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大学生网络伦理水平的途径
2009-06-08姚晓东
姚晓东
网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受此影响,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对高校伦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伦理教育的形态从有形扩展到无形,范围从有限发展到无限,工作的难度更大,面临的形势也更加复杂。加强高校网络伦理教育,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网络伦理教育理论体系,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理论,积极探索我国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新模式。
一、构建理论教育与理论研究体系
1.建设高校网络伦理教育体系。高校应该将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高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纳入高校的日常“思政”管理,从而加强高校统一领导、管理、规划,建立起一支由宣传、学生、团委、保卫、网络中心、学生会、各院系团总支、相关社团等共同组成网络伦理教育、监督队伍,开展各类专题报告,并及时穿插于其他各类活动之中。从而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层次分明的网络伦理教育管理机制。保证各级教育工作的良性运行和贯彻落实。
2.加强网络伦理理论、手段研究。一方面,网络伦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已经起步,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有一定规范和国际性影响的专业研究中心,在大学范围内,还没有开设系统、完整的网络伦理学课程。国外对网络伦理问题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制定了各种网络伦理规范。我国网络伦理理论研究应充分借鉴这些丰富的资料,开展网络伦理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网络伦理教育。
另一方面,从本质上看,网络伦理离不开现实,原因在于它也是现实伦理的延伸。传统伦理教育的主要技术手段是落后了,但其许多内容如果能够通过新手段嫁接到网络当中,同样能够发挥主要的作用。
二、加强技术改进和网络监管
1.在技术和法规上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网络的安全隐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未授权访问、电子侵害、电子犯罪、破坏性的寄生程序、个人隐私的保护、电子交易支付漏洞以及国家机密的泄漏等。技术的问题或漏洞可以通过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予以克服。对于病毒、黑客等危害社会的事件,学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防范,要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防火墙”的研制;编制新的软件,控制、过滤不良信息,净化网上环境。以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网络结构,过滤色情、暴力、种族歧视、反社会内容,维护网络正常的秩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付日益猖狂的网上犯罪,必须建立网络的监察机制,加大打击力度。要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化。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隐私权保护法等。资料表明,西方很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先后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网络法规。这些法规对于预防、打击计算机及网络犯罪,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权力。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法规的制定速度远远比不上网络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快国家的网络法规建设,走上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在立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网络特殊的环境,健全现有的法律体系,以解决诸如鉴定网络安全的行为规范,追究网络安全的权责等问题。建立网络追查系统,采用追踪技术和设备,使黑客以及所有网络的破坏者无藏身之地,更不能为所欲为,从根本上杜绝不健康内容的传播。
2.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站经营者、网吧等互联网行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的出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行为给大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行业管理者要不断健全互联网政策法规,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同时也要提倡行业自律。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认识互联网的发展规律和特性,强化自律意识,完善自律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规范信息发布工作,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为。网站本身应成为网络传播规范的自觉倡导者和监督者,切断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的不良信息来源,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与信息伦理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3.建立适应时代的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心理学研究发现:从人类道德情感的发展角度来讲,个体先有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即对由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然后有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即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最后出现伦理性的情感体验,即一种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更自觉的情绪体验,它建立在对道德规范有较深刻的认识基础上,是一种意识到伦理道德的更自觉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到青年期才能形成这种情感水平,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伦理性情感是一种深厚、坚定有力的高级形态的道德情感。
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网络伦理价值观的建立、信息商品观的形成、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网络契约精神的树立、网络生态环境的保护、网络合作精神的确立、网络义务观的形成、网络自我约束、自省伦理的确立等。任何现有的伦理一旦面对新主体,都将大大失去效力。在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中,通过修改现有规范来约束新主体,不如引导新主体共同创建新规范,从而使新规范完成主体内化而真正发挥规范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的养成,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是全社会共同合力的结果。提高大学生网络伦理水平,必将对整个网络社会健康有序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高校工作者应该以网络伦理为指引,积极推动网络技术的各种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界面的建立,努力把网络建设成为能够促进人的合理存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的有力手段与方式。□
(编辑/刘佳)