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2009-06-09郑桂华
郑桂华
(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广东 中山)
[摘 要]: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着手,切实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 压力 心理健康 维护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探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缓解对策,改善教师职业心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相关调查
2005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是: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主办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8699名教师中,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82.9%的教师感觉压力较大,其中55.31%的教师感觉工资收入低是其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51.48%的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太重是其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29.42%则认为是竞争上岗带来的工作压力,这些压力给78.91%的教师带来工作和生活上的不利影响,仅15.05%的教师认为压力是其努力工作的动力。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高校教师,由于长期在高压的环境中工作,因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而且这一现象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有学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教师良好身体素质的必要条件,心理上的健康会有效增强身体机能进而促进生理健康;另一方面,教师心理健康与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事业成就密切相关。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可见教师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的特质。笔者认为,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这三方面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一直以来,社会赞美教师的是春蚕精神、蜡烛精神,强调的是奉献、责任,教师是完美的化身,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教师因为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使在学校、社会中都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特别是在与学生交往时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标准化、模范的姿态出现,稍不注意便会“犯错”,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往往压抑了正常的情绪和需要,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无形中受到影响。
2.职业因素
教师职业是角色冲突的一种典型情境,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其他教师面前是同事或下属,还要和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工作,需要妥善处理好不同群体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而大部分教师往往难以处理多种同时并存但又相反的角色间的矛盾关系,这使得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师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后,不可避免感到心力交瘁。
3.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生活变化以及个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等原因。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由于教师心理素质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教师面对挫折较为坦然,只要稍加调整就好了,而有些教师一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委糜不振,或者紧张过敏,不懂得调整自己
的心态,整日郁郁寡欢。
三、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对策措施
导致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教师本人。因此,压力的缓解也需要社会、学校、教师本身等各方面共同采取适当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降低教师心理压力
正确的社会舆论能使教师对同样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压力感觉相对降低。因此,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媒体舆论的宣传等手段,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相关的法规,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同时,切实增加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科研的环境,支持教师的大胆创新。既要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又要注重教师情感、意志的培养,使教师有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自己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以更健康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2.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激励教师工作热情
首先,学校要实行开放民主和“弹性”的行政管理,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学校各项工作和教师的作息时间,保证教师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其次,努力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领导要多给教师积极的鼓励,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同时,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给每位教师提供各种机会让每位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生活圈子和发展空间,掌握新的教育手段,从而跟上教育的发展。
3.改善教师的职业心理,提高主动调适能力
(1)教师应学会驾驭压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压力应对模式,做到扬长避短,克服自身的不足,同时应进行自我反省、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评价自己、职业和学生,了解自己事业的可能限制性,自觉地调整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应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系统掌握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主动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克服狭隘、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如何面对工作;如何对待学生;如何面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何看待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等等。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自己的日常心理问题中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使自己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3.教师应学会放松自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如领导的误解,学生的调皮,教学上的困难,与同事之间的矛盾等,要学会放松情绪,不要让不快乐的事放在心上。当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学会为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压力寻找到适当的发泄方法,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但家荣.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5):80-83.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3-18.
[3]盛瑶环,叶金花,李启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7,(32):145-146.
[4]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