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2009-06-09薛火琴
薛火琴
摘要:现在的语文味道不浓,语文课的特点在丧失。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回归到学生的人文自悟,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回归;语文素养;阅读背诵
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铜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把那枚古钱币打磨得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真实”上,失去了这份真,古钱便一文不值。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回顾新课改以来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味课堂中呈现出的那些“迷人景观”:教学评价“百般呵护”、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自主探究“百花齐放”,着实让我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华、虚假与做作,在貌似“完美”的面具下面,我们深究下去,却不难发现,这种“中看不中用”的课是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地重视讨论,却反而觉得“语文味道不浓,语文课的特点在丧失”。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提问和讨论,是营造氛围和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但体味、揣摩语言和感受形象,求得文本与读者的沟通和共鸣,就不只是课堂上讲讲说说而已,更多的是通过听说读写思的综合训练。在新课程改革中,如果把语文课上得与思想品德课、历史课等那样,或者按照一个普遍的课堂模式,那就脱离了语文学习的正确轨道,语文的学养性、人文性、情意性这些语文课堂的丰厚内涵也就无法显现出来,必然影响语文学习效率。
一、 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
应当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受高考和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真”。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做法:走进教材,让学生体验人文精神,感受生命的活力。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具有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生命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一堂课中显得非常重要。
二、 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当代的有些语文教师却束之高阁,去搞新花样。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一味地读,一味地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幼童牙牙学语,启蒙老师没有什么句法分析与教学模式,不也成功了吗?今天的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方法”多样,而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或复习时却知之甚少,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真实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但只要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地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使并不完美,也像断臂的维纳斯、像倾斜的比萨塔,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色,一如“锈迹”是古钱币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的生命本色才最有价值。语文教学,请保留课堂的真实本色!
(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