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误舍近求远”存疑待考
2009-06-09张宝银
张宝银
2009年《少林与太极》第7期,刊发浙江魏坤梁先生大作《“多误舍近求远”无须质疑》。笔者认为,“多误舍近求远”存疑待考,理由如下。
1.1984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了《太极拳选编》一书。书中陈微明先生大著《太极拳术》,第61页为“多悟舍近求远”;徐致一先生大著《太极拳浅说》,第72页为“多悟舍近求远”;杨澄甫先生大著《太极拳使用法》,第87页为“多悟舍近求远”。
2.2008年8月,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了姚馥春、姜容樵先生大著《太极拳讲义》,第356页为“多悟舍近求远”。
笔者“存疑”,上述“多悟舍近求远”,都是“抄误”、“刊误”?
3.河北永年武澄清先生,“咸丰二年(1852)考中进士,官河南舞阳县知县,他于河南舞阳县北舞渡盐店获得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赠于幼弟禹襄带回永年。后经禹襄长甥亦畬,次甥启轩抄赠乡友,遂公开于世,习太极拳奉为经典,太极拳之名遂风靡于世”。
“李亦畬晚年将王宗岳太极拳论,母舅武禹襄拳论,益以己作,手录三册,一自存,一交弟启轩,一授门人郝和”。“李亦畬写赠其门生郝和‘太极拳谱的时间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
(注:上述内容见吴文翰先生大著《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及沈寿先生点校考释,199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谱》。)
《中华武术》2009年第3期第43页,有“郝和珍藏王宗岳太极拳论”原始文字的影印件,其拳论中无“动静之机”四字,而“多悟舍近求远”依稀可辨。笔者认为,此影印件原始文字应当是王宗岳“太极拳论”较早的历史文献。笔者“存疑”:许禹生先生在其大著《太极拳势图解》中,是否根据个人体悟,对王宗岳“太极拳论”原始文字进行了增改?王宗岳“太极拳论”原始文字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
4.笔者认为,“悟”与“误”,一字之别,其义截然不同。“悟”是感悟、觉悟、体悟、揣悟、醒悟、知道、了解、觉醒的意思,“误”是误解、误会、误传、误导、错误、失误的意思。将“多悟舍近求远”与“多误舍近求远”理解为同一含义对吗?是否正因为如此才造成“多误舍近求远”的误解、误传、误导呢?
5.“舍近求远”,《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舍弃近的寻求远的,形容做事走弯路或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也说舍近图远。”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舍己从人”、“舍近求远”,“舍”是舍弃、放弃、给予、付予的意思,“从”是跟从、随从、顺从,“求”是求取、求索、图谋、求得的意思。《辞海》中对“舍己从人”的解释是“舍己之非,从人之是”,可见“舍己”、“从人”是两层意思。同理,拳论中“舍近求远”,即“舍近图远”,“舍近取远”,“舍近用远”,“舍近击远”。
“太极拳不可存在主观愿望,不可主动寻找机会”,此源于“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等拳论,细想,这与“舍近求远”有何内在联系呢?将“舍近求远”理解为“太极拳不可存在主观愿望,不可主动寻找机会”,恰当妥帖吗?
6.在太极拳推手练功中,“舍己从人”、“舍近求远”,与“沾连黏随”关系密切,融为一体。只有“舍之、从之、求之、取之”,才能“沾之、连之、黏之、随之”。太极拳推手是演练、掌握“沾连黏随”功夫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获取太极拳散手功夫的基础和过渡,太极拳圈内的推手切磋交流旨在健康与友谊,因此笔者认为太极拳推手功夫无法与他派武功抗衡与争锋,以太极拳推手功夫对付真正的他派武功,这在战略上犯了根本性错误,因此鲜有不被动者。这正是笔者所言“数年纯功”“反而为人所制”,“世人对太极拳技艺”有所“偏见、贬言、误会和曲解”的理由所在。着眼于现实,正视现实,笔者此说是“没有根据的臆想”吗?2009年《精武》第3期第57页,车星辰先生向“太极高手”公开叫板,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2009年《武魂》第6期,太极拳名家浦汉健先生的大作“效果是检验拳法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中所言所谈,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7.对付他派武功的太极拳功夫是太极散手功夫,太极拳散手功夫在走架、推手的基础上还需经过一系列的艰苦练习。笔者认为,太极拳散手功夫是“舍己从人,舍近取远,电光石火,瞬息万变,一羽不加,蝇虫不落,忽隐忽现,虚实莫测”,“杨氏太极拳九诀”,“太极拳散手秘诀”,其内容精要是散手功夫。《太极拳使用法》中,杨澄甫先生亲自演示的太极拳使用法拳照也是太极散手功夫。对此,不知同道以为然否?
8.“进人要进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手到脚不到,打上不得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这些都指“舍近求远”、“舍近击远”之法。“不敢靠近对手而隔着一个距离与对手打斗”,这不是“舍近求远”,而是“用近舍远”。“舍近求远”正是“要求被攻击的对手应该迅速进身”,敢于贴进对方、黏住对方,“使对方的威力和效果大大减弱”,进而牵制打击对方。跳出一些定向定型的常规思维框架,联系王宗岳“太极拳论”整体内容,对于拳论中“舍近求远”的含义,我们可否换个角度去思考,去揣悟呢?
9.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与敌对手,多是不用近,而用远。静以待动,机到即发为近;出手慌忙,上下寻处击敌为远。太极之巧,分寸之大,厘毫之小,所以不可差也。如差厘毫,如千里之远。练拳对手同志,不可不注意焉,此先师王宗岳传太极拳之要论。”据此,笔者认为,“差之毫厘”指双方较技中的尺度厘毫细微、微妙之变化,而非指其他。
10.按照常理,“本是”、“多误”两者后边应当是反义,例如“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自我妄动”等,但“舍己从人”和“舍近求远”并非反义,故“多误”应为“多悟”。而由“本是”和“多悟”,可以揣悟,由“舍己从人”到“舍近求远”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三者为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关系,即“舍己从人”为纲要,“舍近求远”为法则,“有感而应”分清“尺寸厘毫”为法度。笔者浅悟,不知妥否?
魏坤梁先生对于太极拳学问深有造诣,对于魏坤梁先生太极拳大作,笔者多有关注和认真拜读,且受益多多。魏坤梁先生的文字宏观着眼,大处落墨,把握全局,引经据典,贯通古今,论理详尽而精辟,文采斐然。对于魏坤梁先生,笔者仰佩之,敬重之。笔者十分欢迎如同魏坤梁先生友好、诚挚、善意的争鸣文作,欢迎更多的太极拳同道参与求索与争鸣,以还王宗岳“太极拳论”原始文字的本来面目和觅得个中真谛。亦诚望《少林与太极》不断刊发一些活跃太极拳学问研究气氛的商榷争鸣文字,以通过争鸣,促进求索,达到提高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