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意”的悟炼

2009-06-09耿向林

少林与太极 2009年9期
关键词:技击意念太极

耿向林

一、什么是意

一般讲意即心意、意念、意识、思维。从哲学观点看,意是头脑里的意识,看不见,摸不到,无形无象。从修炼太极拳的角度来说,除了大脑主观意念外,还有一个区别于大脑意念的“身意”。“身意”是太极拳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开发出来的身体自发应变能力。

二、为什么要炼意

所谓炼意,就是修炼和运用意念。意念是动作的先导,只有意念正确,动作才能到位。意念能支配身体运动,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是不同的人意念支配身体运动的灵敏程度是不一样的,经过修炼的人可以提高意念对身体支配的灵敏度,所以练太极拳特别强调炼意。通过炼意,一是排除错误的意念,让正确的意念引导练拳,以便少走弯路;二是让意在太极拳修炼的各个层面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开发人体潜能,把身体练出身意,以提高推手、技击中的灵活迅速的应变能力。经过二十多年的练拳实践,我深深体悟到太极拳不仅是肢体运动,更是心理运动。有太极拳名家论述说,“先在心,后在身”,“始而意动,继而劲动”,“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势势存心揆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气未到而意已吞”,“走架、打手招招留心”……从这些论述中,足见炼意是太极拳修炼的首要内容,只有炼好意,才能发挥“心为帅”的作用,统帅形、气、劲的修炼,使太极功夫逐步提高。

三、怎样炼意

拳经讲“用意不用力”,但怎样用意?在哪些方面用意?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修炼和用意,以便充分发挥意的统帅作用。

1?郾明理是修意用意的前提

太极拳是祖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项优秀遗产,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其理精法密,内涵博大精深,闪烁着中国古典哲学,即阴阳五行学说的光辉,凝结了中医整体观和经络学说、道家养生、传统武术、古典军事思想的精华,包含了机械力学、人体力学的原理,借鉴了舞蹈姿势优美的长处,既有做人之道、养生之法,也有防身技击之术,是多少代先贤经验的总结、心血的结晶。所以,要修意,首先应学好拳理拳法。明理,练拳有方向。知法,练拳路子正。“只有心知,才能身知”,只有思想上明白了太极拳的各种规矩,才有正确的行拳意念,才能统帅形体做出合乎规矩的正确动作。否则,没有规矩的想象、异想天开的动意,或者不合太极拳要求的意念,是根本无法练好太极拳的。这就是所谓的“明理”。

2?郾悟拳是修意用意的“熔炉”

太极拳是文化拳,内涵丰富,奥妙无穷;不是光凭力气、不怕劳累,一天苦练几十遍拳就能成功的;必须开动脑筋,用心思索,从练拳中找感觉,找体会,分辨正误。拳经中所说只有“默识揣摩”才能“渐至从心所欲”,行话称之为“悟拳”。所谓悟拳,就是善于琢磨,深悟细练,还要善于总结,扬长避短,这就是修意用意的过程,是提炼真意的“熔炉”。太极功夫由“松”到“通”再到“空”,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花大量的心意认真体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纯、修炼出真功,使太极功夫炉火纯青。

3?郾以意统帅练拳全过程是用意的主体

练拳从始到终都要以意统帅。

一要用意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行拳的预备式即无极桩,要用意念调整,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气为阳,通过百会与天相接;体为阴,通过涌泉与地相连,周身毛孔与外界空气相通。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意想天地人混元一体、和谐统一,为行拳创造浑厚的无极状态,从思想上和身体上做好充分准备。

二要用意念控制入静。意念控制的方法是“以一念代万念”,只保留一心行拳的意念,排除其他所有杂念。杂念一生,就要立即用意念排除掉,久之思想会慢慢入静。入静的好处,一是有利于身体健康,静能养神,杂念劳神、伤神,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指此而言。二是有利于提高练拳效果,培养“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敏锐听力。歌曰:心静专一拳艺成,蝇虫之力分辨清,意注触处不丢顶,我顺人背凭心静。

三要用意指导放松。放松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放松是手段,只有放松才能内气畅通,才能练出内劲,有利于整劲的发放。放松,一是周身肌肉放松,二是骨骼节节放松。但初练拳时,往往用的是拙力、僵力,动作生硬。放松的方法是用意不用力,首先是思想放松,再用意念指导全身肌肉不用力、骨节松开,一旦有力则用意导松。久之,由松入柔,气劲顺达,就可逐步练出太极功夫。诀云:松而不懈在有“轴”,“轴”在意修;紧而不僵在能弹,弹在体柔。

四要用意引导动作。太极拳的套路都是根据拳理拳法设计的,又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手、眼、身、步的运行、转换,都有严格的规矩,其动作的完成也有科学的要领。所以要练好太极拳,每动的起点、运转、落点,周身配合,以及运劲身法,都应在意念的指导下,先有意动,再有形动,使其符合拳理拳法、合乎太极规范。

