“十万”这个虚数表达气势之大;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里更是通过“吹角连营”、“麾下炙”“五十弦”、“沙场秋点兵”等描写出军营生活的艰苦。“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则表现了战争的激烈。
在其词作中,作者也常描写英雄事迹,呼唤英雄,而本身作为一个英雄,杀敌报国、恢复中原、建立丰功伟绩是他的理想。因此,他的词作中也常有金戈铁马的雄健刚勇之气和气吞万里的磅礴之势。
总之,阅读辛词。我们总能被那一幕幕忧心忧国、驰骋沙场的场景吸引,引领我们进入一种深含军事意蕴的雄壮境界,去感受词人的那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体会他那一份真挚的报国情。虽然他不能上战场杀敌,可是在他的词中,他却使自己寄身沙场,展现自己军人的气魄。在幻想中尽到军人的职责。
四、用典的英雄化
最后。辛词的抒情之所以表现出军事化,还通过其英雄化的用典的表现手法体现,《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典型之作。
《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借用了唐太宗赞魏征“我见魏征常妩媚”的话自喻,“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则借用苏轼《和陶渊明饮酒》“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与杜甫“浊醪有妙理”来讽刺南宋朝廷上一班追名逐利之徒。
《永遇乐》中,首句赞孙权发展江东事业:“寄奴”赞刘裕;“元嘉草草”一句则引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时,大将王玄谟轻敌大败之事劝告当朝;而尾句用“廉颇”自比,表示自己愿为国出力但得不到重用。
纵观辛词,词人多次引用英雄人物,且多为军事人才,引用的故事也多英雄化。“凡前人已塑造成功的英雄人物,或已表达透彻的思维逻辑,其信手拈来,袭其貌或传其神,使之成为自己作品的血肉组成部分”。从而寄语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物、赞赏的人物。更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其自身的英雄本性,达到感叹英雄却无用武之地的效果。
“文学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但不是一种完全自我孤立的文学事件,它与社会有联系”。其实,辛词抒情的军事化特点也可从研究辛弃疾生活时期的现实与其理想的矛盾冲突即其“经国”之抱负与“不偶”之命运的矛盾冲突证明。
辛弃疾一生以抗金为己任。经历沙场杀敌,26岁向宋孝宗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初露先进的军事思想,“收复神州”是其功名追求。可是其“股肱王室,经纶天下”,及“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才能却因南宋朝廷的苟安而被埋没。于是随着齐国兵家文化的兴起,人们对兵事有了关注,大量作者开始写作军事作品,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
辛词是其气节和功业、理想和苦闷的倾泻,浓缩了他一生的追求,寄寓着那个时代报国无门的失路英雄的悲与恨,凭着精湛的兵学修养和成熟的军事家眼光,他在词作中尽情抒写军事谋略,幻想驰骋沙场,在词中开辟出一片战斗的天地,为我们演绎历史,展现爱国情。
他于《定风波·再用韵》中提倡“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盛德要君诗”即说写诗不要光叹中原故土的丧失,而要敬颂抗战、歌颂为统一祖国而斗争,主张诗歌为政治服务。可以说,辛词实现了这一主张,其军事化抒情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