五要用意行气,使气旺而畅通。太极拳的内功修炼离不开意念的引导。“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在意念的指导下炼精化气、以气运身,就可去疾增寿,强化护身技击本领。

六要用意调息,使拳势与呼吸配合。练拳时意念要调整呼吸,这叫炼外气,外气可以引动内气、强化内气。呼吸的配合,可以促进内劲的发放,所以练拳到一定阶段应该配合呼吸。尤其王辉璞老师传练的三十七式吴式太极拳,套路共178动,动动配合呼吸。要使呼吸与动作配合好,呼吸的方式、呼吸的长短、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领,都必须先有意动,在意念的引导、指令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动作与呼吸配合得顺遂协调。

七要用意想拳势动作的技击作用。一是使动作运转符合技击需要,二是通过意想日积月累形成条件反射,接手便可用于护身。

八要用意想身体某个部位或某个穴位,有利于经络畅通和身体平衡。例如拇指的领劲运转,有利于手太阴肺经畅通;小指领劲,有利于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畅通。再如“搂膝拗步”中,一掌前按时,意念在后手,“左右分脚”中,分掌蹬脚时眼看前手、意想后手,均能起到平衡作用。太极拳讲究身体重心的虚实转换、发力的虚实转换。吴式太极拳又增加了意念的虚实转换。著名太极拳家王培生先生提出“神意不同处”的观点,我将其理解为意念与眼神的虚实转换。

我认为身体平衡,尤其是动态平衡的虚实转换问题,应扩大为三个方面的转换,这样更易于调整周身动态平衡,通过加强意念训练达到八面支撑、平衡稳定、“立如秤准”的要求。三十七式吴式太极拳中每一动都有一个意想部位,继承和发扬了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先生八十三式老架中的做法。我认真研究了每个动作配合意念的方法,其大致规律是意想部位多数在发力点的相反方向,在重心支点垂线两侧形成对称。发力点是运劲的实处,意想部位可称为意念的实处,支点是重心的实处,三者相照,相互配合,意念就像木杆秤的秤砣,灵活调整,确保重心垂直于支点,即重心与支点重合,随时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诀云:动态平衡三要点,重心发劲和意念,三者协调“重、支”垂,“立如秤准”即不难。又云:太极功成不倒翁,不倒精微贯守中,三个虚实协调定,阴阳转换奇妙功。

4?郾练出身意是修意的升华

不等大脑命令身体就能自发做出正确的“化劲”、“发劲”动作,我的老师称之为“身意”,身体就像有了意识。有的拳家将之称为“身知”。身意是太极拳修炼中的专用术语,在推手和技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两人对阵,技击动作瞬息即变,接触点的感觉上传到大脑,大脑再向外传出命令,如果这个过程较长有时就会来不及应对。因此推手时身体各部位都应有自主应对能力,不等大脑发出命令就能及时正确地做出化劲或发劲动作,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取胜。也就是说,推手需要有身意。但是身意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心意训练出来的,是通过大脑无数次的用意、对身体进行修炼而形成的。

身意修炼的过程是,先练出感觉,即感觉到某点的存在,然后逐步把该点练出身意。身意修炼的程序是由点到面,先从肩胯等大点开始,逐步扩展,最终普及全身,使全身练出身意。身意的修炼方法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中求静”是形体动而意念静,意念静守某点,体认该点的感觉。“静中求动”是形体不动,内部意、气、劲在动,是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的内里变化,要用心体会变化的感觉。修炼中有的部位会出现酸、疼、热、胀、沉等不同感觉,有的只是感觉到了该点的存在。如此,从动静两方面反复体认,在推手中尤其要用意找感觉,只要明显感觉到存在,该点就没有丢;不丢,该点就有了灵性,就提高了灵敏度,就能逐渐练出反应能力,不等大脑发出命令,就能对外部刺激作出正确应对。身意的修炼是修意的升华,是意念修炼的深层功夫,是人体潜能的开发。歌曰:虚实转换活如珠,上下相随整似球,舍己从人凭身意,吞吐轻灵任自由。

5?郾提高道德品质修养是修意的重要内容

太极拳提倡性命双修、内外兼练。通过意的修炼,可以培养纯朴正直的品德,提高自控能力,达到心态平和、清心寡欲,陶冶性情,养成良好的性格,不急不躁,处事沉着、冷静,和善大度,灵活机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利社会安定团结。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不懈修炼,太极拳意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意对人体的掌控能力一定会日益增强,太极功夫会步步提高。

猜你喜欢

技击意念太极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意念修复功法
太极拳推手练功“用意”浅悟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太极Ⅱ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